【兴国古迹】邹公寨——即将不复存在的文信国勤王垒


莲花山,古时候叫“大坑山”,纵横南坑、古龙岗、兴江三乡,高峰矗立,叠嶂连天。邹公寨,也就是文信国勤王垒遗址。就在这三界界碑的不远处。

邹公指的是宋朝奉御邹峄,景炎二年(1277年)三月,文天祥在于都大败元军,六月率抗元军入兴国,奉御邹峄、进士钟绍安(均兴国人)等毁家纾难,与文天祥一起,在大坑山(莲花山)建“都督行府”,安营扎寨,招集义军,筹集粮款,继续进行抗元斗争。

据《同治十一年县志》记载:勤王垒累石为墉,门隘三层,奇险坚严。

2020年3月,风雪连天的一日,我们上了这莲花山,找到了它。八百年的风霜雨露,坚固峻险的勤王垒,已经失去了它当年的巍峨。茂密的竹林,一层层一浪浪,覆盖了整个山头。从箬竹丛高低错落的长势可辨,当年寨墙的大概位置与层次。拨开重重的杂草,一米来高的墙基清晰可见。顺着石基横向摸索,依稀可寻寨墙呈弧形,以山顶现存的石屋为中心,分三层为基,环绕了整个山体。


荒野中的勤王垒,虽然有墙无顶,却依然屹立挺拔。门前的石尊被风化得已经没有了模样,分不清是狮还是虎。石门门匾上有“三仙福地”字样,没找到县志上记载的“都督行府”牌匾。或许当初是设在了外围门关之上。据说开府祭旗那日,天色昏暗,电闪雷鸣。晚上,门匾遭雷击,震落了其中的“府”字,有谋士说:“督行”,是不吉之兆。于是文天祥转营崖石,勤王垒仅为储物调遣之用。都督府后来以邹峄命名,谓“邹公寨”。



累石为墉,凡三层,甚隘。上署都督行府,基尚存。
按:《袁志》邹公寨在衣锦乡,宋奉御邹公峄与文丞相天祥,募义勤王,营寨于此。累石为墉,门隘三层,署“都督行府”牌额。祃旗之际,天色晦冥。一夕,雷震去其额“府”字,识者谓“都督行”,非吉兆也。未几,果为元兵所败,执之北去。然勤王垒,意即邹公寨欤。
摘自《同治十一年县志》第117页



勤王垒石墙坚固,整体结构都还算保全完整。大厅两侧各有一侧厅,完整的拱形门框上有对应的匾额。字迹已模糊,一时也无法追溯和辨认。墙体上,石缝间,青苔新旧更替、层层叠叠,斑驳陆离。年复一年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屋后小竹林外有一处很大的坪场,虽被茂密的箬竹覆盖,外围还是依稀能找到前面环绕过来的墙基。


明代县令唐子仪(字文凤)、清代县令张尚瑗都曾找到过这里,并为它题过诗词。时至今日,尘封的历史还没来得及揭示和解读。寨子已被拦腰而断,门隘一扫而空。如果他们看到这眼前的一幕,不知道又会有何种的感叹。而我,却只能长吼一声后,静静地坐在这骄傲的大风车旁,听着它们一个在诉说,一个在吟唱!

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更无可替代,风车虽起, 墙垒虽逝,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铁骨壮志,却仍然掷地有声。它将永远是这片土地的根与魂!

险隘郎团里,迢递大坑山。可怜兴王地,不在深谷间。
平生文丞相,报君寸心丹。同行邹奉御,总戎石为关。
祃旗召义勇,朔风吹雪寒。天心厌渎乱,国步遭艰难。
元兵威破竹,列郡无一完。居然就执缚,北上何当还。
日月虽云远,天地应更宽。安能著此愤,血泪不可乾。
汗青忠臣传,千载永弗刊。我来访遗迹,故垒云漫漫。
摘自《同治十一年县志》
危峦百折复孱颜,磊石为门搤仰关。
天意布新移宋祚,军心矢死辅文山。
斜阳不返挥戈照,故垒消残战血殷。
四百余年知者少,何人吊古共跻攀。
摘自《同治十一年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