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经典 |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杨澄甫注:
最浅解说,同志得许多宜处,比如有几人练太极豢,日日用功五六年,与人较量反被敌制,同志问曰:你用功五六年可谓纯功矣,何其不胜?请表演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骑马坐裆,握拳怒目咬牙,力大如牛,气也未敢出,此为双重练法。同志笑曰:尊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九岁顽童也打不倒?同志请其练十三式,见其练法毫不着力,浮如鹅毛,手足未敢伸,眼也未敢开大。同志笑曰:尊驾为双浮误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众笑曰:切实练法可能得之?有此拳书(《太极拳使用法》)容易知之,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如有一节悟明料难,可问高明老师可也。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即虚实。
总而言之,粘连走化,懂敌之来劲。前解甚多,不必多叙。
陈微明注:
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譬如两处与彼相粘,其力半均,彼此之力相遇两相抵抗,是谓双重。双重则两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胜矣。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谓偏沉。我若偏沉,则彼虽有力,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
若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阴阳即虚实也。稍觉双重,即速偏沉,虚处为阳,实处为阴。虽分阴阳,而仍粘连不脱,故粘能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者,彼实我虚,彼虚我实,皆视彼方之意而变化。如领悟此意,相机应变,毫厘不差,是真可谓懂劲矣。
姜容樵注:
敌用力,我松劲,敌力虽大,而我可化走,是为偏沉则随。敌用力,我亦用力,二人互相抵抗。率为力大者胜,是为双重则滞,乃太极之最忌。习技若干年,练习纯熟,惟运用不化,出手仍为人制是其双重之病仍未彻悟。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阴阳者虚实也,亦奇正也。遇敌时如觉双重,我自偏沉,虚为阳,实为阴,敌虚我实,敌重我轻,粘着便走,走亦能粘。奇出可变为正,虽正亦能变奇,奇正虚实,我不自主,皆随敌之动作而变化。能粘能走,知阴知阳,始能应付裕如,而可谓之懂劲矣。
顾留馨注:
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遂,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力相抗,如果两力相抗,不能“偏沉则随”,动作就会迟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地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抵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粘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所以走也是粘。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谓,应接不暇,处处被动。
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学有所思:
太极拳处处不离阴阳虚实,学拳明理,明白的就是阴阳的转化之理,然而抛开拳架学拳理则无落脚处,抛开拳理学习拳架,则如空中楼阁,我们学练太极拳理应理法并重,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