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打了2000年“道可道”的官司,是谁给道披了件神秘的面纱

对于《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理解,从西汉初的河上公到现在,学界主流观点一直主张老子的意思应该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和众多“老学”爱好者一样,本人也曾多次探讨这个话题,今天再一次讨论这个话题,供朋友们参考,欢迎各位同道者批评交流。

可道之道的源头

把“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理解成“言说”,在现有的存世注本中,最早的当是汉文帝刘恒时期的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道德经》分章81章也始于河上公。

他在《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中说:“可道之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曹魏时期的经学家王弼承袭河上本《道德经》的编排章次,对《道德经》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玄学化”解读,他认为: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不管河上公、王弼这么说的初衷是什么,但是后人却把他们的“不可称”“不可道”“不可名”传承了下来,并将“道”的不可名,理解成“不可知”。

不论是历史上的著名注家,如 :成玄英、唐玄宗 、杜光庭、王安石、苏辙等,今天的专家教授,十有八九采此说,比如复旦大学张汝伦、王德峰,台湾大学陈鼓应、傅佩荣等。

有人认为说“道不可言说”的最早是庄子,韩非子,其实不然。

庄子在《天道》中,有一段轮匠跟齐桓公的对话,轮匠说:我无法把木工的技巧告诉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个奥秘。所以大王您所读的圣贤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庄子之意在于说明事物在变化之中,真知须经实践感悟所得,所谓圣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遗迹和糟粕而已。而足迹不等于鞋子,更不等于圣贤的思想。

韩非子在《解老》中说:“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意思是,道处在变化中,故不可言说。老子勉强给起了个名字,才便于描述它。他的意思是:道的名称没法说清楚。用意在于祖宗之法(名称)不可法,应随机应变,才合乎大道。

“道可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和名是老子思想中的两个关键的概念,一实一名,“道”为体、用;“名”乃符号、言说。既然“名”具有言说的功能,就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道”字去陈述、言说。

在《老子》中,道不可说清楚之含义,都是用“无名”或“贵言”“希言”来阐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中,“道”作为一种现象或机制,跟作为言说的“名”相提并论。也就是说,“道”和“名”各具功能,各司其职,既然“名”承担了“言说”的功能意义,那么,“道”就不具备“言说”的功能意义。

因此,说“道有言说”之意,就跟“名”的功能产生抵触。作为言说的一切工具和手段,只能是名。所以,道是道,名是名,“道”只管展开自己的功能特性,“名”只管言说表述。所以,老子所言之“道”,不具备“言说”的功能。

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可以断定,只要是“可”的一定不是“恒”的,脚下的道可行、可通达,但这条路一定不是亘古永存的道;周礼之道,是可行的,但是春秋时期就已经礼崩乐坏,也不是“恒”。

相比于实有的“道”的时空局限性,“恒道”无始无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所难的是如何给“混成”之物起名,因为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它没有参照物,且寂呵寥呵,无形无状,故“寻寻呵不可名也”。老子并没说“道不可言,不可知”,恰恰相反,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因此“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含义就是:不管是脚下的道,还是人为制定的礼乐刑政之道,都是可行之道,可行之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同理,可名之“名”,也不是恒名。因此一切所谓“知”,以及由此衍生的理论名相,都是虚幻不实的,都不是永恒的。

恒道无可无非,恒“名”自然无名,故曰“道恒无名”,恒无名,故云“不可名”。不可名不等于不可知。“不可知论”是导致《老子》难懂的重要原因。

因此,读懂老子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混成之物的名称是没法说清楚的,但混成之物是可以认知的。因为它内附于万物,有万物的“三二一”,便可上溯到它。所以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