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二十 北魏郦道元
相关推荐
-
志·地理志中(八)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大元大一统志卷第五百四十四 残本三
奏进 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 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 上进 郦州(洛川县 中部县 宜君县) ◆郦州 洛川县 中部县 宜君县 建置沿革 坊郭乡镇 里至 山川 土产 风俗形势 ...
-
《水经注》里的三澨地
△三澨地在南郡邔县之北,<尚书>曰:导汉水过三澨.<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陂,故马融.郑玄.王萧.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慎言:澨者,埤增水边土,人所止 ...
-
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上)
今年春季,第一次全国地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承邀参预末议.会议讨论了全国地名工作近期和长远规划,确定了我国地名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会议还讨论和修改了<我国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和<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三零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三零 承前篇 继续分析水显现的形态及其关联构成的字. <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液体流动以使轻重平均之 ...
-
《水经.羌水注》考略(初稿)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云天池五百馀里. 羌水(天池白水), 又名强川.即发源于今甘肃岷县东南之岷江.因在羌族地区 ...
-
《水经注》卷十 北魏郦道元
卷十 译文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 ...
-
《水经注》卷九 北魏郦道元
卷九 译文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 ...
-
《水经注》卷八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八 北魏郦道元 卷八 译文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 ...
-
《水经注》卷七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七 北魏郦道元 卷七 译文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 ...
-
《水经注》卷六 北魏郦道元
译文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 ...
-
《水经注》卷五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五 北魏郦道元 卷五 译文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 ...
-
《水经注》卷四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四 北魏郦道元 卷四 译文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 ...
-
《水经注》卷三 北魏郦道元
卷三 译文 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 ...
-
《水经注》卷一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一 北魏郦道元 卷一 译文 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去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