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解~9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迈步如行犁,落步如生根”。

“迈步”在动,而动中有沉意。 一如“行犁”,尚未着地,已意在地底。 “落步”是一步已成之同时,意念落地“生根”。 简明指出了武术下盘之操作,外动必须与内意的结合。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有)真意”。

“拳”必与“意”相结合,是大原则。 然而、太执着了,便生滞栓。 以致于用意念来囿阻了“拳”之去势,或是偏失了攻防之命“意”。 所以,用“意”行“拳”,要练到似有似无之间,才是正法眼藏。

“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出(成)功”。

以意行拳之时,太“紧”了就横向“绷”阻,碍我拳势。 太“慢”了,拳与意不能结合,便告“松”离。 只有“不紧不慢”,“才”能练“出(成)功”夫。 此谚旨在说明用意之要求,必须适度。

 

“松松松,贯始终,松到脚下最为功”。

放“松”是急紧的开始,使之纯净。 又必须“松到脚下”,非徒手臂,才能够全身一拳,“最为功”力之成就也。

实 战 诀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实战之时,没有大开大阖的表演,必须紧我之门,而期开敌之户。 故而,我方之形势树立,应当“肘不离肋”。 而、指向敌方之布署,则应是“手不离心”,直指正前。

“先开己窍,再开敌门”。

必“先”自“己”心下明白,才知如何正确有效地,“开敌门”,掌胜算。

“百打百破,(唯)快(不破), (唯)硬不破”。

天下没有“不破”的神招,乃是功力到位之人,出招“快”,明知如何“破”它,也来不及。 或是拳势“硬”整,明明已经挡到了,却挡不住,为“不破”也。

“手是(似)两扇门,一脚逼死人。 (全凭脚打人)”。

中国武术之步法,最称独到,而罕以教人。 对战之时,“手”如“门”户,闭关封户以防敌入而自保。 至于取敌,不在互相争手,而是三盘俱到。 以故,步法极关紧要。 用“脚”的可怖,不在雌踢击,而是在于占位得势。 “逼死”对方的对战形势,取得全胜。

 

兵 器 架

 

“你枪扎,我枪拿,你枪不发,我枪扎”。

“你枪扎”来,则“我枪拿”。 而若两枪交锋,绝无停滞之状态。 也是教导习枪之人,必争分秒。 切勿观望等待,而全在手感上面见分晓。

 

“鞭鞭鞭,就是编”。

七节鞭、九节鞭、十二节鞭,表演之道具耳,不能实战。 基本的若干鞭法之外,亦无成路。 习者把鞭悠顺了,变化进退自己“编”串可矣。

“诱人不如逼人,诱可不受,逼无不受”。

“诱人”的招数,人家可能受“诱”,或“不受”“诱”。 是故,不如“逼人”攻入,使人必须反应,“无不受”我之“逼”也。

“未进关,手宜轻虚。 已进关,手宜重实”。

“关”是门户,已近敌身,明朝兵书,叫它拍位。 “未进关”时,变化富宏。 我意我器,只宜“轻虚”。 才能互哄互诱,以俟得机。 而、“已进关”后,必须“重实”,以为杀伤。

内 外 功

 

“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形意拳语,而界分了武术与“修道”的不同方向。 不但一“静”一“动”,根本有别。 而且“养”而入“静”,与“固”而机“动”之不同修为,亦予揭示。

“松非真松松非松”。

 

叫人放“松”,“非真松”弛不顾,全无举止。 乃是“松”放身心,以为有大作为的先决基本之条件。 所以说:“松非松”,以揭举之。

“毫厘之差不为功”。

习武也好,修仙也罢,其功法之操持,绝非平浅,实极严谨。 那怕“毫厘之差”,便非其术。 虽亦演练,偏离正途,焦点模糊,便“不为功”矣。

“形松意紧气乃周”。

外“形”之筋肉,要能放“松”。 内里之“意”念,必须“紧”切。 如此,其所谓“气”者,“乃”得“周”全。

修 行 路

 

“学道如牛毛,成(得)道如麟角”。

似是道家用语,而各种技艺,亦多引述。 如书画、音乐、戏曲,以及武术。 至于之所以有“牛毛”“麟角”之殊,则是因为一、为师者不传真诀。 二、修道者不肯真练。 以及三、教授之方法不科学,至今不能现代化。。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因为“艺高”,有把握了,自然就“人胆大”了。 而、勤求于己,试手于人之修为,亦因“胆大”,敢于实验,累聚经验,而“艺更高”矣。

“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 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

 

语出〈抱朴子〉。 先说“闻道”无用,旨在遵“行”。 再说试“行”无用,必须“终”抵于成。

“三年小成,十年大成”。

任何技艺,岂有速“成”之理!? 期以“三年”、“十年”,完其“成”就之高低大小。 外国武术,初学就要对打;“临阵兵枪”之技耳。 中国武术基功非易,套路更要活化,终于可以一试攻防了,已经过去了多少的光阴岁月...

地 雷 区

 

“近庙欺神”。

本系台湾俗谚,是指拜祭神佛的心态,必以远地名山,才觉灵验。 而亦用在习武炼功之人身上,轻忽切近之机缘,而迷信某山某寺,才是高明。 不能亲身去往,也情愿相信某山某寺之传承。

“师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

此意原非本,极是可取。 然而时异事易,武术以届消亡... 当今之时,明师难求。 有人开班了,就先学着,而一面另找“正”真可“投”之“师”尊。 教的人呢? 来人就要感恩。 人数多了,再择精而授。

“医不叩上门,道不轻传”。

“医”不叩(上)门,是想人嫌厌其触霉头。 已喻“道不轻传”只恐来得容易,便不经心苦练,一事无成,终必徒劳也。

“师徒如父子”。

古之铭言。 然、情感上确可如斯,却不一定能真得传承之实际。 因为,人要成材,要成就技术方面之条件,不在感情。

(0)

相关推荐

  • 【每天老照片】--3688--峨眉武术世家照片资料

    峨眉通背缠丝拳基本体势: 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 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 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 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 高势飘然,机含万变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2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内 外 功 "以气攻病". 医家 / 道家,均作此语. 而武家锻练,亦有用之. "气"不是空气. 不是呼吸,虽然有时与呼吸并行. &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霸王缷甲也就是王八 (霸) 缷甲,叫人先把背上的乌龟壳子缷下来,如脱甲冑:才能练拳 ". 流传于美国武林的沈痛之语...... 叱责的是手脚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0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五趾不抓地,抓地在发劲 ". 忽雷架语说明"足心含空,五趾抓地"的武谚,不是常态. 而应该是全脚放松,"五趾不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9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起式如挑担,进步如槐虫". 形意拳语,而具普遍之教训. "起式"不是套路之开始,乃指招"式"之&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7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然)". "拳打"多了,当然熟练. 然而.如在训练之中,只作手脚上下两盘之配合,而不着意追求"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6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基 因 库 "打拳(练武)不是走路.吃饭". 教训吾人,"练武"必须真诚.专心. 必须重新做人,改变常人举手投足的动作习惯,而练成武术独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5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身法最难". 几几乎人同此语. 老师告诫学生,学生感慨系之... 人嘛,四肢活泼,躯干呆板. 而.中国武术偏偏必须以躯干投入,始成全局.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3

    武林流传/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打拳不溜腿,到老(终归)冒失鬼". "溜腿"就是暖身.拉筋的预备运动.一者避免受伤,再者容易进功,使"打拳&quo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2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慢拉架子快打拳". "拉架子"练武,要细嚼"慢"咽,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有了成绩之后,&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一拳入门".  此谚非指"一"个"拳"派"入门",而后始可兼习他派. 而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