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62)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2)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排列顺序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第四,雨水节,三候三花,一候菜花,二候杏花,

雨水一候菜花

菜花是开在雨水这个节气的,而雨水是从2月18或19日开始,3月4或5日结束,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

一般来说,具有观赏价值的菜花,指的是油菜花,别名芸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油菜花如今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北起黑龙江和新疆,南至海南,西至青藏高原,东至沿海各省和台湾均有种植。油菜按生态划分,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个大区。其界线可以是东起山海关,经长城沿太行山南下,经五台山过黄河至贺兰山东麓向南,过六盘山再经白龙江上游至雅鲁藏布江下游一线,其以南以东为冬油菜区,其以北以西为春油菜区。冬油菜和春油菜主要区别在于气候和类型。冬油菜一般是秋播夏收,类型大多为甘蓝型油菜;春油菜则由于所在地冬季严寒,只能春播(或夏播)秋收,类型多为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品种。如今冬油菜占到我国油菜播种面积的90%,是油料作物的主要品种。春油菜虽然播种面积少,然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据考古发掘,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西安半坡社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油菜籽(白菜型)的踪迹。而从现有历史记录,当时尚没有中西交流,那么,从考古学上来说似乎油菜应该是我国原产的植物。然而,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油菜又叫“芸薹”,并且在东汉经学家服虔撰写的《通俗文》中记述“芸薹谓之胡菜”,一直到宋代苏颂编撰的《本草图经》才开始采用“油菜”的名称。那么,油菜为何又叫“胡菜”。从语言学和植物学上来说,我国古代花卉植物等,带“胡”、“番”、“西”、“洋”等,大多为外来物种。在两汉和南北朝以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北方的,多为“胡”,比如胡桃、胡椒、胡瓜(黄瓜)、胡豆(蚕豆)等。而在明朝前后通过水路传入南方的,多为“番”,比如番薯、番茄、番石榴、番红花等。后期多为带“西”带“洋”,比如西红柿、西芹、西洋参、西葫芦、洋葱、洋芋、洋白菜、洋姜、洋橄榄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如此,比如西瓜就是唐代传入新疆的。如此看来,“胡菜”,也就是“油菜”,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舶来品。现代分子学证实,不管白菜型还是甘蓝型油菜,都不是我国原产的植物,它们的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到中东地区,在东亚没有分布。也就是说,油菜是从西亚一带传入中国的。油菜引入国内应该有两次,第一次大约在商周时期以前,第二次则在东汉初年,然而由于商周时期缺乏文字记载,因而只能通过科学鉴定,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早在商周时期我们就有和西方交往的痕迹。油菜被引入国内后,除了胡菜,也叫芸薹,主要用来食用嫩茎叶,以及作为药物。《唐本草》记载:"芸薹:寒菜、胡菜,主治风游丹肿,乳痈。后来古人们发现油菜可以压榨油料,于是,芸薹就变成了“油菜”。从现有记载来看,最迟在宋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油菜的油用价值。上世纪,我们国家又从欧洲引进甘蓝型油菜,也就是冬油菜,因其耐寒抗逆性好,产量高,从此得到广泛推广,因而南方很多省市也进行种植,如今占据了我国90%的油菜播种面积。而引进最早的春油菜,则多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由于冬油菜和春油菜的花期不同,因而我们可以在冬春时期欣赏南方冬油菜花花经的锦绣,而在春夏时期到西北部领略春油菜的壮美,油菜花的多姿多彩,成了很多省市的旅游名片。如今全国各地的油菜景观,以江西婺源、陕西汉中、云南罗平、青海亹源等地比较著名,另外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有不少油菜花景观,不少地方,用油菜花组成各种图案,非常壮观,值得人们前去欣赏。油菜花,色泽鲜艳,带有芳香。油菜花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着花蕊展开。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坚韧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油菜花开,一片金黄,增添了乡间田园缤纷的色彩。有一首诗云:“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油菜花竞相怒放,花粉中含有丰富花蜜,引来彩蝶与蜜蜂飞舞花丛间。浓郁花香令人陶醉,美景让人流连。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唐·齐己《题梁贤巽公房》云:“吴王庙侧有高房,帘影南轩日正长。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悬灯向后惟冥默,凭案前头即渺茫。知有虎溪归梦切,寺门松折社僧亡。”

唐·温庭筠《宿沣曲僧》云:“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苹。”

宋·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云:“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其意思是:村庄的周围,绿树环绕,水满池塘。乘着春风,满怀兴趣,漫游村庄。走过小园,似乎饱览了全部春光。令人注目的是那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移步小园,转向远处的围墙,以及隐现的茅草小屋。还有那小桥的流水,飘扬的青色酒旗。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边的山岗。啊!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莺儿啼,燕儿舞、蝴蝶儿采蜜忙。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云:“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可是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可寻。此诗将油菜花的美丽和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宋·郑熏初《乌夜啼(题月海星天观,即宋武所居故地)》云:“春江一望微茫。辨桅樯。无限青青麦里、菜花黄。今古恨,登临泪,几斜阳。不是寄奴住处、也凄凉。”

宋·黄公绍《望江南》云:”思晴好,日影漏些儿。油菜花间蝴蝶舞,刺桐枝上鹁鸠啼。闲坐看春犁。”

宋·王之道《春日书事》云:“芳草池塘处处佳,竹篱茅屋野人家。清明过了桃花尽,颇觉春容属菜花。

宋·张炜《马塍》云:“水拍田塍路半斜,悄无人迹过农家。春风自谓专桃李,也有工夫到菜花。

宋·王镃《初夏三首》云:“牧笛无腔雨似烟,菜花成子日如年。人家火养春蚕快,要趁工夫下早田。”

宋末元初·黄庚《田家》云:“流水小桥江路景,疏篱矮屋野人家。田园空阔无桃李,一段春光属菜花。

元·陆文圭《满江红(己巳二月二十二日游北门,有感)》云:“试检春光,都不在、槿篱茅屋。荒城外、牯眠衰草,鸦啼枯木。黄染菜花无意绪,青描柳叶浑粗俗。忆繁华、不似少年游,伤心目。棠坞锦,梨园玉。燕衣舞,莺簧曲。艳阳天、输与午桥金谷。行处绮罗香不断,归时弦管声相逐。怕夕阳、影散近黄昏,烧银烛。

元·冯子振《鹦鹉曲》云:“柴门鸡犬山前住,笑语听伛背园父。辘轳边抱瓮浇畦,点点阳春膏雨。菜花间蝶也飞来,又趁暖风双去。杏梢红韭嫩泉香,是老瓦盆边饮处。”

元·方回《春日小园即事》云:“摘花不恤种花难,几日工夫一日残。最是好花留不得,不如只种菜花看。”

明·王守仁《和董萝石菜花韵》云:“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闾阎正苦饥民色,畎亩长怀老圃心。自有牡丹堪富贵,也从蜂蝶谩追寻。年年开落浑閒事,来赏何人共此襟?”

明·潘希曾《即事》云:“无雪元知麦不宜,家家饼饵秫为之。前村日暮菜花发,错望黄云傍短篱。”

明·高濂《豆叶黄·菜花》云:“春满郊原水满堤。阴阴麦长菜花肥。丛丛蝴蝶斗香飞。洒金泥。浪叠黄云望欲迷。”

清·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云:“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清·陈维崧《沁园春·咏菜花》云:“极目离离,遍地濛濛,官桥野塘。正杏腮低亚,添他旖旎;柳丝浅拂,益尔轻飏。绣袜才挑,罗裙可择,小摘情亲也不妨。风流甚,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曾经舞榭歌场,却付与空园锁夕阳。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每到年时,此花娇处,观里夭桃已断肠。沉吟久,怕落红如海,流入春江。”此词咏菜花,并未明言“菜花”,却处处把菜花写得明丽鲜艳,婀娜多姿,贴切而又传神。尤其结句更渲染出春光无限。

清·乾隆《菜花》云:“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清·熊琏《菜花》云:“尺土依然雨露匀,黄花灿灿蝶飞频。朝来不厌临窗看,也算贫家一段春。”

清·王国均《春暮重游大明湖感赋》云:“汇波高出晏公台,小豁胸襟亦快哉。自信无关名利事,此行原为菜花来。

雨水二候杏花

杏花,又称杏子,是杏属李亚科植物,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杏花单生,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是中国著名的观赏树木。杏可配植于庭前、墙隅、道路旁、水边,也可群植、片植于山坡、水畔,是春季主要的观赏树种。杏的学名指出:西方人对杏的认识,乃源于亚美尼亚。事实上,杏广布于东亚及中亚。其可采用播种或嫁接繁殖等种植方法。一般入药的杏,就是杏的果仁,有生津、解毒、清热之效用。杏初夏成熟。杏树原产中国,分布很广。树龄长,可活一百年以上。每年3-4月份,一些地方还会举办杏花节,为游人踏青、郊游及摄影提供好去处。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公元前数百年问世的《管子》中就有记载。因此,至少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已有“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叙述,表明当时在我国中原一带杏已由野生变为人工栽培。《管子》(公元前685年)云:“五沃之土,其土宜杏”。《山海经》(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50年)云:“灵山之下,其木多杏”(灵山指今陕西秦岭一带);汉代《汜胜之书》中记有“杏始荣,则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表明当时已知用杏的开花物候期来指导农事活动。贾思勰在《齐民要术》(533—544)则更详细地描述了杏的栽培技术,表明至北魏时期,杏树栽培管理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对用嫁接方法繁殖杏树的记载始见于《群芳谱》(1630),该书云:“桃树接杏,结果红而且大,又耐久不枯”,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懂得可以用不同砧木嫁接杏树来改进杏果品质。杏在古代与桃、李、栗、枣共称“五果”,足见其在当时果树生产中的地位。

杏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盛开时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居家庭院中如成列种植,春日里红云朵朵,非常壮观动人。也适于单植赏玩,如和垂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若孤植于水池边,在水中形成古色古香的倒影,趣味无穷。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雪白一片。相传,中国古时的杏花还有多色的,比如:粉红色、梅红色、红色等等。《西京杂记》云:“东海都尉于台,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杏花在中国传统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足显地位之高。

“杏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写常新的意象。"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装,艳溢香融,羞煞蕊珠宫女。"这是宋徽宗描述杏花的传神佳作。

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

南北朝·庾信《杏花诗》云:“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庾信笔下的杏花灿烂而美好。春天来了,杏花开得灿烂无比,弥漫着妩媚,弥漫着浓浓的春意。

唐·韩愈《杏花》云:“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韩愈借杏花抒发内心飘离之感。在诗中,韩愈看着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联想到京城曲江满园的杏花,慨叹自己置身荆蛮之乡,只能空自怀想而不能回到长安重睹满园杏花之盛。

唐·罗隐《杏花》云:“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罗隐借杏花感慨新生老谢、人生荣枯之意。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梅花已经凋谢,杏花开放。一个花落,一个花开,就像这世上人类的老旧更替一样。

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吴融借杏花抒发自己飘泊异乡的孤苦之情。一枝红杏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这枝杏花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奔波于茫茫旅途中的吴融,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这种意绪有花开易落,青春即逝的惆怅,又有自己行色匆匆,与杏花缘分短浅的无奈。由于节候尚早,未到春深时分,料峭的春寒不见蝴蝶飞来,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此情此景杏花独开,孤独寂寞,不就是诗人自己吗?诗人眼前逐渐浮出长安绚丽夺目的杏花。他被迫离开朝廷,到处漂泊,心里仍萦注于朝中。这种故国之思恰托以杏花,让读者感到诗人内心蓬勃的报国之志。

唐·杜牧《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佳节,细雨纷纷。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境迷乱。在哪里避雨歇脚,解解料峭的春寒呢?牧童的指引,让人似乎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不远不近,不即不离,含蓄隽永,兴味无穷。杜牧在另一首《杏园》诗云:“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杜牧再现了唐代时人们插杏的风俗。昨天夜里的细雨洗掉了杏花上的尘土,城里的男子们骑马而行。不要怪杏园渐渐凋零憔悴,满城多少女孩摘了杏花插头啊。

唐·王维《春中田园作》云:“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此诗写鸟鸣花开,春意昂然,斑鸠随着春天的来临,飞临村庄,在屋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白色的杏花中。

唐·储光羲《钓鱼湾》云:“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此诗写风光宜人的钓鱼湾,写盛开的杏花,渲染的是清新淡雅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与边塞诗派大漠雄风、浓墨重彩式的美学思潮不同,避开了战争的烽火,解脱朝堂的倾轧,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市井的嘈杂,在杏花的摇曳中产生愉悦,净化心灵。

唐·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云:“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此诗写在春光逝去、杏花飘飞、冷漠寂寥的氛围中,幽竹却兀傲清劲,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

唐·戴叔伦的《苏溪亭》云:“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诗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迷蒙的烟雨笼罩一片沙洲,在料峭春风中的杏花,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由杏花婉曲地表达了倚阑人无边的惆怅,不尽的哀怨。

唐·温庭筠《碧涧驿晓思》云:“香灯伴残梦,楚园在天涯。月落子规啼,满庭山杏花。”诗人在子规的哀鸣中,看见满庭盛开的杏花心中情意绾结,翻动着羁愁归思。碧涧驿山杏盛开,也让诗人联想“楚国”,满目的春色繁花似锦,思念之情是如此浓郁。

唐·李商隐《日日》云:“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此诗写的是烂漫春光引起的难以名状的意绪。丽日当空,春光烂漫,却有韶光易逝的惆怅;山城斜路之旁,杏花盛开,艳阳映照,杏花芳香。诗人心中陡然生出难以言状缭乱百无聊赖的心绪。

唐·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在韦庄笔下,杏花是春日里最灿烂的所在。杏花只是个点缀,却给人无比灿烂美好之意。春日踏青郊游,风吹杏花满头。这是何等的惬意与自得。

宋·宋祁的《木兰词》云:“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红杏盛开衬托春意之浓,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从词中流露出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理趣。 

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其意思是: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诗僧志南漫步在这杏雨柳风交织的迷濛春色中,心中洋溢着乘兴寻游的怡然之乐和醉春之情,世界仿佛都融化在斜风细雨之中。其景其情,平平道来,似不着力,而情意自远,使人感觉到亲切、熟悉的春之气息。

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云:“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其意思是: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身住小楼,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作者之孤寂可知,但诗人并未消减忧世之心。并无出世之意。

宋·王安石《北陂杏花》云:“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以杏花寄喻自己的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王安石另有五古《杏花》诗云:“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诗人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更觉水中的倒影美,它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此诗虽咏临水杏花,但全诗没写一个花字、水字,但杏花的风姿更是空灵独绝,给人以含蓄深邃的美感。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叶绍翁的诗里,杏花是春天的使者。叶绍翁徘徊在花园之外无法进去赏花,正踌躇之际,抬头见那一枝开出园门的红杏,让诗人心旷神怡,他感慨:这满园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

金·元好问《杏花杂诗》其一云:“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自太憨生。”诗人先把出墙杏花放在“晓晴”这一典型环境中渲染,继而以两个美女烘托,特有情趣。因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早晨,含露的杏花妩媚动人,恰如刚经沐浴,浓妆的宫妃,所以诗人连用两个宫妃(即半面宫妆的梁元帝徐妃、隋炀帝杨广的妃子宝儿憨生)的典故比喻烘托,以美人喻花,言喻花之美,形神兼备,将杏花的风采神韵表现的栩栩如生。杏花没有矜持之态,没有取宠之心,而是象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看尽春风不回首”,把爱情表达得那么真率直露、大胆无忌,对和煦的春风不仅敢目不转睛地看,喻其娇痴之态。这里诗人也用这种反说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杏花的满心倾爱之情。其《杏花杂诗》(十三首选二)(其二)云:“袅袅纤条映酒船,绿娇红小不胜怜。长年自笑情缘在,犹要春风慰眼前。”这首诗歌大约抒发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之心以及与杏花的不解情缘。这两首咏杏花诗,一写得轻松活泼,一写得凝重痛切。同一种景物,融进两种不同情感。

最后,选几首杏花诗词,就当作“杏花”之余韵。

唐·韩偓《寒食夜》云:“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唐·戴叔伦《苏溪亭》云:“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宋·寇准《江南春》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宋·魏夫人《菩萨蛮》云:”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明·沈周《杏花》诗云:“半抱春寒薄杂烟,一梢斜路曲墙边。东家小女贪妆裹,听买新花破晓眠。

明·唐寅《杏林春燕》云:“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云:“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雨水三候李花

李花,即李树的花。植物“李”,别名嘉庆子、布霖、李子、玉皇李、山李子。又名玉梅,为落叶小乔木。花期因地区、因具体品种而异,通常南方为3月,秦岭、淮河以北4至5月。白花,虽小而繁茂,素雅清新。果实呈黄色或深红色。其果实饱满圆润,玲珑剔透,形态美艳,口味甘甜,是人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除可生食外,还可加工成李子干或李子酱等。李子味酸,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因而有改善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尤其对胃酸缺乏、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者有效。新鲜李肉中的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谷酰胺等氨基酸,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对肝硬化有辅助治疗效果。李子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的作用,李子中抗氧化剂含量高的惊人,堪称是抗衰老、防疾病的"超级水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李子不可多食。民间有谚语云:“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言李子不可多食。据有关资料介绍:李子,即灰子。传说老子出生时以李子树为姓,故叫李耳,也称李子。安徽亳州人认为吃李子把老子吃了,见李子成熟时为灰色,故把李子叫做灰子。还有一个民谚云:“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桃、杏、李,既为夏季时令鲜果,又为药食同源的中药。说"桃养人",并将其唤作"寿桃",是因为桃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说"杏伤人",《食经》说:"味酸,大热","不可多食,生痈疖,伤筋骨"。《本草衍义》说:"小儿尤不可食,多食致疮痈及上膈热"。杏伤人是实,不可多吃。但是正像养人的桃对人也有害处一样,伤人的杏并非对人没有好处。李子危害人体也确有其实,孙思邈说:"不可多食,令人虚"。《滇南本草》载:"不可多食,损伤脾胃"。生活中证实,多食李子能使人表现出虚热、脑胀等不适之感。发苦涩味和入水不沉的李子有毒,也是不能吃的。李子多食生痰,损坏牙齿,体质虚弱的患者宜少食。

关于李子的历史记载源远流长。殷墟出土的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李”字,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也曾出土过郁李或欧李的核仁,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多处写到李花。可见在商周时代这是中原一带颇受重视的两大水果,所以才作为礼物和审美对象出现。西汉墓葬中出土过李核,或许是经由人工栽培的种子。汉代刘歆《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扩修上林苑,各地进献的“名果异树”中包括紫李、绿李、黄李等十五种李树,估计都是中国李的各种培育品种。李树的适应性挺强,品种也多,北起黑龙江,南到两广,西到青藏高原,东到沿海诸省都有栽培,宋代已经是“处处有之”的常见果树。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总结说李树“结实有离核,合核,无核”,果皮“有红、有紫、有黄、有绿,外青内白,外青内红”,果实“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味道也有甘酸苦涩之分。目前我国有最好的五个李子新品种,分别是五月脆(又名凤凰李)、一点红、蜂糖李、巨进一号、冰糖李、和一点红晚熟。这都是优选出来的著名品种。其实小村小镇上农家种的李子树多数都以酸涩著名,所以常常无法直接吃,要腌了做李子脯才能下口,因为很多和梅子不易区分,常常也被称为“梅脯”、“梅干”。

历史上,咏桃花的诗词多,但是咏李花的诗词也多。不信,请看: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多处言及李子,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华如桃李”等。

《诗经·大雅·抑》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其意思是:努力修明你的德行,使它完美无伦比。言谈举止要慎重,切莫马虎失礼仪。不犯错误不害人,人们无不效法你。有人赠我一只桃,回报他用一只李。羊崽无角说有角,实是惑乱你小子。其中,后世“投桃报李”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

《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云:“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意思是:怎么那样秾丽绚烂?如同唐棣花般美妍。为何喧闹不堪欠庄重?王姬出嫁车驾真壮观。怎么那样地秾丽绚烂?如同桃花李花般娇艳。平王之孙容貌够姣好,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什么东西钓鱼最方便?撮合丝绳麻绳成钓线。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平王之孙容貌够娇艳。此诗是在写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借用李花形容王姬的容貌。

《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云:“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其意思是:土坡上一片大麻,有郎的深情留下。有郎的深情留下,盼望郎来的步伐。土坡上一片麦田,有郎的爱意缠绵。有郎的爱意缠绵,盼望郎再来野宴。土坡上一片李林,有郎的真情爱心。李花娴静,美人翘首,想必情郎已快马加鞭在赶来的路上。

两汉曹植《乐府诗集·古辞·君子行》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其意思是: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本文引用的重点是前四句,说明那时李子已成为人们爱好的水果。意思是说走过瓜田,不要屈身提鞋;经过李树,不要举手整帽,以避偷瓜窃李之嫌。看似小题大作,却是值得提倡的慎独精神。愿我们都像李花一样,拥有一颗纯洁无瑕的心。

以下摘录的古诗,其中除个别外,一般不再加阐述。

南朝梁·沈约《麦李诗》:"青玉冠西海,碧石弥外区。化为中园实,其下成路衡。在先良足贵,因小邀难逾。色润房陵缥,味夺寒水朱。摘持欲以献,尚食且踯躅。"

唐·李白《李花》云: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其意思是:春天来,百花待放,李花儿率先盛开傍晚,红霞像火烧一般染遍叶林,而李树开花时,就像白雪覆满枝头。顺便说说有趣的是诗名字。传说李白岁前并不是叫李白。有一个春天里,父母带李白去踏青,三人即兴吟诗“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最后一句乃李白脱口而出。其父甚赞,并为之以白取名,成就一段佳话。

唐·白居易《惜栯李花》云:“树小花鲜妍,香繁条软弱。高低二三尺,重叠千万萼。朝艳蔼霏霏,夕凋纷漠漠。辞枝朱粉细,覆地红绡薄。由来好颜色,常苦易销铄。不见莨荡花,狂风吹不落。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云:“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云:“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唐·罗隐《吴门晚泊寄句曲道友》去:“采香径在人不留,采香径下停叶舟。桃花李花斗红白,山鸟水鸟自献酬。十万梅鋗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未知到了关身否,笑杀雷平许远游。”

宋·王安石《李花》云:“朝摘桃花红破萼,莫摘李花繁满枝。客心浩荡东风急,把酒看花能几时。”其意思是:清晨起来摘桃花,那红彤彤的桃花,看上去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是千万不要摘李花,那满树的李花犹如繁星一样,树枝上到处都是绽放的花朵。客心如浩浩荡荡的东风,习习吹来,只好是静下心来,喝着酒欣赏这眼前的花,别辜负眼前的大好风景。此诗通过对于李花的描写,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对于生活的热爱。

宋·苏轼《李花》云:“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竹,淡伫更纤秾。”此诗是在说李花虽然不似梨白、梅红,却胜似梨白、梅红,这是其它花卉所不具有的特点。

宋·李复《李花》云:“桃花争红色空深,李花浅白开自好。立日含青意涩缩,今晨碎玉乱高杪。暖风借助开更多,余阴郁芘花还少。天晴不愁不烂漫,后花开时先已老。”

宋·杨万里《辛酉正月十一日,东园桃李盛开》云:“千万重山见复遮,两三点雨直还斜。行穿锦巷入雪巷,看尽桃花到李花。”其意思民:远处的千重万重群山在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两三点的雨点时而直直落下,时而斜斜飘下。好像从桃花似锦的小巷到李花如雪的小巷,我看尽了桃花,再看李花。此诗落脚到桃花李花,展现了浓浓的春意,让人感到陶醉。

宋·韩愈《李花二首》之一云:“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其意思是:春天到来,万物争春,百花竞放。洛阳园的百花争奇斗艳。这大片的李花开的放肆婆娑,就像是谁拿着剪刀把万堆积雪,剪成了这接天连地的白花。

宋 杨万里《李花》云:“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莫学江梅作疏影,家风各自一般般。”宋 杨万里《山庄李花》云:“山庄又报李花穠,火急来看细雨中。除却断肠千树雪,别无春恨诉东风。”

宋·赵必象《李月野舍旁之李花於梅时郡斋有诗遂次其韵》云:“李花久慕梅清洁,取友於梅结己知。不是争春逞年少,只嫌桃杏带妖姿。”

宋·文天祥《罗山长存叟兄弟来谢宴山中》云:“天开盘谷隐,春到浣溪家。一水楼台影,满山桃李花。春风寄横笛,夜月拟乘槎。政好逢佳客,江空北斗斜。”

宋·舒岳祥《安往寺道中》云:“半村晴日乌盐角,十里春豀雀李花。饼饵风来香冉冉,教人那得不思家。”

宋·曾巩《城南二首》其一云:“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其意思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起伏,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其二云:“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杂花飞。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其意思是:风雨过后,水满横塘。杂花飘落,红影摇曳。可知送春?无限惆怅。只缘身在异乡,恨不能归。

宋·朱淑真《李花》二首其一云:“小小琼英舒嫩白,未饶深紫与轻红。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碟与蜂。”这里描写了李花的冰清玉洁,展示了李花的淡泊与高洁。其二云:“满园花发白于梅,又与红桃并候开。可口直须成实后,莫将苦种路旁栽。

宋·汪珠《李花》云:“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此诗描写了李花的潇洒俊逸,展示了李花的纯净与孤傲。

元·梁寅《临江仙 舟中》云:“十日江程春过半,渚青新长芦芽。李花几树间桃花。嫩黄烟际柳,远白水边沙。老子老来心似水,肯教愁绪如麻。扁舟来往似仙槎。还家今有日,那得更思家。”

元·王冕《孤梅咏》云:“孤梅在空谷,潇洒如幽人。不同桃李花,那知艳阳春。冰霜岁年晚,苔藓青满身。鼎鼐既不辱,风味良自珍。孰信姚黄枝?来作灶下薪。”

明 刘基《感怀二十四首》云:“孟轲去齐魏,贾谊之长沙。圣贤良已矣,吾道空咨嗟。徒言青松枝,不如桃李花。太息安陵子,知时为世夸。”

明·张孟兼《漫兴》云:“梨花半开夜雨催,无奈李花如雪堆。门前美人不见来,东风杨柳吹千回。”

明·王世贞《初自彭城山行闻莺》云:“水宿逶迤不计程,有无春事未分明。白门渡口逢三月,黄鸟行边始一声。句向清时稀感慨,官因迟暮减心情。祇园桃李花如锦,只为游人特底生。

清·朱亢宗《舟过浮石园》云:“溪里青山树里楼,李花堤好近安洲。濛濛万树雪成堆,苦累游人屐未休。水面肥时雨意殷,东风吹水欲生纹。多时倚看孤蓬立,为爱溪头幕树云。当日仙人浮石还,至今遗迹白云间。隔溪好个桃花洞,斜抱南峰翠一湾。几处磯边着钓汀,渔船无数雨中停。云遮不尽溪深处,倒浸遥峰一朵青。”此诗(《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描绘过浮石园李花怒放时游人如织,钌相观赏的情景。

清·朱华《浮石園看李花》云:“结伴看花二月春,杜鹃啼处总伤神。闲情不独江南客,今日多半江北人。年华驹隙客心惊,几度城南趁晚晴。欲赠一枝因复弃,此中怕有别离情。”

(20210306收集整理)

(0)

相关推荐

  • 最美的遇见:十里春风菜花黄

    十里春风油菜花儿黄 作者 绿衣 窗外的梅花还在盛开,海棠花不甘寂寞,早早燃烧成火焰,樱桃树上昨日雪成花今日花如雪,真可以说是十里春风步步景. 小时候,见到的花基本上是果树的花,很少纯观赏性的花,最最常 ...

  • 李花vs樱花

    乡村李花 李花,是李子树的花.<现代汉语词典>介绍:李子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排倒卵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紫红色,是常见水果. 李子开白花,小而繁茂,素雅清新.很多人分不清李花和 ...

  • 油菜,打造金色山联第一波

    ★赏花地点:无锡山联村 在厚桥赏完梨花,时间还有点早.这时候雨渐渐地停了,自然不甘心就这样踏上归程.查看了一下地图,发现山联村竟然距此不远,于是又杀向了山联. 金色山联当初之所以名声大噪,就是因为满村 ...

  • 春归三月|南漳:又见峡口菜花黄

     南漳:又见峡口菜花黄 张广建 王毅 图 / 文 襄阳的菜花看南漳,南漳的菜花看峡口.今年,由于季节和气候原因,南漳的樱桃花开的较往年早,而久负盛名的油菜花拍摄地--巡检镇峡口的油菜花开的比往年晚. ...

  • 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雨水三候——李花

    让最美的微笑在诗词里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李花             苏扬 春风吹绿李花齐 千簇瑶芳十里堤 翠叶繁香穿燕语 冰肌莹骨惹莺啼 琼姿堪比连枝杏 玉质难输带雨梨 芳意不争孤赏洁 无言下自独成蹊 ...

  • 岁时的轨迹(67)二十四番花信风《8》谷雨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7)二十四番花信风<8>谷雨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这<8>谷雨三候花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雪岸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 ...

  • 岁时的轨迹(66)二十四番花信风《7》清明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6)二十四番花信风<7>清明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这<7>清明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 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 词情诗意 ...

  • 岁时的轨迹(65)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5)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3)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3)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1)二十四番花信风《3》立春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1)二十四番花信风<3>立春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4]立春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二十 ...

  • 岁时的轨迹(60)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0)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59)二十四番花信风《1》小寒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59)二十四番花信风<2>小寒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1>小寒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二十四番花信风诗笺

    始作于2019年初,经修改,完稿于2020年4月.闲赋数载,聊以自娱. 小寒一候,梅花 2019.1.5 小寒二候,山茶花 2019.1.9 小寒三候,水仙花 2019.1.14 大寒一候,瑞香.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