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66)二十四番花信风《7》清明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这《7》清明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

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

词情诗意沐其中。

第七、清明节,三候三花,一候桐花,二候小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一候桐花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梧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两种。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前者是梧桐科梧桐属,后者是玄参科泡桐属。二者在外部形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所说的桐花特指泡桐花,而非梧桐花。泡桐春天开花,花大,紫、白两色。《尔雅·释木》:"荣,桐木","荣"即花,桐木即指泡桐。梧桐夏天开花,花小,淡黄绿色,并不显目。

桐花很早就作为物候见诸文献记载。《夏小正》:“三月……拂桐芭(葩)”。《周书》:“清明之日桐始华”。《周书》记载奠定了桐花“清明之花”的地位。宋朝吕原明《岁时杂记》总结了相沿已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清明: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桐花是清明之征兆、标志。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春天的生机经过酝酿、孵育已经全然释放。但同时“盈虚有数”,清明时已经春事阑珊,天气变化剧烈,乍暖还寒,冷雨飘洒。“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桐花既是春景的“高点”,也是春逝的预示。“双重”情绪,欣悲俱集。

自然界的桐花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桐花分布广泛。郊原平畴,村园门巷,深山之中,驿路之旁,水井之边,寺庙之内都是梧桐的栽植之地。桐花也因之广布,具有“普世性”。二是桐花花势壮观。树干高耸、树冠四伸,桐花也硕大妩媚。桐花盛开之时,自有一种大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总之,其开也烂漫,其落也缤纷。桐花凋零之时,地上如铺茵褥,引发伤春情绪。三是桐花主要是紫、白两色。紫色是中间色、白色是淡色,盛放时沉静、素雅。桐花也是民间之花,植根广袤大地、润色乡土社会。

古来文人墨客注重从不同角度咏桐花,深层次展现桐花与季节、与人群、与他物之关系。有以其与杨柳搭配,成“春深”之景;有以盛开标志春天将逝,成为“殿春”之花;有以其凋落与杜鹃哀鸣,给人春逝之感;有以其属清明节日花卉,富含人格象征意蕴;有以其与宴乐游春、祭祀思念之习俗,构成桐花意象的文化内涵;有的专述"桐花落"、"桐花半落","自开还自落";有大咏桐花之凤情。真是任者见仁,知者见智,无不令人眼界大开。

唐·耿湋《春日洪州即事》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竹宇分朱阁,桐花间绿杨。蹉跎看鬓色,留滞惜年芳。欲问羁愁发,秦关道路长。”

宋·陈允平《渡江云》:“桐花寒食近,青门紫陌,不禁绿杨烟。正长眉仙客,来向人间,听鹤语溪泉。清和天气,为栽培、种玉心田。莺昼长,一尊芳酒,容与看芝山。庭闲。东风榆荚,夜雨苔痕,满地欲流钱。爱墙阴、成蹊桃李,春自无言。殷勤晓鹊凭檐喜,丹凤下、红药阶前。兰砌晓,香飘舞袖斓斒。”

宋·吴泳《送陈和仲常博倅嘉禾》云:“柳色媚别驾,桐花夹行舟。慈湖一片心,不上富贵钩。撇却云雾窗,分渠月波楼。但有月长清,何妨波漫流。”其在《送游景仁夔漕分韵得喜字》中云:“桐花繁欲垂,柳色澹如洗。深谷舣行舟,匆匆春莫矣。庐山蕨已肥。荆渚鱼正美。提携赤藤杖,炊煮白粲火。佳处有会心,岁月不须纪。系船且夷犹,却待荻花水。江平风浪澄,再与歌至喜。”

元·倪瓒《太常引》云:“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桐花。敲火试新茶。想月*、云衣故家。苔生雨馆,尘凝锦瑟,寂寞听鸣蛙。芳草际天涯。蝶栩栩、春晖梦华。”

宋·吴泳《满江红》“洪都生日不张乐,自述”云:“手摘桐花,怅还是、春风婪尾。按锦瑟、一弦一柱,又添一岁。紫马西来疑是梦,朱衣双引浑如醉。较香山、七十欠三年,吾衰矣。 红袖却,青尊止。檀板住,琼杯废。淡香凝一室,自观生意。事业不堪霜满镜,文章底用花如绮。笑江滨、游女尚高歌,滕王记。乐天六十七岁诗云: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宋·赵蕃《三月六日》其一云:“桐花最晚开已落,春色全归草满园。破衲欲捐还未可,炎凉翻覆在朝昏。林逢吉《新昌道中》:"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

宋·杨万里《过霸东石桥桐花尽落》云:“老去能逢几个春,今年春事不关人。红千紫百何曾梦,厌尾桐花也作尘。”他在《道傍桐花》中云:“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日兴阑余。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

元·方回《伤春》:"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

明·刘嵩《石鼓坑田舍》:"松林日暮雨凄凄,十里陂田五里泥。一月離家歸未得,桐花落盡子規啼。"

宋·杨万里《春尽舍舟余杭,雨后山行》:"前夕船中索簟眠,今朝山下觉衣单。春归便肯平平过,须做桐花一信寒。"杨万里《春雨不止》:"春雨如毛又似埃,云开还合合还开。怪来春晩寒如许,无赖桐花领取来。"

民国·于右任《浣溪沙·小园》:"歌乐山前云半遮,老鹰岩上日将斜,清琴隐隐起谁家。依旧小园迷燕子,几番春雨冻桐花,王孙碧草又天涯。"

宋·欧阳修《清明赐新火》:“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自怜惯识金莲烛,翰苑曾经七见春。”

宋·文彦博《清明日玉津园赐宴即席》:"节应桐华始,筵开禁苑新。推恩缘旧物,如惠及陈人。众乐闻天奏,同寅会柄臣。兰肴享丰洁,桂醑釂芳醇。覆育需云广,涵濡湛露均。桑榆垂晚景,何路报尧仁。"

唐·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宋·韩琦《上已西溪,同日清明》:“拍堤春水展轻纱,元巳清明景共嘉。人乐一时看开禊,饮随节日发桐花。红芳雨过妆新拂,绿柳含风带尽斜。欲继永和书盛事,愧无神笔走龙蛇。”

宋·柳永《木兰花慢》"其二"去:“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唐·白居易《寒食江畔》:"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唐权德舆《清明日次弋阳》:"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元黎廷瑞《清平乐》云:"清明寒食。过了空相忆。千里音书无处觅。渺渺乱芜摇碧。苍天雨细风斜。小楼燕子谁家。只道春寒都尽,一分犹在桐花。"

宋周邦彦《锁寒寒》云:“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宋南唐李煜《感怀》云:“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宋 张浍川《寒食》云:“江城吹笛晚风斜,城郭人稀噪乱鸦。火冷烟青寒食过,家家门巷扫桐花。

明 解缙《上北刘》:"三月藤江听子规,桐花细雨湿征衣。遥知乡里逢寒食,处处人家上冢归。"

唐·元稹《桐花》:"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舜没苍梧野,凤归丹穴岑。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况此空馆闭,云谁恣幽寻。徒烦鸟噪集,不语山嵚岑。满院青苔地,一树莲花簪。自开还自落,暗芳终暗沈。尔生不得所……"

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桐花》:"山木多蓊郁,兹桐独亭亭。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夜色向月浅,暗香随风轻。行者多商贾,居者悉黎氓。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生怜不得所,死欲扬其声。……受君封植力,不独吐芬馨。"

唐·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暌违,非言官好恶。奏书金銮殿,步屣青龙阁。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唐·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云:“永寿寺中语,新昌坊北分。归来数行泪,悲事不悲君。悠悠蓝田路,自去无消息。计君食宿程,已过商山北。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云作此书夜,夜宿商州东。独对孤灯坐,阳城山馆中。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宋·高翥《山堂即事》:"杜鹃声里桐花落,山馆无人昼掩扃。老去未能忘结习,自调浓墨写黄庭。"

唐·章孝标《古行宫》云:“瓦烟疏冷古行宫,寂寞朱门反锁空。残粉水银流砌下,堕环秋月落泥中。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天子时清不巡幸,只应鸾凤集梧桐。”

宋·苏轼《异鹊》云:“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里人惊瑞异,野老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故知中孚化,可及鱼与豭。柯侯古循吏,悃愊真无华。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善恶以类应,古语良非夸。”

清·王士祯《蝶恋花·和漱玉词》云:“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王士祯也因此而得"王桐花"的雅号。

清明二候小麦花

小麦花,小麦的花排列为复穗状花序,通常称作麦穗。麦穗由穗轴和小穗两部分组成。穗轴直立而不分枝,包含许多个节,在每一节上着生1个小穗。小穗包含2枚颖片和3~9朵小花。小麦花为两性花,由1枚外稃、1枚内稃、3枚雄蕊、1枚雌蕊和2枚浆片组成。其外稃因品种不同,有的品种有芒,有的品种无芒。小麦抽穗后如果气温正常,经过3~5天就能开花;晚抽的麦穗遇到高温时,常常在抽穗后1~2天,甚至抽穗当天就能开花;抽穗后如遇到低温,则需经过7~8天甚至十几天方能开花。就全株来说,主茎上的麦穗先开,分蘖上的麦穗后开;就1个麦穗来说,中部的小穗先开,上部和下部的小穗后开;就1个小穗来说,基部的花先开,上部的花后开。

小麦为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小麦属,是人们的主要食粮。五千年前,小麦传入我国的新疆,至春秋时期成为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最初是春种而秋收,即所谓“旋麦”。商代出现秋播次年夏收的冬麦(宿麦)。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在石磨发明以前,人们直接把麦子、大豆粒煮熟食之。有了石磨,把麦子磨成面粉。由粒食改为面食,由粗食到细食,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粮食。

历代咏小麦的诗词很多,主要将其作为国计民生来咏其生长环境、长势、收获之丰歉来抒发诗人爱民惜民之心。由于小麦花小,本身无什么观赏性,咏其花的不多,要咏也是专咏者寡,多为咏他花顺便带过,点到即止。

先录几首咏小麦花的诗。宋代赵蕃《常山道中》云:“桃李成阴麦有花,筍舆咿哑我还家。谬薛莫望临邛令,雨后东陵宜种瓜。”宋代郑刚中《即事二绝》云:“暮春景物称山家,屋角团团绿叶遮。薄晚微云疏过雨,一番小麦颤轻花。”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云:“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宋代王迈 《春暮》云:“云头红上三竿日,烟际青来数点峰。椹熟时鸠唤雨,麦花黄后燕翻风。”元代王奕《题小蒜岭》云:“西风策策麦花凉,重把新诗自品量。禽不为人音自好,路因无驿里偏长。百年白发空前辈,两载黄花笑异乡。归去玉瑘牢闭户,莫教旧隐姓名香。”更应注重的是宋代舒岳祥《稻花桑花》。其诗云:“稻花花中王,桑花花中后。余花毕嫔妃,以色媚左右。稻花吹早香。风露千万亩。上以奉玉食,粢盛及醴酒。下以饱苍生,亿兆餔其口。桑花虽无华,红葚映纤手。皇后首亲蚕,六宫承傅姆。天生众裸虫,无羽毛飞走。匪此皆冻死,性命安得有。予谓二花者,斯民之父母。昔予赋麦花,适当来牟候。未及歌二花,三花谁可后。请续时夏诗,以为风化首。”

再来品尝有关小麦的诗词吧。

先秦《麦秀歌》云:“小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此诗当作于周朝。箕子被分封到朝鲜后。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

两汉·无名氏《古歌》云:“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南北朝·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云:“朱帘卷丽日。翠幕蔽重阳。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开冰带井水。和粉杂生香。衫含蕉叶气。扇动竹花凉。早菱生软角。初莲开细房。愿陪仙鹤举。洛浦听笙簧。”

唐·白居易《观刈麦》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李颀《送陈章甫》云:“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唐·王建《田家行》云:“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王建《江陵使至汝州》云:“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唐·李白《杂曲歌辞·荆州乐》云:“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李白《雉朝飞》云:“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春天和,白日暖。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唐·杜甫《大麦行》云:“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唐·雍裕之《农家望晴》云:“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十三云:“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云:“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云:“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范成大《缲丝行》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後煮茧门前香。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宋·方岳《农谣》云:“小麦青青大麦黄,护田沙径绕羊肠。秧畦岸岸水初饱,尘甑家家饭已香。”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云:“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苏轼《画堂春·寄子由》云:“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槕云如梭,齐唱采莲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愁奈何。”苏轼《浣溪沙》云:“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双须。”苏轼《携妓乐游张山人园》云:“大杏金黄小麦熟,堕巢乳鹊拳新竹。故将俗物恼幽人,细马红妆满山谷。提壶劝酒意虽重,杜鹃催归声更速。酒阑人散却关门,寂历斜阳挂疏木。”

宋·陆游《闲咏》云:“事业无闻负圣时,沧波自照角巾欹。养成林下无穷嬾,占尽人间彻底痴。小麦绕村苗郁郁,柔桑满陌椹累累。医翁筮叟真堪友,搜索残尊与共持。”描写了诗人自身的休闲生活,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恩人的感激之情,为其祈福长寿。陆游《示儿》云:“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陆游《秋晚寓叹》云:“十里丹枫岸,三家小麦村。山多妨极目,秋晚易消魂。火举船过埭,人行犬吠门。穷愁已如许,那更雨昏昏!”

宋·杨万里《过平望三首》云:“小麦田田种,垂杨岸岸栽。风从平望住,雨傍下塘来。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谁言破书箧,檐取太湖回。”

宋·郑獬《收麦》云:“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馀茎,一茎五六穗。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芟获载满车,累累犊衔尾。大挈置之场,巃嵸丘陵起。妇姑趁天色,扑抶喧邻里。贫者攟其馀,翁妪携稚子。农家兹有获,卒岁可无馁。去夏水漂屋,汩窜幸不死。以得补所失,囷圌可储峙。云问麦之收,丰饱何因尔。得非长官贤,政化顺天理。无乃农夫勤,蚤莫事耘耔。兹盖天公仁,雨泽以时至。消灭贼与蟊,陇亩皆稠穊。嗟嗟尔之民,无忘天公赐。”

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其二十七云:“大麦未救饥,小麦渐擢芒。此时农夫叹,政阻接青黄。多畏频雨泽,只欲暄晴光。农安吾亦安,朝夕祈苍苍。”

宋·刘克庄《春早四首》云:“清明未雨下秧难,小麦低低似剪残。穷巷萧然惟饮水,家童忽报井源乾。”

宋·周南《山家》云:“小麦连湖熟,黄梅作弹飞。穿林青犊过,触柁白鱼肥。子男输绢急,姑妇插秧归。枳花茶似雪,留客共湘瓷。”

  宋·晁说之《君莫恶行》云:“寂寂山城已过春,黄鹂紫椹意相亲。天公柰何不肯雨,小麦含秀安得吐。闻道天公大仁圣,风伯何能回雨令。恐是风伯老儿凶,长涂未许骋群龙。前年流草有余胔,谁言今朝尚忧此。内降白麻出上合,新相为霖君莫恶。”

  宋·李弥逊《次韵贲远归田四首》云:“归去田园好,饥餐抵万钱。愁从身外散,乐向酒中全。蚕出柔桑绿,秧齐小麦鲜。一廛何所寄,华发绕江天。”李弥逊《云门道中晚步》云:“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宋·王之道《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云:“麻叶蓬蓬小麦肥,杨花风里杜鹃啼。故园尚阻归来赋,惭愧东坡雨一犁。”

  宋·赵若槸《过樵川林时中》云:“建水樵川隔几重,相逢孰意大江东。客行芳草垂杨外,春在柔桑小麦中。细雨疏田流水碧,残霞拥树远林红。浮生聚散浑无定,有酒何妨一笑同。”

  宋·吴潜《农谣》云:“不禁归梦五更长,出见宽闲若故乡。天外惨舒云黑白,陇头大小麦青黄。水虽四泽无芦苇,地不多山少柘桑。却有一般堪爱赏,虬髯老桧郁苍苍。”

  宋·白玉蟾《栩菴力高士与同散步二首》云:“老槐苍苍嫩槐绿,小麦青青大麦黄。燕已生雏莺已去,落花不管蜂蝶忙。”

  宋· 晁补之《村居即事》云:“小麦青青大麦稀,蚕娘拾茧盈筐归。放牛簿暮古堤角,三四黄莺相趁飞。” 

  宋·韩元吉《閒居遣兴》云:“著雨柔桑暗,吹风小麦齐。江深涵日净,野阔并云低。车马能相问,琴书故可携。村村花自好,不奈子规啼。”

  宋·李石《彭州行邑道中》云:“四月少雨百草热,山中小麦皆乾枯。溪水下流牛缺饮,连耞未动妻典襦。而谷催耕鸠妇怨,早得一雨淋汝面。老夫枕书卧晚凉,农自忍饥官饱饭。”

  宋·苏辙《逊往泉城获麦》云:“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颍川稻不足。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五年随俗粗得饱,晨朝稻米才供粥。儿曹知我老且馋,触热泉城正三伏。田家有信呼即来,亭午驱牛汗如浴。吾儿生来读书史,不怬田间争斗斛。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百口且留终岁储,贫交强半仓无谷。”

  宋·卫宗武《和催雪》云:“我欲问天天穹窿,岁卜其有於岁终。胡然玄律欲遒尽,燠乎一岁融而冲。冻肤未起玉楼粟,寒力尚怯珠槽红。腊前三见瑞盈尺,九土斯农之望同。沍寒虽以云布沪,合影尚欠农通胧。梁园徒聚为赋客中,灞桥更误能诗翁。倩谁剪下银潢水,六花人代天施工。不必作威藉风伯,不必布势劳丰隆。预占多稼满周亩,首验小麦连崆峒。尝闻玉妃从者万,要看羽冲来仙宫。未多刘子比西阆,抑陋卫人歌北风。撑肠吐出冰雪句,清辉交映弥寒空。列岑银铸增突兀,千林楮刻森玲珑。瑶芝一望千万顷,不辨田上田中中。忆昔腊霙点予须,至今皓首如飞蓬。自怜老朽难用世,只堪把耒勤农功。行天须见度有马,入地庶使潜无螽。年丰常愿颂秋报,岂止击壤歌三农。”这是一首歌颂小麦以至三农的诗。看来三农的提法历史很早。

  宋·陈致一《普惠院劝农》云:“青麻幪幪近人长,小麦青青大麦黄。令尹出郊闻好语,春来喜有半年粮。

明·九皋声公《苦雨怀东皋草堂寄如仲愚》云:“四月淫雨寒凄迷,边军夜归闻鼓鼙。大麦漂流小麦黑,富家叹息贫家啼。书囊留滞北山北,草堂故在西楼西。焚香扫地早闭户,莫遣袈裟沾燕泥。”

明·正念《燕京春暮寄山中人(二首)》云:“蚕熟柔桑更绿,莺啼小麦初黄。吃饼且随燕蓟,缲丝空忆荆杨。”

 , 

清明三候柳花

柳,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柳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主要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花单性,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期是在春天,通常是在农历的二、三月份左右开花。花朵是比较小的,也没有特殊香味的,花朵的颜色比较淡,呈绿色。柳的花都是单性花。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柳的雄花有两枚雄蕊,两个蜜腺。柳的雌花有一枚雌蕊,一个蜜腺。柳的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是借着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虫媒花。而杨的花与柳的花很相似,结构也很简单,但是没有蜜腺,不能分泌花蜜引诱昆虫传布花粉,只能借风力传布花粉,所以它是风媒花。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

柳花,作为清明花信风的三候,在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之后,张扬而至。应和着清澈明朗的时节,柳花将一派点点嫩黄,缀在清绿的枝叶间,只待东风吹来,便脉脉飘摇,把春光点亮播散。柳花是实实在在的小花儿,“似花还似非花”。北宋医药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柳花即是初生有黄蕊者也。”柳花也不是柳絮,宋代诗人杨伯嵒的《臆乘·柳花柳絮》云:“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于叶间成穗作鹅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蒂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区别,可发一笑。”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云:“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子着衣物能生虫,入池沼即化为浮萍。”

人们一般喜爱杨柳同提。杨柳耐水湿、根密集、易繁殖、生长快、滞水缓流、挂淤落沙等特殊作用,成为护堤固岸的优秀卫士。古人特别推崇种植杨柳。隋炀帝开运河时,曾下令群臣和百姓在运河两旁广种杨柳,后人称之为“隋堤柳”。文人墨客也随之将杨柳纳入诗词,歌之咏之。旧时人们离别,柳枝可供攀折,以表依依惜别之情。羁旅时,游子见柳便触发了家国之思,增孤独凄凉之感。春天杨柳最先抽出绿丝,它以窈窕柔美的身姿,迎接春的到来,也以葱茏茂密的枝叶、漫天飞舞的杨花送春归去。它既是人们眼中的风流袅娜的美貌歌女,又被人视为随大流无主见,见风使舵之人,更有甚者将奸邪狡诈的献媚小人。个中滋味,由人评说,由人寄托的各自的情感和人生体验。

《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隋·佚名《送别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唐·李白《劳劳亭》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一云:“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其二云:“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唐·裴说《柳》云:“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罗隐《柳》云:“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宋·翁元龙《醉桃源·柳》云:“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如人离别情。绕湖烟冷罩波明,画船移玉笙。”

宋·周紫芝《踏莎行》云:“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唐·韩翃《寒食》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宋·晏几道《浣溪沙》云:“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宋·杨万里《新柳》云:“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唐·温庭筠《题柳》云:“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唐·韩翃《章台柳·寄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唐五代·李煜《赐宫人庆奴》云:“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宋·张先《蝶恋花》云:“移得绿杨栽后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宋·寇准《柳》云:“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宋·曾巩《咏柳》云:“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姜夔《淡黄柳》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苏轼《洞仙歌·咏柳》云:“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宋·吴文英《花心动·柳》云:“十里东风,袅垂杨、长似舞时腰瘦。翠馆朱楼,紫陌青门,处处燕莺晴昼。乍看摇曳金丝细,春浅映、鹅黄如酒。嫩阴里,烟滋露染,翠娇红溜。 此际雕鞍去久。空追念邮亭,短枝盈首。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断肠也,羞眉画应未就。”

元·张可久在《凭阑人·暮春即事》云:“小玉阑干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南·杨万里写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唐·刘禹锡《柳花词三首》,其一云:“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其二云:“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其三云:“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其《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云:“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0)

相关推荐

  • 踏青 : 白白红红相间开,三三五五踏青来

    踏青 | 白白红红相间开,三三五五踏青来 隋  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世界上现存最早画卷踏青,古时也叫行青.踏春.探春.寻春等,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

  • 生态阅览 | 《节气家书·春》:风有信,花不误

    <节气家书·春>: 风有信,花不误 作者:郡    主 编辑:王    斐 在我万能的朋友圈,有很多颇有造诣的文化大师,沈家智老师是其中一位.我常常潜水读他的节气家书,2019年初得知沈老 ...

  • 春风杨柳三月句

    梅英尽落,柳眼初开. 云绕山谷,暮烟晓雾. 柳摇春白昼,梅弄月黄昏. 落日街翠壁,暮云占烟鬟. 春风掩映千门柳,暖雨晴开一径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柳絮池塘春入梦,朵花庭院冷侵衣.

  • 二十四番花信风之清明三候——柳花

    让最美的微笑在诗词里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柳花  春晚枝青映影长 柔荑花序发鹅黄 絮飞约月西厢影 花熟随风白雪妆 汉苑三眠唏倒伏 隋堤千里叹兴亡 灞桥易折伤离别 难见章台柳上光 定风波 咏絮 本出章台老树 ...

  • 岁时的轨迹(67)二十四番花信风《8》谷雨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7)二十四番花信风<8>谷雨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这<8>谷雨三候花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雪岸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 ...

  • 岁时的轨迹(65)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5)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3)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3)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2)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2)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1)二十四番花信风《3》立春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1)二十四番花信风<3>立春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4]立春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二十 ...

  • 岁时的轨迹(60)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0)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59)二十四番花信风《1》小寒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59)二十四番花信风<2>小寒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1>小寒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二十四番花信风诗笺

    始作于2019年初,经修改,完稿于2020年4月.闲赋数载,聊以自娱. 小寒一候,梅花 2019.1.5 小寒二候,山茶花 2019.1.9 小寒三候,水仙花 2019.1.14 大寒一候,瑞香.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