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闲话宁海芋艿

闲话宁海芋艿

文/应可军

宁海流传一句有名的俗语:“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来证明某人的见识广。可见芋艿在宁海人心中蛮高的地位。芋艿口感软糯且营养丰富,秋季气候干燥,来一盆芋艿老鸭汤,无论下酒过饭,绝对是道味美滋补的佳肴。除了做汤,芋艿还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自然要数芋艿蘸虾子酱了,大鱼大肉之后吃上几只,深甽镇大蔡清代诗人胡璜尤其喜欢吃芋艿,曾作诗称赞:“二月蹲鸱未出田,华坑蕨长小儿拳。农家漫道芭菰好,种得苞芦也值钱。”把芋艿写成比烟叶和苞芦还要值钱,老胡真是情有独钟。在二月就想吃芋,这也太早了。俗语说:“饿劳坑,八月初三掏芋羹”,芋艿对宁海来说,最美好的一页是明朝倭乱时期。当时滨海的西店镇是倭乱重灾区,百姓纷纷惊逃,副贡邬中涵避居天女峰之小共,煮芋和饭涂壁封以纸。逾月,里人饥欲死,涵破壁饭之教活甚众。同里邬凯之作《天女峰》一诗记之;“煮芋涂饭生活全,里民惊窜沐矜怜。亮节清风孰比肩,长到此山留万年。”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应可军 | 闲话宁海斜

    闲话宁海斜 文/应可军 你知道宁海人有个习惯吗,看哪里人多就往哪钻,买的是人气,吃饭.买衣服亦是如此.就是大家说的:"宁海银.宁海斜". 记得有个笑话说:有个乡下老翁进城看见一家商 ...

  • 应可军 | 闲谈宁海染坊

    闲谈宁海染坊 文/应可军 "世界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创立.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 ...

  • 应可军 | 寻找宁海那杆秤

    寻找宁海那杆秤 文/应可军 记得童年猜过一谜语:"角子叉叉,背脊花花,脔袋荡荡,大家相相."谜底可能现在蛮多人不认识.它叫杆秤,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 ...

  • 应可军|​宁海海错诗

    宁海海错诗 文/应可军 宁海县境内的三门湾.象山港,是浙江省水产养殖资源最丰富的三大港湾之一,素有"贝类之县"."鱼米之乡"美称.据调查,近海潮间带生物量和栖息 ...

  • 应可军|宁海树王录

    宁海树王录 文/应可军 小树在长成大树之前,没有人知道它是大树.当它长到普通树的大小时,大家都以为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树.后来它越长越大,人们才发现原来这儿有一棵这么大的树.人们在树下度过愉快的时光.树越 ...

  • 应可军 |宁海倭乱纪实

    宁海倭乱纪实 文/应可军 宁海元末就有倭寇屡犯白峤一带,杀人劫物,掳掠妇女,官兵不能制.水车陈性中组织村团,设计歼倭.至正初(1341-1345)某年九月初七,倭船数艘又侵白峤,犯水车,性中佯与周旋, ...

  • 应可军|宁海的落会演变史

    宁海的落会演变史 文/应可军 落会,又称"标会",据记载:宁海的"标会"在明朝时就已存在,当时社会高利盘剥,长期的借款,每元月息三分:短期的借款,每元月息一角. ...

  • 应可军|宁海草鞋的故事(外一篇)

    宁海草鞋的故事 ◎应可军 宁海西门原有一座登台门,本来只是居民口中普通地名而已.幸亏徐霞客才扬名天下.出城有一路廊叫西门路廊,路廊是故事播散地,我经常去,因为有自留地在前面洋畈,高中毕业在黄坛水库做仓 ...

  • 应可军 | 漫谈宁海医药史

    漫谈宁海医药史 文/应可军 民国前,人民有病均由内外科中医医治,北宋罗适,明初方孝孺均通医道,旧时读书人如果未考取功名,一般会转学医道,美名之曰"不为良相,亦为良医".罗适有医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