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旧事」巨流河古城遗址和彰武台门村名由来
一、巨流河古城遗址

巨流河古城
辽宁省新民市巨流河城址位于市东城街道巨流河村,因所处地而定名。该城建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原是清代一个水军都督府。1682年(康二十一年)置巡检司于此。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重修此城。1822年(道光二年),旅顺水师营副协领林玉柱又重新监修,并移北门做东门,三年竣工,建筑规模宏伟,门上各衬满文。城呈方形,周长1940米。城墙里石外砖,中夹夯土,高7.2米,宽4.4-5.5米。城门有三:东称靖边门,西称镇西门,南称拱固门。民国年间,该城还较完整。1947年,国民党军队拆毁城墙近二分之一,用城砖修筑防御工事。1958年“大跃进”时,当地生产队大量拆用城砖,致使城墙全部毁掉。今仅存下部墙基夯土。
二、彰武台门村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为巩固疆土,设“三展皇边”,在长达千里的柳条边上,共设二十个门。门有门官,来往行人必须通过门兵严格检查,如果有私自越边,轻者劳役,重者杀头。
在五道河北岸边,有一个小村子叫三台子,是柳条边的边门之一,成了南北来往必经的通道,渐渐繁荣起来。通过此门的牛羊也在这里歇息放养,时间长了,村子就改名“养息牧边门”,村前的五道河也改成养息牧河。看守边门的门官,官职虽小却成了鱼肉乡里的恶霸。
在道光年间,养息牧边门又换了两个门官,正门官姓彰,副门官姓武,是两个为人正直的人,不鱼肉乡里百姓。二人虽为百姓称道,却得罪了上司,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个门官,取两人之姓,把村名改成“彰武台门”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