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启示之五
相关推荐
-
老子的五玄理论指的是哪五玄?(上)
公元三世纪,时值魏晋时期,中华文化精英突然对老子思想和<道德经>燃起了空前的热情.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400年以后中华文化思想的重大变革.这一思想变革宣告玄学的诞生,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思想 ...
-
【刘家故事】 刘家九堂的家训寓意
刘家九堂的家训寓意 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明清时期建有九堂,有宝训堂.光裕堂.敬胜堂.燕翼堂.怀德堂.承德堂.仁义堂.敦义堂.尚义堂. 宝训堂:宝训为皇帝的言论诏谕.引申为宝贵的格言.皇帝的训谕编集,中国 ...
-
《道德经》三十八章精解及译文(下)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 上德无为而 ...
-
道德经解读: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说,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残余的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怨恨,这能算作和善呢?所以有道的 ...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笑,乃至大顺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 ...
-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曾几何时,有人向孔子请教说:"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子答:"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还是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即: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其实 ...
-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3 家文化.家文化是儒 ...
-
再读《道德经》之第九章 持而盈之——老子的处世态度(老子的人生观)
九,持而盈之--老子的处世态度(老子的人生观)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āi)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原文理解: 原本可以拿在手上的东 ...
-
再读《道德经》之第八章 上善若水——老子理解的善
八,上善若水--老子理解的善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原文理解: 善中之最善就应该象水一 ...
-
读懂道德经:为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只是说如果,要问一条鱼,水是什么,这条鱼会怎么回答呢? 这条鱼肯定会愕然地张大嘴巴,不知道该说什么.它或许知道自己是生活中水中,祖先遗留的记忆基因中,也知道自己离不开水.水主宰着它的一切,且无处 ...
-
再读《道德经》之第六章 谷神不死——老子对万物演化的认识(二)——变化之本
六,谷神不死--老子对万物演化的认识(二)--变化之本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原文直译: 谷物神奇的能力是不会消亡的,可以被称做神妙莫测的雌性生殖器. ...
-
再读《道德经》之第四章 道冲——老子对道的特性的认识
四,道冲--老子对道的特性的认识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原文理解: 道的性格很冲,而用它的话或许会感觉到 ...
-
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为何却教了尹喜,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
作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孔子曾经求学老子,两人有过多次交往,算是师徒关系,但奇怪的是,老子为何不教孔子<道德经>,而将之传给尹喜呢? <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孔子欲望 ...
-
路易坪丨我读老子《道德经》
我读老子<道德经> 作者:路易坪 找到你的头,头上有个目,目通阴阳窍,足下证菩提,此之为道也.横目竖鼻四方口,一心不乱人人求,此之为德也.道德二字值千金,千金难买<道德经>.所 ...
-
楚简老子道德经 |错读2400年的千秋经典非河上公之罪也(二)
开篇我们先看看三教九流: 1.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 2.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3.下九流:一流巫 ...
-
读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自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抛弃掉自己只停留于推理的主观识见,关闭起自己想辨解和分享的大门,不因无谓的辨解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使自己浑浑噩噩如尘土一样,潜心学习,因缘应用,因为如你成功了,你说的每一句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