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棒鼓起源之质疑》

现在,大多数人都说,三棒鼓起源于唐代的三杖鼓。但是我觉的这句话值得商榷,因为三棒鼓的棒与三杖鼓的杖读音很相似,其韵母和声调完全一样,只是声母b和zh不同而已,太容易谐音而混淆听闻。

如果再深入地想想,就会产生疑惑:三杖各自的长短是多少,不得而知;粗细如何,也不得而知;适不适合抛玩,仍然不得而知;是用于击鼓的还是支撑鼓的,同样不得而知。

既然这样,那么就操作的实际情况看看。特制的鼓棒长度为30公分及以下,适合抛玩和击鼓,正是因为这样,才必须要三个鼓棒。如果不抛玩击鼓,就没有必要要三个鼓棒。那么这个杖,适不适合抛玩或击鼓呢?我们可以用拐杖的长度等来参照一下。

一般情况下,鼓架每根竹棍的长度为85公分左右,与拐杖的长度很接近,与鼓棒的长度(30公分及以下)悬殊很大。由此看来,该杖是不适合击鼓和抛玩的,极有可能是支撑鼓儿的架子(鼓架)。更有网上以及纸质媒体,都没有交代出唐代某某抛玩三杖,只好让探索其究竟者的疑惑仍然存在,即不能轻而易举地说,三棒鼓起源于唐代的三杖鼓,还有待于同仁们,进行严肃而科学的考证。

目前,关于三棒鼓的起源,各有说辞。有的说起源于唐代,也有的说起源于元代,还有的说起源于明代或清代,真是众说纷纭啊。但笔者却是倾向于元代的,因为有具体的人(苏子健和苏兰娇兄妹俩)和事(打花鼓逃难)来证明这一点,还有我的几位三棒鼓师傅,都说起源于元代。至于其他说法,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信度不高,因此疑窦待消。

作者:彭文前,多家学会会员。2008年10月,被中国青年教师协会和中国素质教育报告编委会评为“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2010年12月,被中国教育研究会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标兵”。在2011年秋季“课堂比教学”活动中,荣获全县初中组特别奖(全县唯一)个人教研课题获县一等奖(全县唯一)。2012年11月22日,县电视台工作人员和《直播恩施》节目组专程来大河中学,对其三棒鼓教学和楹联诗词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向全州推介。创作的《计划生育》、《大家要知法守法》等先后在县《来凤计生》、《政法网》上发表,《歌唱“八荣八耻”》发表在《南方经济时报》上。截止目前,共计创编7000余首“三棒鼓”词,约14万字。

编辑作者  踏雪闻香 真名 韩静 陕西某航空企业 博客:xinjingrushui58@sina.com qq 448609945  陕西散文学会会员 杨凌作协会员 武功作协会员  2015年获得首届国际城市诗人“优秀奖”,“最佳人气奖”,莲花杯“新人奖”等殊荣. 散文《南门外的灯光》获得当代文艺名家名作“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金榜集》。2016年参加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散文《凤县记忆》获得了金奖。2016散文《漆水河之恋》在"秋韵杨凌"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等。2019出版散文集《岁月深处》比投百强2019全球文学艺术精选榜第一名,2019散文《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得咸阳市主题征文三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