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崔兆咸:旧里下河的“芥子官”
相关推荐
-
【乡土文学】渭水清池荷花||麦场
麦场 文/渭水清池荷花 白头草帽淌下的汗水哟, 湿了六月的云, 麦场上热头晒的背上疼. 麦垛摞子摞起象山一样高, 收割完山川的金黄麦穗, 再收割脸上的胡茬儿林. 摸一把汗水流满面哟, 土灰尘打出个花脸 ...
-
老厨子再感
清冽的泉水, 淘漉尽俗世的尘颗. 菜刀权作长剑, 在砧板上演出一幕斩妖除魔. 挥舞勺铲, 相伴诗情放声高歌. 金属相碰的铮铮, 恍惚幻梦间报榜的铜锣. 洒上精心调制的汤汁, 中和掉难言的辛辣酸涩. 挣 ...
-
【乡土文学】2021年2月推出文章目录
二月份推出文章目录 (2021年2月) [乡土文学微刊]盛中波||窗花 (外四首) [乡土文学]刘效全||缅怀二叔 [乡土文学]令全应||蝶影(外一首) [乡土文学]十一安||丑奴儿 杂咏(外一首) ...
-
沉入生活深处,留存一份纸上的乡愁
江苏高邮作家周荣池的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聚焦里下河平原的风物民情与村庄历史,详细描绘了一幅里下河平原万物生长的画卷,建造了一座里下河平原的文化 ...
-
家事春秋:我的大外姥爷干过几天保长(作者 李玉华)
说起我的大外姥爷,一生很坎坷的,坏就坏在早年家境稍微殷实,他又是长子.家里省吃俭用,让他读了几天私墅.识几个字,本来是好事,但却给他带来后半生痛苦,一直抬不起头.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在民国后期,我们家 ...
-
【乡土情缘】崔兆咸:里下河丧主
里下河丧主 文/崔兆咸 苏北里下河民间丧事,至今还包含儒.佛.道三教色彩,其"关目经"多,容易产生混乱.加之"关心"丧事的人插嘴多 ...
-
【乡土情缘】崔兆咸:里下河的“送客老爷”
里下河的"送客老爷" 文/ 崔兆咸 "送客老爷"是苏北里下河民间送亲者的敬称.本来专指嫁女之父(无父者则为嫡叔或堂叔),后来有些无父亲的姑娘出嫁时,因与叔叔或堂 ...
-
【乡土情缘】崔兆咸:民间吃穿行忌讳
民间吃穿行忌讳 文/崔兆咸 (江苏) 常言道"各处各乡风".旧时,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民间忌讳甚多,动不动就有犯忌的可能.今天本人炒一下这碗"冷饭",谈一谈穿戴. ...
-
【乡土情缘】崔兆咸:迎亲途中抢“上风”
迎亲途中抢"上风" 文 /崔兆咸 苏北水乡建湖等县,即便是封建社会,妇道人家也会傲慢.自豪地对男子汉们说:"你们可别小瞧了我们,我们哪个不是在出嫁时,不是一路走'上风'过 ...
-
里下河为亡灵点“神主” 文/崔亚 崔兆咸
在历史上,江淮之间的运河曾称里运河,又称里河,而大体上与范公堤平行.位于范公堤东侧的串场河则被称之为下河,介于里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遂被称为"里下河",面积超过1.35万平方公里. ...
-
苏北里下河的“招魂葬” 文/崔亚 崔兆咸
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曾有一相沿成俗的土葬法,即是昔无尸骨.今无骨灰的棺材下葬方式,名曰:"招魂葬". 当地人认为,人死后必须在阴间有个固定的安身之处,灵魂才不会飘落到荒郊野外,遭受 ...
-
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丧事斋饭 文/崔亚 崔兆咸
苏北里下河地区百姓家若有人去世,一般治丧三天,可是餐餐都得请吊丧者吃煮得很硬的米饭,还特别忌讳吊丧者用汤水泡着吃. 当地民众把丧家执行吊丧者吃的饭叫作"斋饭".这斋饭由于完全不同于 ...
-
昔瘟疫“拦往会” 文/崔亚 崔兆咸
民国18年(1929年)秋初,苏北盐城曾发生过瘟疫大流行.据当时已记事的幸存者讲:那时哭声遍野,路上昼夜报丧的和赴丧的人流不断,荒地蒲蓆卷(孩尸)多得成患,田边道旁新坟激增. 时间不长发生" ...
-
死人垫脚砖之争 文/崔亚 崔兆咸
在苏北无垠的水乡里,民间丧事,古来关目甚多,每件事还都有它的名堂经. 老者死后,头垫布枕,寓意老人高枕无忧地西去:其用来固定脚的"后垫脚砖",美其名曰"金砖垫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