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79: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宋人曾作为逸话流传,说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的礼部考试,请梅圣俞阅卷,梅阅此文后以为有“孟轲之风”,荐于欧阳修。此时欧阳修门下士曾巩也在同试,他俩认为此文优异,可能是曾巩作的,欧阳修为了避嫌不敢定为第一,遂降为第二。


尧、舜、禹、汤、文、武、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jiē)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chéng)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xū)之声,欢休惨戚,见于周之书

1、成:周成王姬诵,武王之子;康:周康王姬钊,成王之子; 2、 君子长者之道:指仁爱宽恕之道; 3、嗟叹:赞叹; 4、哀矜:怜悯,哀怜;惩创:惩戒; 5、吁俞:形容君臣议事融洽;“吁咈都俞”的略写,吁、咈是反对的感叹词,都、俞是赞同的感叹词; 6、欢休:和善也;惨戚:悲哀也; 7、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cè)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1、穆王:周穆王姬满,又称"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 2、吕侯:又称"甫侯",穆王时为司寇,时诸侯不睦,言于王,作《吕刑》以布告天下; 3、祥刑:用刑详审谨慎; 4、恻然:悲痛的样子;无辜:无罪; 5、有取:传说《尚书》由孔子编选而成,故言。

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gāo)(yáo)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yòu)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1、传:解说经义的文字,此指孔安国给《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作的传注;引文的意思是奖赏时如有可疑应照样赏赐,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2、皋陶:"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 一职,相传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 3、宥:饶恕。

四岳(gǔn)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pǐ)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1、四岳: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故叫四岳;汉孔安国,宋孔平仲,明杨慎均以四岳为一人; 2、鲧:尧臣,禹的父亲,四岳荐举他治水,未成,被舜杀死在羽山; 3、方命:违抗命令;圮:毁灭。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1、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失之于不守常法;不辜:即无辜;不经:不合常规; 2、义:合宜行为的标准; 3、忍人:残忍的人。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shēng)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1、“赏之道”句:言赏赐的作用只限于得到爵禄的范围之内; 2、“刑之威”句:言刑罚的威力只能影响到使用过刀锯刑罚的范围之内; 3、劝:勉励; 4、裁:制裁; 5、是故:因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赏和罚有怀疑的,都用仁的原则来对待; 6、相率:相继。

《诗》曰:“君子如祉(zhǐ),乱庶(chuán)已;君子如怒,乱庶遄”。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其褒贬之义以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诗:文中引诗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原诗为:“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遄:疾;沮:止也; 2、已乱:止乱; 3、时:适时; 4、因:依据;制:掌握 ,控制。

《刑赏忠厚之至论》全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jiē)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chéng)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xū)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cè)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gāo)陶(yáo)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yòu)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gǔn)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pǐ)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shēng)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zhǐ),乱庶遄(chuán)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此长公应试文也。只就本旨、从“疑”上全写其忠厚之至。每段述事、而断以婉言警语。天才灿然,自不可及。


杨万里《诚斋诗话》:

欧阳修问苏轼:“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此见何书?”坡日:“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日:“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日:“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然予尝思之,《礼记》云:'狱成,有司告于王,王曰宥之;有司曰在辟,王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坡虽用孔融意,然亦用《礼记》故事,其称王谓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尧?

(0)

相关推荐

  • 《淮南子》卷10缪称训诗解13进退以义修近弥远

    <淮南子>卷10缪称训诗解13进退以义修近弥远 题文诗: 尧王天下,而忧不解,授舜忧释.忧而守之, 乐与贤终,不私其利.万物有施,无小不为, 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人之常情,于害之中, 争取 ...

  • 苏轼凭借这篇文章成为科举大赢家,此类文章古代少有,为什么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大家对于他的著作大都比较熟悉,对于这位东坡先生的事迹大家也都有所耳闻. 但是,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使得他真正步入仕途的成名作,估计很多人不知道. 这篇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 ...

  • 在高考作文里写架空历史的中二青年

    识苏14 在高考作文里写架空历史的中二青年 有关<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第二个典故,也与欧公有关. 欧阳修对于少年成名的苏轼非常欣赏,努力提携,不遗余力.在苏轼考中后,亲自把他介绍给当朝的三位 ...

  • 【觅苏记】开封府:聪敏愚直(上)

    宋至和元年,礼部侍郎张方平出知益州,苏洵来到成都求见张方平,他呈上自己所写的<权书>和<衡论>等文章,张方平读后大为夸赞,立即写状给朝廷,保见苏洵任成都学官.但是朝廷的任状一直 ...

  • 苏轼第一次中榜,文章里的典故是编的?还让主考官刮目相看?

    嘉祐元年(1056),暮春三月,年19岁的青年苏轼告别母亲与乡邻,与弟弟苏辙一同跟随父亲苏洵沿蜀道北上,经大散关至关中,一路抵达京师.嘉祐二年(1057)是苏轼第一个命运转折点,在金粉之地汴梁(今河南 ...

  •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十二篇:大宋山河之翰林风月(三)文林佳话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十二篇:  大宋山河 第二章 翰林风月  三   文林佳话   嘉祐二年正月,上命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仁宗皇帝预传旨意,"凡晦涩险怪.轻薄浮艳之文一概不取&qu ...

  •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

  • 古文观止:《石钟山记》苏轼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朗诵:任志宏  张家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 古文观止193: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dá). 1.是岁:承前篇而言,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之望 ...

  • 古文观止187:苏轼•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bū)糟啜(chuò)醨(lí),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 ...

  • 古文观止185: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 ...

  • 古文观止184:苏轼•上梅直讲书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开封应试,当时的主考官为欧阳修,参评官为梅尧臣,他们对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颇为赞赏,录取为第二名,苏轼及第后非常感激,于是写了这封信给梅尧臣. 轼 ...

  • 古文观止183:苏轼•晁错论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刘恒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发展了"重农抑 ...

  • 古文观止182:苏轼•贾谊论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 ...

  • 古文观止181:苏轼•留侯论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其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前218年(秦始皇29年)在古博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