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相关推荐
-
尚论篇少阳经证治大意
仲景少阳经之原文,叔和大半编入太阳经中,昌殊不得其解,岂以太阳行身之背,少阳行身之侧,其营卫显然易辨,非如阳明与三阴之属脏腑者,营卫难窥,故将少阳之文,汇入太阳耶,此等处窃不敢仍叔和之旧,盖六经各有 ...
-
阳明经上篇[凡外邪初入阳明地界,未离太阳,凈尽者谓之太阳,阳明列于此篇]
太阳与阳明两经各半,谓之合病,两经连串,谓之并病,另自名篇于三阳经后,不在此例,此乃邪入阳明,而太阳将尽未尽之证也.(一)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方.[原文](二)阳 ...
-
二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亡)〔出〕,胃中(躁)〔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原文213
二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亡)[出],胃中(躁)[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原文213 [郑论] 按因汗出以致谵语,大便鞕者,胃(躁)[燥]也 ...
-
阳明经下篇
凡外邪已趋,少阳未离阳明,谓之少阳,阳明列于此篇.凡属正阳阳明之证,病已入于胃腑,故下之则愈,其有胃不实,而下证不具者,病仍在经,在经之邪不解,必随经而传少阳,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胁满痛之证,必兼 ...
-
阳明经中篇[凡外邪已离太阳,未接少阳,谓之正阳阳明列于此篇]
凡外感之邪,全入阳明所辖地界,已离太阳,未接少阳,此际当用下法,确无疑矣,然其邪复有在经在府之不同,在经者与太少为邻,仍是传经之邪,在府者则入于胃而不传经,但在经者之用下,常恐胃有未实,篇中无限消息 ...
-
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原文180
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原文180 [郑论]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府,邪至阳明(躁)[燥]地,与胃合成一家,其邪易实,故病见邪盛者极多,故曰胃家实. [阐释] "胃家实"三字 ...
-
如何理解《伤寒论》之条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 何谓阳明,内经云: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从阴方面解释来说,外邪由表入里,侵入人体,进入人体膈这个部位,是谓"阳明病".此时人体内部散发的阳气,受到外邪阻碍,不得 ...
-
胡希恕讲伤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头一节讲太阳病转属阳明病,就是由表证传里 ...
-
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病?
艾御享堂 今天 六阳经不是简单的主六腑所生病,而是选用一意义较广的字来概括有关病症.其中,足阳明胃经不说主"胃"所生病,而说主"血"所生病.它为什么选用&quo ...
-
辛丑年五之气:阳明燥气病辨治
辛丑年,太阳在泉,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主位太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金当其位,与水运相得,惨令已行,寒露时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君子宜周密,如寒气及体,民病皮腠,宜治阳明之客,以 ...
-
伤寒阳明经病和温病阳明气分病,是不是一回事?为何都用白虎汤?
在伤寒和温病中有一个交叉的疾病,他们的症状有些类似不过少部分还是有区别,而不论是伤寒阳明病还是温病的阳明病,他们有一个时间点都会使用到一个方剂即白虎汤. 在伤寒条文中涉及到伤寒阳明经证大致为这三条即: ...
-
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原文187
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原文187 [郑论] 按缓脉,乃太阴之本象,此以为当发黄,吾甚不解.夫缓为胃 ...
-
九、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原文185前段
九.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原文185前段 [郑论] 太阳病,本应汗解,汗发不透,是寒邪阻滞气机,逆而不出,遂传至阳明,而成阳明症也. [阐释] 此节说明太阳病转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