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鉴赏】扬州画派之方士庶《秋山无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扬州画派的兴盛,让更多人开始接受写意的作品,并形成了构图简约的审美追求。方士庶画精细工整的山水,引导世人去关注美的多样性。笔简而意全的作品固然是新风尚,他创作巧密精细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引领潮流。方士庶在创作中,发挥了一丝不苟的精神,描绘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景。从山峰到山脚,处处都精勾细皴,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他很注重线条的节奏性,也很注意皴染的细密程度。他把画工笔时精细雕琢的精神,用到了描绘山水上。从创作态度上,他就极其虔诚。为了让画中山水有主有次、宾主分明,他用山间云雾划分空间。通过疏密穿插,达到画面平衡。

看着《秋山无尽》中细致的笔法就能猜想到,方士庶做了很多努力。他把多种变化,统一均衡,画出秋天山水的浑厚质感与顾盼之美。古人说,水是山的脉络,烟云草木是山的毛发,这显然把山比喻成人了。如果面对一幅人物画,连人物的毛孔都画出来,肯定不是好作品。方士庶要注意的也是这个问题,他要面面俱到,但不能画蛇添足。 比如他画密林重叠的时候,用笔很利落,落笔具有力量感,强调秋天树木的枝干。他画山崖的时候,远处是圆形结构,中景是方形结构,近景是起伏的丘陵形状。在变化中产生变化,赋予作品真实感。

无尽的群山,飒飒的密林,一叶扁舟隐藏在画中一角。山川草木是自然的特征,这是师法造化。用手画出心中的感受,才是“中得心源”。自然是真实的,内心感受也是真实。两种真实相碰撞,就有虚实相生的美感。画中垂钓的隐士,将其融合统一。好的山水画一定是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碰撞的产物,方士庶创作《秋山无尽》的时候,也经历了这种碰撞。

《秋山无尽》既是无尽的山水,也是无尽的秋思。再好的作品,如果没有了情感的支撑也会变得空洞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