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
-
文人雅室,清供摆件,灵璧石赏石 ,煮云
煮雲 灵璧石赏石 文房雅室清供摆件 含底座规格:高91*宽26*厚24cm 作品款识:顾昉,清代画家.字日方,一字元始,号若周,又号晚皋,一号耕云,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及元四 ...
-
书斋雅室,清供摆件,紫檀木太湖石山子
印度小叶紫檀|太湖石山子 含底座规格:26×20×72cm重量9446g 明清时期由于园林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奇石文化的繁荣,奇石成为园林,书斋不可或缺的空间之美,明代精致的审美理念,也深刻影响到造园选 ...
-
文人清供雅器,黄杨木雕,太湖石摆件
黄杨木太湖石清供 尺寸:36*29*88cm 文人崇尚天然之趣,喜以自然形象制作文房器,于简约中彰显雅兴,并蔚为一时风尚,太湖石即是受此影响而制作的文房供品.其作为古代文房清供之一,历来备受文人所喜爱 ...
-
家居清供|太湖石
山园日静,花径风甜 一草一石,怡人心,爽人目 清供|太湖石 10*16*20cm
-
隐士空间,大漆民国绿,清供湖石,装饰挂屏
大漆|民国绿 清供湖石 挂屏 规格:133*41*3cm 隐逸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观念,重要的是隐于心,隐于志,"身闲境自胜,城市亦山林".文士追慕清雅隐逸的生活但又无法脱离城 ...
-
谁知片石多情甚
世界上有一种物体,藏于土里,隐于山中,人类不知道它们何时出现,也不知道它们何时灭亡.它们走过了漫长的历史,经历了地球的更替,吸收了日月的精华,所以缤纷瑰丽:它们具有自然性.矿物性.泥土性,所以丰富高雅 ...
-
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东方文明, 主要指的是以古老文明的中国为主体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影 响的整个东亚,东南亚等主要国家,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等亚太国家和地区.因此,这里所讲的东方人,不 ...
-
赏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高雅与世俗之争的本质是什么?石友:没想过
友好提示:这篇文章写得稍微深奥了一些,也许您会感到枯燥,希望石友能耐心阅读,全文用时6分钟左右. 文化赏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说到文化就会让人想起高雅这个词,这也就是人们的共识:玩文化要往高雅的方向玩 ...
-
赏石文化发展过程开过民间“文艺座谈会”吗?应该是有的
赏石文化发展过程开过民间“文艺座谈会”吗?应该是有的
-
【杂谈】 收藏和艺术成了精神的“消费品”,才是赏石文化的发展方向……
收藏和艺术成了精神的"消费品",才是赏石文化的发展方向-- 赏石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4年11月11日,赏石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 ...
-
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中国的赏石文化起源很早,但真正赋予文化内涵的赏石活动则兴起于唐代,虽然经过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膜拜.研究.推崇,到今天为止却好像仍困惑对于艺术品来说石头是什么,或者说石头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石头的艺术性 ...
-
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一)
我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赏石文化处于孕育发展期,仅有零星的自发赏石活动,不成系统,影响也不大.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山水文化.美学思想都为赏石文化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终于在中晚 ...
-
群英荟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二))
接上篇: "群英"中有许多诗人,他们留下的赏石诗,是当时赏石文化活动的生动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友,一同欣赏过牛僧孺的奇石, ...
-
气象万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三))
接上篇: 贰 奇峰突起,景象万千-- 盛极一时的中晚唐赏石文化 1.赏石理论初步形成 从赏石诗文中可以看出,中晚唐已经初步形成了赏石理论. 第一,开始有了品评奇石的标准.中晚唐开始品评石种的优劣和 ...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