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相关推荐
-
石界需要“对症治疗”了
凡现代赏石的要参照石头的质.色.形.纹.韵--凡古典赏石要看石头的皱.漏.透.瘦--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制约了石界的健康发展.石界的这个鉴评标准,只能体现对石头鉴别要点以及鉴评的内容,实质在强调什么样的 ...
-
玩石者言:艺术品本身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人们追求艺术的行为
各位石友看到这个题目先不要嗤之以鼻,我们先听听提出这样观点的石友理论逻辑是什么. 这位石友是这样认为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具有美学价值 ...
-
奇石配座的重要性
奇石配座,可称之为配座艺术,是体现奇石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奇石底座,虽选用优质木材雕刻成各种图案.形状,安上栩栩如生的四条腿.长尾巴.整个身子等等:可为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使人看了便 ...
-
沈伟: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中国的赏石文化起源很早,但真正赋予文化内涵的赏石活动则兴起于唐代,虽然经过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膜拜.研究.推崇,到今天为止却好像仍困惑对于艺术品来说石头是什么,或者说石头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石头的艺术性 ...
-
文石—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文石的英文名是Aragonite,来自西班牙村庄莫利纳德拉贡(Molina de Aragon),在这里,文石第一次被发现并鉴定出来,文石和方解石的化学成分一样,但晶体结构不同,这使得它的硬度和比重更 ...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
-
赏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高雅与世俗之争的本质是什么?石友:没想过
友好提示:这篇文章写得稍微深奥了一些,也许您会感到枯燥,希望石友能耐心阅读,全文用时6分钟左右. 文化赏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说到文化就会让人想起高雅这个词,这也就是人们的共识:玩文化要往高雅的方向玩 ...
-
赏石,切莫求“形”而忘“意”
◆ ◆ ◆ 赏石,切莫求"形"而忘"意" 自古以来,观赏石便是文人雅士所钟爱的藏品.赏石文化承载着人们对上苍造物之奇巧精妙的敬畏之心,连接了数千年赏石人的魂魄. ...
-
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一)
我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赏石文化处于孕育发展期,仅有零星的自发赏石活动,不成系统,影响也不大.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山水文化.美学思想都为赏石文化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终于在中晚 ...
-
群英荟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二))
接上篇: "群英"中有许多诗人,他们留下的赏石诗,是当时赏石文化活动的生动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友,一同欣赏过牛僧孺的奇石, ...
-
气象万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三))
接上篇: 贰 奇峰突起,景象万千-- 盛极一时的中晚唐赏石文化 1.赏石理论初步形成 从赏石诗文中可以看出,中晚唐已经初步形成了赏石理论. 第一,开始有了品评奇石的标准.中晚唐开始品评石种的优劣和 ...
-
漫谈唐宋时期赏石文化以及文化名人
一个行业的兴起是由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推动的,任何高大上的东西都离不开这样的规律.经济是一切繁荣的基础,当然也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唐朝盛世把诗歌文化推向了高峰,唐诗也成为了那个朝代的文化名片. 灵璧石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