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三十一)

串场人家(三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孙队长送走唐军后,着人将冯三叫来。已是下午时分,天气阴沉沉的,天上乌云翻滚,北风越刮越烈。似乎老天欲将这天下最冷的冰雪,倾洒到这块土地上。
冯三,就是我,本名明。学校里的名字,回了乡,做了农民,自认为还算得上是个回乡知青,因为与唐军他们同出一校,再怎么说,也可说得上是曾经的校友,何况,我虽初中毕业,倒是不折不扣的,标标准准的初中生,董伙学农之前,便已通过毕业考试。何况学校发的毕业证书,明明确确,清清楚楚是六六年毕业,并在校参加文革两年。在当地,算得上是个小知,文化人,不仅能写会算,还不时地来几个外语单词,识得几个简谱,什么高低音,延长音,四分之几拍,快慢附点等,普通的革命歌曲,语录歌等,也能拿到手,哼哼唧唧地把它唱出来。可惜到了老家,乡里乡亲,都知道我在家排行老三,因此上开口冯三,闭口冯三。我与二子是嫡堂弟兄,他大我三岁,合一个祖父母。血缘关系很紧。大伙儿叫他二子,他乐意,答得应天响。可叫我三子,我却不太高兴,没办法,不能为这事同大伙翻脸。三子就三子吧,称呼而已,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队长着人叫我,我捧着个旧本本《聊斋故事》,正看到《狼》,被其吸引。留仙神笔,写狼之狡猾,谓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亦黠矣。惊叹其遣词用字之精当,准确。被人打断,听说队长叫我,不敢怠慢。速速随之前往。
孙队长家住队房场头南面,与场头小河相隔,上架小木桥,可行人,如有自行车要过,则必得人扛车,一步一小心,方能过去。队长老俩个人,一闺女,也已成了劳力,嫁在邻队,有时也常回来走动走动。由于人口少,三间两厨外加猪圈茅缸,就显得有点空旷,家里没什么像模像样的家具。一张桌子,两条大凳。连个条台也没有,故不像传统人家,条台上供一尊菩萨像,晨昏三柱香。房间里,除了一张简易的床,唯一能装点门面的,就是一张梳头桌子。三抽屉,两头没柜子,放不了多少东西。说它是梳头桌,其实从不用于梳头,因为桌上没梳子,没篦子,更没什么镜子,化妆品之类的东西。农民不太讲究梳妆打扮。一般妇女出门,梳子头上筑两下算事,没有那么多闲功夫和兴趣。在当时,队长家的家底算是不错了。门口一块长蔬菜的地很大,成年到头吃不了。队长夫人,我们这里都叫她队长娘子。队长娘子人勤快,除了上集体工,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不用队长做半点家务事,一心一意全扑在队上。
队长见我来了,还算客气,并讲了几句真心话。他要我,直接到队房称一百斤糯稻,到加工厂机成米,按折扣,就算对折,五十斤糯米肯定是有的,机完,打当干净带上,明天上午陪五个知青回城,把他们送到家。这些孩子,出门在外,城里弄惯了的,姑娘家的,吹弹得破的皮肤,娇生惯养的,乍乍的离开娘老子,到人生地不熟的穷乡僻壤过年,什么也没有,连个烧锅的草,也没分上。这个等下次再说。你在他们中能说上话,叫他们心放宽点。到我们队里来,说是叫插队,接受再教育,我们这些人,除了根红苗正,斗大的字不识一箩,能教育人家个啥?
上头开会,要他们留在这里过革命化春节,革命化,也就是大年初一,圆子茶碗一撂,看队里旗子升起来,田里站站,公家猪场猪屎脚子灰挑挑。我也不跟上头书记说了,说了反让他为难。到时真要追责,我顶着,与他人无关。你把这五十斤糯米一人十斤,到家再给他们,另外到队上称十斤条粉,一人二斤。到了城里,如若见到他们的家长,代我打个招呼,就说是队里的一点心意,让他们尝尝农村糯米粉做的圆子和土特产蚕豆粉丝。
队长的一席话,我听了,眼泪在眼眶里转了三圈,不能出声,怕一出声,眼泪掉下来能砸了脚。一个不识字的农民队长,对生活无所求,就是指望全队的人,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朴素的农民意识,受大家拥戴,前年春上,被推选为大队贫协主席,有话语权,受人尊重,很多事书记大队长也得让他几分。
1965年,队上来了一遣返回乡的。此人队长认识,我们不知详情,只听说,小时候他们常在一起玩,一穷一富。那位遣返的,当年外出读书,一走就了无音信,二十年后,小时的伴儿重逢,队长见了他仍喊老哥。可惜,经人多次提醒,说他有阶级路线不分,阶级立场不稳,敌我不分之嫌。队长才表面上与他拉开了距离。
练好铁脚板,气死帝修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不管怎么说,我已成了庄稼把式,城里队上,一来一去,不到五十里,小菜一碟,何况受队长之命,名正言顺,更是送昔日校友,今后又将在一个队里摸爬滚打,一般社员不教育我们,我们也都自觉接受教育。翌日清晨,太阳未出,鸡未叫,狗未吠。我轻叩知青大门,说明来意,五人听了,激动得泪花直闪,差点没喊队长万岁。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0)

相关推荐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 ...

  • 知青岁月 乡村趣事 作者/​吴翠兰

    公众号第77期 乡村趣事 吴翠兰 1969年1月12日,我们24名开滦二中68届学生,豪情满怀地来到滦南县青坨营公社后姜六庄插队落户.受到了村干部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在老乡的炕桌上吃上了第一顿热乎乎. ...

  • 柴米河边记事:小会计||陈亚明

    作者:陈亚明 记事,记录了40年前在江苏清江市柴米大队知青生产队的往事:一群高中刚毕业的十几岁的少年男女,响应当时的国家号召,离开了父母和温暖的家,来到了农村广阔天地,虽然家就在不算太远的地方,但这里 ...

  •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雪岸 在公社化时期,农村基层干部,除了公社的司务长.炊事员和留守办公室人员之外,无论你具体从事什么业务工作,一般情况下都要配合抓好中心工作 ...

  • ​橘红橘绿七、落户经济二队

    橘红橘绿七 作者:吴明才 落户经济二队 路上,大哥简要地介绍了这个队的情况.这个队是公社抓的示范队,以综合经济作物生产为主,工分值在全公社是最高的.队里过去一直没有知青,公社也一直不往那里安排知青.只 ...

  • 串场人家(十一)

    串场人家(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岁月在一天天地流.日子在不紧不慢地过.春去夏来.夏收夏插已告段落.田里的秧苗由黄转绿,根粗叶肥的.公家田里的苗,栽秧时上规距,都是对 ...

  • 串场人家(三)

    串场人家(三)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河中洗澡,田里摘瓜,捋槐树花,打桑树枣,伴随我度过了童年时光.有天真的欢娱,童年的乐趣.也有饥饿的煎熬,寒冬的严酷,以及上学放学奔波之 ...

  • 串场人家(二十一)

    串场人家(二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身在曹营心在汉.婚后的大花,牵肠挂肚的,是生病的老娘,劳碌不息的老父,还有就是年纪尚小的妹妹二凤.三姑娘.一夜之间,如隔千年.娘婆二 ...

  • 串场人家(三十)

    串场人家(三十)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公社知青办的通知未到,分到桥北大队步龙生产队的三男二女咸城知青已来到这里.用他们的话说,一是熟悉一下各方情况,直接沉下身来,来到贫下中 ...

  • 串场人家(三十二)

    串场人家(三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大姐大花结婚出嫁,二凤子高小未毕业,眼中噙泪,搬着凳子回了家.二姐升级为大姐.没办法,大花的担子,理所当然地落到了二凤子身上.二凤子 ...

  • 串场人家(三十三)

    串场人家(三十三)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过了清明,年越去越远,大忙即将到来,田里的麦子发了身,一天一个颜色,春暖花香,气候宜人,昨夜又下了一场小雨,春雨贵如油,润了麦根,松了泥 ...

  • 串场人家(三十四)

    串场人家(三十四)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男欢女爱,人性的张扬,在未婚年轻人中,显得尤其激烈振荡,无论贫穷富裕,无论文化水平高低,无论性格内敛还是张扬.青春期的荷尔蒙源源不断 ...

  • 串场人家(三十五)

    串场人家(三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没有被单一贫困的生活击倒,也没有被既脏又重的农活压垮.我们这一代,经岁月轮回,大浪淘沙,告别了肚大但瘦骨嶙峋,芦棒的身菜色脸的童年, ...

  • 串场人家(三十六)

    串场人家(三十六)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帮她挑上几担水,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青春涌动,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人来说,小菜一碟.何况我自作多情,以为这今天的力气,用到了刀刃上.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