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第72期:陈玉洲丨那年 那月 那红薯

 说说红薯那香甜苦涩的记忆

一提起红薯,那有关的记忆,一个接一个,活脱脱像捡拾地上刚挖出来的红薯一样,一刹那就塞满了我的脑海。

红薯又名白薯、甘薯、番薯,俗称地瓜。自幼与红薯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红薯与我童年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伴随我度过了难忘的岁月。那一块块纺锤形的红薯带着泥土的芳香,分外诱人。在吃大锅饭的年代,生产队也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但产量低,除去交公粮、留种子,剩下的就不多了,小麦面粉也就是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客人才吃。那时我总在想,农村啥时候能顿顿吃上白面条或者饺子就好了。

当时农村流传着“要吃饭,种红薯蛋”的说法。因为红薯好管理、产量高、耐干旱、耐贫瘠,对肥料要求也不高,只施些农家肥就能高产。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大面积种植红薯,红薯就成了农村的主要口粮,一日三餐哪顿也离不开红薯,一吃饭就是红薯面馒头、红薯面条、蒸红薯、红薯粥。“一年红薯半年粮”,这是当时北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农村家家都挖有红薯窖。村民只有靠一窖红薯,才能熬过漫长的严冬和青黄不接的春天。
     红薯好吃,但不能天天吃、顿顿吃。由于一天三顿吃红薯、腌制萝卜樱、韭菜花和大咸菜,一张嘴就有一股红薯味儿伴随着上述菜味涌出,还经常腹胀、打嗝、烧心。也许是小时候吃红薯吃伤了,直到现在一提到吃红薯,我就口吐酸水。当时很多人红薯都吃得够够的,甚至连养的猪羊都吃腻了。记得八十年代初我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由于家中困难不能提供全额的伙食供给,我就悄悄地背着父母装上了多半书包刚煮熟的红薯,带去学校填补饭票的不足。当月下旬饭票就出现赤字,看到宿舍里有的同学从家带来裹着多层食用油的大饼卷咸鸭蛋时,我两眼盯得发直,馋得流口水,心想:我什么时候才吃上这好东西?但那时我只能“啃”从家里带来的战备物资――煮熟的红薯,但饥饿难耐的我心里还是暗暗感谢这红薯的雪中送炭。当时正值数九寒天,那一个个“含羞”新娘立刻变成昭君出塞的群体冰雕:一个个红粉佳人都被裹上了厚厚的白貂毛。晚饭时我偷偷地一个人躲在食堂的阴暗角落里用滚烫地开水一遍遍地浸泡那冻僵的“冰棒”。“好孩子,这样吃会生病的,来,先吃大婶这碗蛋炒饭吧。”恰巧被食堂里细心的王大婶发现,她心痛地流着泪对我说,并答应利用食堂空闲为我蒸红薯。事隔多年,每每想起此事,我都会潸然泪下。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基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他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由此可见,红薯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传播。

如今,红薯作为点缀,满足人们的味蕾,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过去,红薯则是主食。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面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早上、中午蒸红薯,晚上煮红薯轱辘,基本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红薯全身都是宝,叶、茎、根都可食用,既可当主食,也可作为副食,荒年可以“救命”,丰年可以“长寿”(有“长寿食品”之称)。红薯叶面条可以与芝麻叶面条相媲美,辣椒炒红薯梗是一道挺受欢迎的农家菜,红薯芡粉条、红薯芡更是家家都离不了的食材,红薯干也是好东西。
红薯的各种吃法,是故乡一代代父老乡亲的智慧结晶,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最后化成浓浓的乡愁。
      如今不少家庭习惯在客厅放置一盆绿萝,绿意盈盈的挺好看。殊不知,现在时髦的是红薯盆景,将红薯放进水里发芽长叶之后,插在花瓶里,放在客厅,也挺美观,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陈玉洲,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河北博野县人。1983年10月入伍,在广西边防法卡山战斗中担任战地记者,因战地报道突出,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河北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两部,多次获奖。

(0)

相关推荐

  • 【文学】祝忠建:冯市“三月十三会”

    [简介]作者充满深情地回顾,为我们展示了乾县北部乡镇阳峪乡冯市集会的情景,这既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更是对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热情颂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

  • 小麦还没成熟就被收割,1斤卖8元,亩产值可以超万元,值得推广吗

    小麦还没成熟就被收割,亩产增收了不少,您觉得值得推广吗?我觉得可以推广呀,为什么不能推广呢?提倡农民增收,现在有办法让农民增收致富,为什么不可以呢? 小麦没成熟就收割售卖,而且收益还不错,这一切的开始 ...

  • 敞开肚皮使劲吃喝的免费食堂 不到半年就后悔了

    1958年粮食夏收的时候,全国争相放卫星,粮食一片"高产",举国下下都沉浸在粮食多到吃不完的虚幻之中,对于按需分配充满了向往.于是"吃饭不要钱"便提上了社队食堂 ...

  • 五九年吃大伙合食堂的往事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1995] 五九年吃大伙合食堂的往事 作者 | 黄秋杰 原创 ...

  • 农村散文:红薯窖

    小时候,红薯是家家户户每年都会种的农作物.那时候农村在家的人还很多,红薯是非常重要的口粮.每到秋天收获的时候,足够一家人吃一整个冬天. 红薯好吃,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刚从地下犁出来的红薯,身上还带着泥土 ...

  • 过去庄稼人最讨厌这种草,如今它的根却很值钱,还能卖进大酒店

    在咱们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有这么几种草特别招人讨厌,一种是芦草,在我们老家叫它野苇子,它的根系特别发达,除草剂都拿他没办法:另一种是葎草,我们这边叫它拉拉秧,这种草叶片和茎秆上都生有毛刺,一长就一大片 ...

  • 『我醉乡土』第61期||陈玉洲丨土炕情思

    土炕情思 陈玉洲 每每想起老家的土炕,总会有丝丝缕缕的暖意从心底涌上来,因为它不仅是承接了我生命的摇篮,更带给我太多太多有关温暖.亲情的美好回忆. "老婆孩子热炕头"曾是世世代代农 ...

  • 『我醉乡土』第60期||程立正丨参观“白塔惨案”纪念馆

    参观"白塔惨案"纪念馆 程立正 1972年的那年春天,我刚上小学五年级,刘文华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了位于白塔村的"白塔惨案"纪念馆,接受了一次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 ...

  • 『我醉乡土』第63期||静莲丨麦子熟了(回味儿时的农村记忆)

    麦 子 熟 了  今天上学,看到路旁的麦子已是一片金黄色,空气中弥漫着麦秸的气息,做一个深呼吸,细细感受一下.今天天气挺凉快的,大概较近的地方下雨了吧. 微风拂过,麦子摇晃着重重的头,发出" ...

  • 『尘世走笔』第44期||陈玉洲丨江湖与港湾的诉说

      江 湖 与 港 湾 的 诉 说 朋友,你看到题目后肯定会认为是写江海湖泊的内容,其实我讲述的是社会与家的有关人生感悟. 人生如舞台――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后台是 ...

  • 『我醉乡土』第58期||王淑英/端午节有话说

    端午节有话说 端午节到了,各方面的好心人都有话想对您说,看完本文,您一定能过一个健康快乐的节日. 白 素 贞 有 话 说 广大女性朋友,端午节到了,我又想起当年喝雄黄酒现了原形吓死夫君的事. 听说,现 ...

  • 『我醉乡土』第59期||于铁江/话说博陵崔氏

    话说博陵崔氏 01 博陵崔氏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这样的话:"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

  • 『我醉乡土』第61期||王树淼丨“快走王”的健康人生

    失去的健康,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 Wealth is nothing without health. 生命在于运动 "快走王"的健康人生 已退副县长王继武访谈录 --访谈人:王树淼 ...

  • 『我醉乡土』第62期||王素芳丨终于为父亲圆了八路梦

    终于为父亲圆了八路梦 当我把材料一一放到父亲面前时,他那张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颤抖的双手捧起这些材料,喃喃地说:"七年了,我的梦终于圆了,今生无憾了!丫头呀,辛苦你了!&quo ...

  • 『我醉乡土』第64期:程立正丨《烧窑》灵魂深处的记忆

    烧    窑 程 立 正 看过电影"地道战"的朋友,一定记得电影中英雄人物高传宝擒获日寇司令山田大佐的情景吧,那个故事场景拍摄的地方就是我华北一带过去常见的传统烧制青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