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改变计划
我在前文说自我改变的关键是「勤记录,多总结」。记录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总结帮助我们将做得好的地方固定下来,形成新的标准。标准的提升就意味着个人的成长。
前几天有个同学告诉我,他听了我的建议,最近一个月每天都记录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通过记录找到了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现在是动力满满,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表达感谢的同时,也感叹这个小小的习惯,竟然能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帮助。
谈到记录,很多人会联想到写作,他们认为写作是给别人看的,只有能发表,能变现的写作才有意义。但是写作,更重要的功用是表达自己,记录心声,每次写作都是对内心的一次剖析,对自己的一次重新认识。
就连村上春树这样的专职作家,在问到为谁而写的时候,都说是为自己而写,写作有一种「自我疗愈」的意义。在公众号我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发,但我每天都在写「进步笔记」,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对话,一个调节自我,修正自我的工具。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写作的首要对象不是自己,他就很难写好,也不可能长期写。写作这个营生,相对来说,效率很低,难度不小,大部分自媒体一天干12个小时,并不比外卖快递挣得多。
写作,或者说记录,是「精神雨刮器」,是「大脑排污管」,是最划算的精神疗法。同时,写作还是辅助思考,自我对话,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工具。换句话说,写作的过程比写作的内容更重要。
在亲身经历和观察中,我发现:
一个不记录的人是很难管理好自己的。
自我改变的完整闭环有三个要素:
计划
监督
评估
记录对这三个都有助益。改变的前提是对真实的自己有一个认识,但认识自己何其难啊。苏格拉底就说,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
很多认知偏差就源于自我的认识不准确,不是贬低自我,就是高估自我。如果我们能较为客观的,不拣择的记录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我们就能监督和评估自己,掌握自我分析的技能,制定合适的改变计划。
除了认识自我,记录还有三个好处:
第一,记录可以备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大家最认同,最常想到的记录好处。信息越来越多,光靠大脑很难记住,记录为大脑提供了一个无限容量的外挂。
即使你记忆力很强,用脑子记东西还是要占用工作记忆空间。卡尼曼说,凡是占据你工作记忆空间的东西,都会降低你的思考能力。因此,记录除了备忘,还利于思考。
第二,记录能疏解情绪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激动或者沮丧时,找个人聊聊就会好很多。我们把本子当作对象,以笔为媒,向它倾诉内心的感受时,也能起到疏散和缓解情绪的作用。
很多时候,写出来(如果环境允许,对着语音转文字软件说也可以),感觉就好了许多,心情也没有那么坏了。记录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探索它,为什么会心情会不好呢?原因是什么?这种情绪的导火索是什么?是刚才发生的这件事还是以前的事积累的结果。
这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临床有好多案例证实,写作和记录有助于治疗抑郁。
第三,记录能引导注意力
我们意识的焦点只有一个,当我们写作时,就必须专注于当下。你可以被动的,不专注的阅读,但你无法被动的,不专注的写作。哪怕你是不得不写,但只要你开始写,你必须将注意力投注在当下。
正念冥想很有用,但对初入门者很难,即使引导他只关注呼吸,思绪还是会飘来飘去。通过写作来引导,就能帮他们专注。
我将这个通过写作引导注意力的方法叫 「正念写作」。我在写作时,思维要比阅读时专注,在键盘的敲击声中,看到一行行字符从虚无中生长出来,打印在屏幕上时。这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思索让注意力聚焦,也容易进入心流。
既然记录有这么多好处,怎样才能培养这个习惯呢?
市面上很多写作课程,都是想培养专业作者,一上来就要求学员写500字,1000字的文章。对没有养成写作习惯的人来说,这个难度有点大。
逼一把,可能会像完成考试作文一样,硬挤出几百个字,但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以后也就不愿再写。这种方法不适合大多数不以写作为生的人。
更有效的方法是,先培养记录的习惯。不要限定字数,从一两句话开始,使用「见感思行」这样的格式提示,记录自己所见、所感、所想、所行。养成习惯后,就突破了启动阻力,每天记录就像吃饭一样自然。一段时候后,你会发现自己不经意间能写一大段,甚至上千字。你会享受这个过程。
产品动态:
本周将「知行地图」更新到v0.5版,我设计了一个「21天的改变计划」,帮助你培养自我管理的规划、记录、回顾等基本技能。
下周我会带领星友一起执行这个计划,欢迎你扫码加入,培养好习惯,构建自己的成长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