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养生说:血糖控制得好,不代表糖尿病不发展

2020年6月3日,23岁的电竞运动员简自豪宣布退役,正处于职业巅峰期的他选择退役,令广大网友瞠目结舌。

他在他的社交媒体当中这样说

“自己因为常年的压力大、肥胖、饮食不规律、熬夜等原因,得了二型糖尿病”

关于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现代医学当中,糖尿病基本上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糖耐量受损阶段,这时候的指标并没有到确诊糖尿病的程度,但已经出现了受损,已经出现了指标的变化,这属于早期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容易出现并发症的阶段。

那么从中医学角度,又该如何认识糖尿病呢?

  ◆  ◆

中医学当中也有对糖尿病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认识,跟现代医学所对应的糖前期、糖尿病、并发症三个阶段是对应的。

第一个阶段,糖耐量受损阶段,中医学认为这个阶段是脾虚为主的阶段,此时人体会出现比较困重、疲劳、不愿意活动、身体的代谢能力出现了轻度的下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想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得“管住嘴迈开腿”即减少摄入,增加排出,人体通过自身的锻炼来增加基础代谢,调节脾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是主管运化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湿,运化水谷就是营养的吸收过程,运化水湿就是代谢的排出过程,这两个过程通过脾的中间转运的能力,让它们达到一个协调的平衡统一,这是在糖耐量受损阶段,也就对应到中医学的脾虚证的阶段,我们所采用的一些自身的保健方法,只要增加锻炼,减少摄入或做饮食的调控就可以了。

第二个阶段就必须要增加药物或者是物理性治疗干预。我们知道中医学当中所说的脾主运化水湿,这个湿就是指身体当中代谢的产物,如果这种代谢产物在身体当中过度的堆积,甚至包括我们原来的营养精微物质,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存在身体的“仓库”之内时间长了,日久变质,它也会成为病理的产物。这种病理的产物早期出现的时候,是以湿邪的特征来表现出来的。

湿邪是重坠的,容易重坠沉积在人体的下腹或者下肢的部位上,所以患者往往在这个时候除了全身的困重、疲劳、乏力这些表现之外,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症状:“自己的两腿怎么那么困重,甚至有肿胀的情况出现”,这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这时候连续两次做血糖的检查,就会发现,指标已经超出了正常值,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

诊断为糖尿病之后,吃上了降糖药,血糖控制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内了,糖尿病就不发展了吗?

糖尿病其实还在悄悄的发展中,中医学认为脾生了湿之后,这种湿邪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痰邪。痰和湿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湿是可以流动的,痰是粘滞的,它流动的速度比较缓慢。

湿邪可以通过人体的阳气,也就是运动,阳气的补充能够蒸腾出去,但是痰邪就不能够自主的排泄出去了,通过自己的运动、调养很难恢复回来,于是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用一些化痰的方法,来进行帮助、辅助的一些治疗。

那么痰能不能再发生变化呢?

如果痰聚集时间长了以后,还可以化热伤津。当它聚集生热,把人体的液体进一步蒸干了以后,这个痰就会变成痰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这个痰本来还可以慢慢的流动,但它在某一个地方聚集凝结,就开始变成一个瘀滞的状态。

瘀滞在经脉当中就阻滞经脉,瘀滞在脏腑当中就阻滞脏腑的生理功能。再进一步发展,痰瘀就会成为血瘀,因为它阻碍了气血的运行状态,而血瘀再进一步就会变成干血。如果身体当中出现了痰瘀或血瘀的情况,那么就进入到了糖尿病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并发症的阶段。

我们知道这个典型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就是以人体的微小血管的堵塞,血管壁的损伤作为它的主要病理征的,比如眼睛白内障,末梢循环障碍,肢体的末梢越远端的部位越出现一些周围神经病变,这些问题都属于瘀的范畴。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是唯一的目的。如何去控制、延缓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呢?

那就是中医学当中由脾虚变成脾虚生湿,由脾湿变成湿、痰,由痰再变成痰瘀,由瘀再变成血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中,如何进行阻断?因此,脾在这里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话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