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章
相关推荐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三绝三弃见素抱朴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国篇第二章) 三绝三弃 见素抱朴 (原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皇帝就是占据了大宝之位的人,天下只能有此一人.但谁是此唯一的一人,则由天命决定.此即唐玄宗所说的"历数在躬"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代表事物的刚强,雌则代表事物的柔弱.人们都知刚强的好处,而不知柔弱的好处.老子的哲学,就是强调柔弱好处的学说.唐玄宗的解释则有他独特的见解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 诸法.真性.行相.方便门等等,都是佛家的词汇,唐玄宗爱用佛家概念解释老子思想.诸法即所有的事物,真性即道,行相即人类活动的外在形式,方便门即简捷途径.体了,心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老子的重与静,由唐玄宗发展为权重与心静,而且是皇帝的权重与心静.这是唐玄宗对老子思想的一个运用.权集中于一人之手,这就是权重.心不求物欲之欢,这就是心静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所说的道本来不是物,但要谈说它,就不能不在语言中把它称作一个物,这就使得非物的道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了一种物.除了根本不说它,只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人活在世上首先要立得起来,然后是行得通.这样才能有事功,有业绩.这可说是人类的共同心理.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恐怕首先要有相当明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最根本的道理,本身无形无象,非要语言文字才能说得清楚.但语言文字并不是道理本身.许多人研究道之类的哲学问题,往往在语言文字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委曲从顺,不与物忤,则可以全身,这是可能的,但在这种全身的同时,其人心中恐怕会有不小的压抑感.因为你从顺于别人,是在委曲自己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以虚极为妙本,人以得道为有德.道虽虚极,而所有的有都从它产生,所以说无形的道之中就有象,就有物.什么是兆见?唐玄宗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