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岳||【散文】《情寄西峡慕名师》

    情 寄 西 峡 慕 名 师

                  文 / 立 岳

确切来说,对于山城西峡,我的记忆是断续凌乱的。比如乱世枭雄别廷芳,比如农民作家乔典运,比如猕猴桃和香菇酱等等,直到己亥正月我和好友含笑以及新野《汉风文学》主编鲁晓英女士一同驱车前往,以仰慕者的心态,拜见了作家王俊义老师,聆听大师妙语;并在张三杰老师热情的引领下,一览灵山秀水,西峡的面貌才逐渐在我心中丰满和充盈开来。

早就闻听“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此次亲临西峡一游,才知果然名不虚传。尤其近年来,每当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或者炎炎盛夏、酷暑难耐之时,省内外游人慕名而来,踏青避暑、休闲娱乐,想必这也绝非偶然。

在王俊义老师的家乡丁河木寨,叮咚作响的木寨河水蜿蜒移步走向丁河,继而又跳跃着扑向西峡的母亲河——鹳河,接着更加响亮地奔入淅川涌向丹江,最后循着南水北调阔大的沟渠流淌到北京。

再看木寨山色嵯峨,民风淳朴而真挚,历史厚重而沧桑。重要军事关隘——陈塘关(今奎文关)近在咫尺,与其山水相依;“朝秦暮楚”的故事流传于此,妇孺皆知。抗战末期,烽火燎原,马头寨之役鏖战于斯,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硝烟散尽,黎明再现。一条新修的乡村公路,依河而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山野里移动着的飘带。沉寂的木寨,从此变得沸腾、欢快起来。

初春时日,马头寨上苍山如黛,万物还在暗暗孕育着一片生机,静等春雷乍响,山雨濛濛,必将又是一番万紫千红的艳丽盛景。参差错落的岩石缝里生长着高高低低的雪松,它们也似乎不甘寂寞,挺着倔强的枝干,迎风而立。再往根部看它们努力把自己的根须镶嵌盘旋在石头缝隙里,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质和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飘落的花草、树叶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被雪松吸收,这样雪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彰显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这里留存着王俊义老师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少时老师曾伙同玩伴进山割柴的间隙,偷偷溜到油葫芦沟里捡来十几个生锈的手榴弹集中在一块儿,再捡来干柴点着,当手榴弹的木柄燃烧着的时候,手榴弹里的火药就会散发出来一些好看的火花,像烟花一样。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没有一丝手榴弹炸裂的怕意。或者捡一些红铜弹壳,换取心仪已久的玩具。我想,战争遗留的后患,是无法用金钱去估量的,在一群懵懂少年的心里,也许有些偶然,却戏剧性地成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少年们少有的欢愉。这些经历都被他写进《战争遗留给村庄的》,以及《抗日的战壕是谁挖的?》

午宴后,我们一行在木寨村停留,就来到了王俊义老师的老屋,老宅早已闲置,北边院墙已经坍塌,院子里杂草丛生,满目苍凉,可又谁知道这老屋里飘出过多少舒心的笑声和农家饭菜的喷香?唯有院门上王老师年年春节回乡贴的对联依旧弥漫着的墨香,火一样的红纸昭示着春的勃勃气息,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世人,有一位著名作家在此栖居过。它一直未曾被遗忘,乡愁像一只飘远的风筝,一直丝丝缕缕地萦挂在这位多情赤子的心坎里。

在木寨后山,张三杰老师指着一片高高的黄土岗说,那里长眠着王俊义老师的祖父、父亲和母亲,发表在《北京文学》中的散文作品《伯在黄土里等我》,详实而深情地回顾了其“伯”普通而平凡的一生,热情地讴歌了豫西南伏牛山区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农民那种淳朴、善良、勤劳、智慧、坚韧与挣扎。王老师在文中这样白描着:“春深的日子,茅草洁白的飞絮从伯的坟墓上起飞......似乎那些飞絮就是伯的灵魂的种子,播撒在山岗上的黄土里,一旦雨季来临,就会萌发灵魂的嫩叶。”看似平平常常的白描,却力如千钧,迸发着一股沉甸甸的力量,读来令人“心有戚戚焉。”继而我遥想到在百里之外,同样躺在黄土里的母亲,不禁潸潸泣下,泪湿衣袖。

西峡,文风盛。且不论已故作家乔典运,他的名声早已享誉大江南北,是“南阳作家群中的一面旗帜”。单说王俊义老师,他看似孤独又忧郁,常常默默伫立于家乡木寨闭塞的小山沟里,却心极八荒、遥望审美着毕加索绘画,意大利歌剧,欣赏着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他会静静地蹲在家乡的田埂上,去“抚摸汉朝”,发思古之幽情;他能从家乡普通的大树上看到琴的美妙旋律以及生命的无常;他会用土得掉渣的乡野土话,写出精妙、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字来。他既是一个蛰伏者,更是一个攀登者,带着对文学朝圣的虔诚,从来没有停止过跋涉者的脚步,厚积薄发、笔耕不辍,收获斐然。我仔细咀嚼老师的文字,发现字里行间中充满着一股大山里的空灵和空旷,这种风格是多年的积淀和锤炼的,是很难让人模仿出来的,也是让人望尘莫及的。老师是一位文学领域里的创作奇才,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评论,样样精通,几乎是信手拈来、任意揉捏,无不丰富饱满、深刻犀利;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细节瞬间放大或升华,再打破时空,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重新排列,丰盛、雅致,给人带来感官刺激。他的文章行文俊朗、飘逸,大气磅礴中始终散发着史诗般别样的沧桑和厚重,阅读他的作品似如品饕餮盛宴。

文学即是人学,事关人性和人物的命运的。尤其关注人物不同命运遭际、价值取向、生存欲求的探微及追问。在这一点上,我最为佩服的是王俊义老师文章中的哲学思考。他长期匍匐于伏牛山区,像古希腊英雄安泰一样,扎根大地,有着无穷的力量和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他机智而幽默、恬淡而悠然、超脱而达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他熟读各种书籍,洋洋洒洒、纵横捭阖、驰骋万里,“于无声处听惊雷”;他学贯中西,思想里时而闪烁着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光芒,时而又透露着西方哲学的深邃广博,中西合璧、互为表里,让人肃然起敬。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读他的文章恰如品享一坛地道的西峡“缸撇儿”,看见飞絮,就能感受到父亲坟前鸢尾花的高贵和典雅;穿过村庄的季风,任生命和灵魂跌宕起伏,感知岁月长河里的那份漂泊和浪漫。他的想象很奇特,也很诡秘,如他在散文《寒露,蓝天上的一行踏石》文中这样说道:“天空是一条河流,每只大雁都是一个踏石,顺着这些踏石,能走到南方。”他带着这种令人惊诧的想象,从茂林修竹中款步走出,以放荡不羁的才情在中西文化中放浪形骸,妙笔生花,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逼真的艺术形象。因而他的作品里,常常是呐喊中带有抗争,讽刺中带有鞭笞,微笑中带有眼泪,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辉耀,以一个成熟作家理智的思索及深沉的情感观照人类命运。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助,生的痛苦、短暂与困惑,死的突然与必然,无不让人喟叹嘘吁。他在小说《第七个是灵魂》中这样写道:

“一个人就像一粒微尘,生存的时候,在时间里飘荡;死亡以后,时间里连他们的一粒尘埃也没有留下。”

这些话他是写给作品中人物的,也是对过去那段历史的总结与反思,同样也是写给今天的我们,如醒世警钟一样,鞭策着当下人们浮躁的心气。

在南阳作家群中,他的低调是超乎想象的,面对同行云集,在召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期间,对待突如其来的一顿表扬和批评,他却调侃这像一阵放烟火。他从梵高的油画作品里看到了孤零零行走的人,感悟到写作的要旨:写作,就是孤零零地行走。一群人行走叫跑步,不叫写作。

“抱朴以养心,守拙以冶性。”王老师崇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年来一贯坚持冬泳和山地骑行,透射出他对纯朴本真的默默坚守与对浮躁世相的隐隐反叛。

在交谈当中,他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们新野文友:“新野一马平川,一定要写出风吹麦浪的感觉来!”当然,这也是一种隐喻。我想,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期望和要求。作为新人我们一定不负殷殷所望,学“扣马谏王”的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文学的皇天后土里,不断地汲取营养,“沉下去、浮上来”,积露为波,积健为雄。

西峡美,是大美。

如果说西峡是南阳盆地的后花园,那么北堂则是西峡的一颗明珠。兴致所起,我们四人又一起畅游了北堂,在北堂村部,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听三杰老师娓娓动听地讲述北堂名人“乔二叔”(乔典运)的逸闻趣事,仿佛穿越时空,走进时光的深处,重现那些光阴的故事,恍惚间又沿着时光隧道走向光明未来,依稀看到乔公所期许的“笑语满场”,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文学之博大壮阔与无限魅力……

当天空最后一抹晚霞跌落下了山岗,我们一行依依挥别。而我们的心在西峡这片文化热土,已悄然扎下根须,期待着能在春季发芽,如苔花一般,不负笔下的文字。

立岳:

     原名秦丽月,河南新野人,文风散淡,个性随和,爱书法,好行隶。喜游山水,聊寄情怀。

谷亮:

70后,自由职业者、主持人、教书匠、演员。无科班出身的光环,千禧之年与麦结缘,而立之年方幡然醒悟:此生应属于舞台,遂创立主持工作室。

为了传承主持和声音艺术,开始带成人学生,因成人学生时间无法满足教学的热忱,不惑之年起像带小徒弟一样带播音主持与表演班孩子,成立教书匠谷亮私塾。

【联系方式:13803773021】

(0)

相关推荐

  • 《文学纵横》王俊辉:清明.祭父

    王俊辉,河南滑县人,笔名望月,云月望天.,滑县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百花苑特约作家.现居苏州. 清明.祭父 作者:王俊辉 一 右手寂寥的湖水,无人知晓薄雾,是如何缭绕左手上,无处安放的故乡. 时光瘦弱,识 ...

  • 读王俊英散文集偶感

    读王俊英散文集偶感 柴乃桢 近日,王俊英给我寄来她的<让人生更精彩><生命流韵>两部作品集,我集中时间悉心阅读了她的文章,感触颇深.书中有散文.随笔.影评.书评.游记等.散文情 ...

  • 郭成志|飞雪连天,恍若鹳鸟翩然而来

    郭成志|飞雪连天,恍若鹳鸟翩然而来

  • 【散文】赵素侠/孤独的山岗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赵素侠 我在山岗上站了很久,站成了一颗孤单的树. 我在山涧坐了很久,坐成了一座化石. 山风猎猎,树叶沙沙,流水淙淙.我却找不到方向. 为什么会在 ...

  • 【望安山文学】赵秋娟||散文是什么(随笔)

    散文是什么 作者:赵秋娟     主编:非   鱼 我一直不知道,散文是什么. 记得我第一次怯怯地问那个把我带进文学圈的杨老师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说:"就是我之前写的那些,你翻看一下,大部分 ...

  • 散文天地 | 王雄:在 鲁 院

    遇 姐 帮丽华姐抬第一次水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还要帮她抬第二次水,抬第二次水的时候,对于第三次.第四次的期待也就成了惯性思维.只是如此的反复和循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当这时间过半,进入倒计时,方才意识到自 ...

  • 【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075号作品】祝辉||人生旅途的“印鉴”(散文)

    人生旅途的"印鉴" 作者:祝   辉     主编:非   鱼        人的一生,几十年,难免不磕磕碰碰,在身上留下几块或大或小的伤疤.这伤疤,犹如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个&quo ...

  • 文学纵横 | ­­­第3期同题:秋词 / 王俊楚

    秋词 作者/王俊楚 山野空寂. 一片叶子自崖巅飘下,它那委婉的姿势,一如电影里的慢镜头. 落.砸得秋天轰然一响. 所有的桔秆都呈现出一种病态. 父亲,秋天里唯一的主刀.一镰切下季节的肿瘤. 玉米.稻谷 ...

  • 熊向阳 | 歪子小镇

    大地无尽藏,天空无尽藏,江河无尽藏,村庄无尽藏,人心无尽藏,小镇亦是. 一个小镇,必然是有其独特之处的.魅力在于地理.人文.历史.生态.习俗,这些称之为传统,若传承下来,和谐发展,则称之为传奇. 驾车 ...

  • 立岳||【散文】《行在路上》

    行 在 路 上 文/立岳 秋雨大师曾说"行者无疆".而人生,就是行在路上,哪怕是光着脚丫,或是穿着千层底,只要踏实地走在路上,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和怒放. 路是心的选择,心若晴朗,路 ...

  • 立岳||【散文】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看到其他伙伴有小人书看,非常的眼红.就死乞白赖地跟在小伙伴的屁股后面,说尽好话并押了自做的洋火枪(火柴枪),才借得几本,晚上凑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翻看,鼻 ...

  • 立岳||【散文】 一条河流的名字

    一条河流的名字          文/立岳 01 这是一条北方再普通不过的河流,普通得竟让人忽略了它的存在,等人们回过神来,才发现它早已断流了十余年了.一条河的断流,看似起源于一个截留不起眼的细节,却 ...

  • 立岳||【散文】 荐贤岭上

         荐 贤 岭 上          文/立岳 荐贤岭,也叫分水岭,是三国时期遗留在镇上较为出名的古迹之一. 据史料记载,旧时沙堰土寨有寨门四座,东西南北门楼上分别镶嵌着一块古朴典雅的石刻门楣横 ...

  • 立岳||【散文】 桑葚熟了

          桑 葚 熟 了                      文/立岳 谷雨落,桑葚红. 那晚,我沿着104国道上的人行道散步,两边的村庄错落有致,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青砖绿瓦,古色古香,周遭 ...

  • 立岳||【散文】敬畏麦子

             敬 畏 麦 子                                      文/立岳 我是何时疏于麦子的,我已经无法记起.但是疏于,并不代表遗忘,朴实的麦子里留存我成长 ...

  • 立岳||【散文】蝉鸣的夏天

           蝉鸣的夏天                文/立岳 有蝉鸣,夏天才热烈. 我童年对夏天的记忆,是从蝉的鸣叫中开始的.斑驳摇曳的树影,枝头间躲藏着圆墩墩的知了,两翼后的空腔里长有像钹一样的 ...

  • 立岳||【散文】精神的故乡

         精神的故乡                        文/立岳                                    01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两个故乡.   一个是物理的故 ...

  • 立岳||【散文】我的逆行

            我的逆行                   文/立岳   2月14日晚,父亲微信留言称村里国平五爷于傍晚病故,希望我明天上午能回去吊唁,并顺便买些新鲜猪肉回去烩成臊子,以备他值班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