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劝学篇

劝学篇 第九 凡二十三条

子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孔子说: “学问广博而志向诚笃, 好问爱思考, 仁德就在其中了 。”

《礼记》 曰: “博学强识, 而让敦善, 行而不怠, 谓之君子。”

《礼记》 上说: “学问广博记性强, 又能谦让敦厚善良, 努力践行而不懈怠, 这就叫做君子。”

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孔子说: “聪敏又好学, 不以向不及自己的人求教为耻。”

《性理书》 云: “为学之序: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性理书》 说: “从事学问的顺序: 广泛学习, 认真发问, 审慎思考,清楚辨别, 坚定实践。”

庄子曰: “人之不学, 若登天而无阶。 学而智远, 若披祥云而睹青天, 如登高山而望四海。”

庄子说: “人不学习, 就像登天没有阶梯一样。 学习而因此智识深远,如同腾驾祥云去观睹青天, 又像登上高山去眺望四海。”

不登峻岭, 不知天高。 不履深渊, 岂知地厚? 人不游于圣道, 焉可谓贤?

不登峻岭, 不知道天实在高。 不亲临深渊, 哪里知道地实在厚。 人不学习圣人之道, 哪里能称作贤能?

《礼记》 曰: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说: “玉石不雕琢就成不了 玉器, 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德。”

太公曰: “人生不学, 冥冥如夜行。”

姜太公说: “人一生不学习, 就会昏昧不明如同夜行。”

韩文公 (即韩愈,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曰: “人不通古今, 马牛而襟裾。”

韩愈说: “人不通晓古今, 就像牛马穿上了 人的衣裳。”

人不知学, 譬如牛羊。

人不懂学习, 如同牛羊一般。

朱文公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 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呜呼老矣, 是谁之愆? ”

朱熹说: “不要认为今天不学习还会有明天, 不要认为今年不学习还会有来年。 岁月 流逝了 , 时光不为我延续。 呜呼! 人一下子就老了 , 这是谁的罪过呢? ”

朱文公曰:“家若贫, 不可因贫而废学。 家若富, 不可恃富而怠学。 贫若勤学, 可以立身。 富而勤学, 名乃光荣。 惟见学者显达, 不见学者无成。 学者乃身之宝, 学者乃世之珍。 是故学者乃为君子, 不学则为小人。 后之学者, 各宜勉之!”

朱熹说: “家庭如果贫困, 不能因穷而放弃学习。 家庭如果富裕, 不能仰仗富贵而停止学习。 贫穷而若能勤奋学习, 就可以在世上安身。 富裕而能勤奋学习, 名声才会显耀。 只看见学习的人声名显达, 没看见学习的人一事无成。 学习是随身之宝, 学习之人是世间的珍宝。 因此学习的人才会成为君子, 不学习的就会成为小人。 后代的学习之人, 请各自好好努力!”

徽宗皇帝劝学:“学也好, 不学也好, 学者如禾如稻, 不学者如蒿如草。 如禾如稻兮, 国之精粮, 世之大宝。 如蒿如草兮, 耕者憎嫌, 锄者烦恼, 他日面墙,悔之已老。”

宋徽宗皇帝劝勉学习: “学习也好, 不学习也好, 学习的人如同稻苗,不学习的人如同蒿草。 如同稻苗, 就是国家的精粮, 世间的大宝。 如同蒿草,耕耘的人憎恶嫌弃, 锄草的人为之烦恼, 有朝一日独自面壁, 后悔时已经老了 。”

《直言诀》 曰; “造烛求明, 读书求理。 明以照暗室, 理以照人心。”

《直言诀》 说: “制造蜡烛是为了 寻求光明, 读书是为了 寻求事理。 光明用来照亮暗室, 事理用来照亮人心。”

刘通曰: “蚕质合丝, 待缫方出。 人情怀知, 须学乃成。”

刘通说: “蚕茧的质地适于抽丝但也要等待缫作才能抽出丝来, 人的秉性怀有智力, 但须要学习才能有成就。”

《礼记》 曰: “独学无友, 则孤陋寡闻。”

《礼记》 说: “独自一人学习没有朋友, 就会浅陋少见识。”

书是随身之宝, 才是国家之珍。

书是随身宝物, 人才是国家珍宝。

《论语》 曰: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论语》 说: “学习就像追逐追不上似的, 追上了还害怕失去所学的东西。”

学到老, 不会到老。

学到老, 不会到老。

《论语》 曰: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荡; 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论语》 说: “爱好仁义却不爱学习, 其蒙昧处在于偷懒; 爱好正直却不爱学习, 其蒙昧处在于尖刻; 爱好诚信却不爱学习, 其蒙昧处在于飘忽不定; 爱好勇猛却不爱学习, 其蒙昧处在于胡作非为; 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狂妄。”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

孔子说: “为人子弟在家里要孝敬父母, 对兄长要尊重, 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 亲近仁德之人。 行为上还有余力, 就再去学文艺典籍。”

诸葛武侯诫子弟曰: “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静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 悲叹穷庐, 将复何及也? ”

诸葛亮告诫子弟说: “君子的行为, 以清静养身, 以勤俭培养道德。 性情不淡泊无以表明心志, 心境不宁静无以达到高远境界。 学习须要清静, 才能须靠学习。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能, 不清静无法成就学业。 怠慢轻巧就不能研究精细, 凶险暴躁就无法陶冶性情。 年龄与时间飞驰而过, 意志与岁月 一同失去, 终于枯败坠落, 在破房内悲叹不已, 又哪还来得及呢? ”

**********

先儒曰: “儿曹当以读书通世务, 不可以世务分读书。”

前辈儒士说: “你们应当通过读书来精通世事, 不可因为世事而分心读书。”

先儒曰: “让古人便是无志, 不让今人便是无量。”

前辈儒士说: “对古人谦让自叹弗如便是没有志向, 对今人不肯谦让便是没有气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 “道非谈虚, 释非参禅, 儒非文章。 若谓有禅可参, 是诬释迦; 有虚可谈, 是诬老子。 夫子忠恕一贯, 颜子斋坐忘, 孟子知言养气, 若谓是文章本头功名种子, 虽能眼到口诵, 不识心会方行, 是诬孔颜孟氏矣。”

朱曙青先生说: “道教不是清谈空虚, 佛教不是参禅, 儒家不是文章。如果认为有禅可参, 这是诬陷释迦牟尼; 认为有清虚可谈, 这是诬陷老子。孔夫子一贯忠诚宽恕, 颜回乐道安贫, 一箪食, 一瓢饮而不改其乐, 孟子说养浩然正气, 如果认为文章本为功名的种子, 虽能过目 成诵, 不知道内心理解了 才行, 这就是诬陷孔子颜回和孟子。”

卫由曰: “宽惠博爱, 敬身之基。 勤学者, 立身之本。”

卫由说: “宽宏慈惠博爱, 这是敬重身体之基础。 勤奋学习, 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少年易老学问难成, 分分秒秒都不可小视。 不曾察觉池塘春草还沉浸于梦乡 中, 庭院台阶前却早已落满了 枯黄的梧桐叶, 秋声已经四起。

陶渊明诗云: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陶渊明诗写道: “壮年不再来, 一天没有俩早晨。 应当及时勤努力, 岁月 从不等候人。”

荀子曰: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

荀子说: “不一步一步的坚持走下去就不能到达千里之遥的远方, 不汇集小的溪流就不能聚集成大江大河。”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4100字】范文118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治学问题时,曾借用三首宋词的意境加以形象地表述.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

  • 《明心宝鉴》60句,“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家训宝典

    《明心宝鉴》60句,“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家训宝典

  • 《明心宝鉴》 序

    [明] 范立本 辑 李朝全 译 夫为人在世, 生居中国, 禀三才之德, 为万物之灵, 感天地覆载, 日月 照临,皇王 (皇王, 西班牙高母羡(Juan Cobo 1592 年译本[Beng Sim P ...

  • 《明心宝鉴》继善篇

    第一 凡四十七条 子曰: "为善者, 天报之以福: 为不善者, 天报之以祸." 孔子说: "行善的人, 上天降福给他: 行不善的人, 上天降祸给他." < ...

  • 《明心宝鉴》天理篇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条 孟子曰: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 孟子说: "顺应天理的人生存, 违背天理的人灭亡." <近思录> (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 ...

  • 《明心宝鉴》​顺命篇

    顺命篇 第三 凡十六条 子夏曰: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子夏说: "死生都是命中注定, 富贵都由上天掌握." 孟子曰: "行或使之, 止或尼之, ...

  • 《明心宝鉴》孝行篇

    孝行篇 第四 凡十九条 <诗> 云: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欲报深恩, 昊天罔极." <诗经> 说: "父亲生育我, ...

  • 《明心宝鉴》​​安分篇

    第六 凡十八条 <景行录> 云: "知足可乐, 多贪则忧." <景行录> 上说: "知足就会快乐, 贪婪则会忧愁." 知足者贫贱亦乐, ...

  • 《明心宝鉴》​​​存心篇

    存心篇 第七 凡八十三条 <景行录> 云: "坐密室如通衢, 驭寸心如六马, 可免过." <景行录> 上说: "坐于密闭室内如置身大街上, 驾驭小 ...

  • 《明心宝鉴》​​​​戒性篇

    第八 凡十五条 <景行录> 云: "人性如水. 水一倾则不可复, 性一纵则不可反. 制水者必以堤防, 制性者必以礼法." <景行录> 上说: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