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悠悠人为本——《论语》悟读【259】

以人为本得人心,以民为本昌社稷。

《论语》第十一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季路(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弄不清楚,哪能知道死呢?”

【悟读】

以人为本识千人,厚德载物容万物。

"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出于佛家。唐三藏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十二卷载:“王以人为本,亿兆同一身”,“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

千载悠悠,佛家思想已深深植入中华大地,有的思想仍然是我们智慧的源泉。毛泽东主席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是他从《金刚经》中学到的思想。其一是他常读《金刚经》,其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金刚经》中“无住相布施”的现代说法。

本章子路问事鬼神生死,夫子回答,举重若轻。他巧妙地将鬼神等玄远幽冥的问题转移到人生和人世,悠悠万事人为本,表达了夫子对现实、理性和实用的重视,悠悠万事,以人为本;也说明夫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做好人间事而一味把时间、精力、金钱寄托于鬼神的做法,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对于鬼神等问题,夫子一向持存而不论的态度。概其原因,其一,鬼神之事虚幻难明。鬼神观念源于远古万物有灵的思想,鬼神乃幽冥之事,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实践研究,更无法彻明。其二,儒家学说是一门重视现实关注现世的理性学说。重视仁礼,讲究修身,强调养性,注重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

夫子的这一态度,使儒家学说最终形成了实用理性的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夫子注重现实回避鬼神的观念,对后人有着重要启迪。鬼神死亡之事,固可为现实世界的人们提供某种精神寄托,甚至心灵向导。然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是为了现实人类的幸福,与其如此,不如将重心放在现实和人的关注之上。

鬼神之事本虚无,何须克力研习之;

处世但以人为本,春风化雨更宜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