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间性的“美美异和”:中国现代美学家的异文化互通意识

(0)

相关推荐

  • 感受儒家雅乐的“中和之美”

    2020年12月31日 12: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甜甜 张建平儒学是教化之学.为达成道德教化之目的,儒家特别推重"礼乐",故其有"礼乐教化 ...

  • 12月共读: 美学经典入门——《美学散步》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又有多久没有读书到欢喜 读书是好事,但是一个人读不下去,有的还读不懂.别怕,加入悦读共读,每月带您至少读完一本书. 每本书我们都会邀请相应领域的专家担任领读老师,带领大家按照 ...

  • 谢伦灿:文化间性是文化差异之间的可沟通性

    约斯·德·穆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间性的概念, 作出了"文化间性学"的设想, 并提出文化解释学的可能性在于文化间性,与主体间性对应, 也就酝酿出了"文化间性&quo ...

  • 谢伦灿:文化间性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影响的产物

    古典时代的文化交流还不充分, 而在现代社会,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了, 孤立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 形成了主体间性, 也产生了文化间性.文化间性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影响的产物:在互相交流中, 每 ...

  • 主体间性[主体间性]

    本体论 意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海德格尔后期建立了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更 ...

  • 冯建军: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 ——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

    ▲冯建军 作者简介: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南京 210097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9期. 内容提要: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公共性,并非要消 ...

  • 基于文化原型理论的传统岭南水乡城镇色彩解读

    广州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郭红雨教授 威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张大元 助理工程师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加速,城市个性与特色却逐渐消失,城市文脉断裂,而色彩作为表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急需得到重视.岭南 ...

  • 国开电大(山东) 企业文化 形成性考核1-3+终结性考核答案

    题目随机,请使用Ctrl+F组合键查找题目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单选题]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一项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    ) 企业精神 企业形象 企业价值观 企业激励 [单选题]中国企业 ...

  • 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是心与心的相互沟通和共同成长(教学相长).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是与主体--客体的交互关系不同的.主客体活动是指向客体的对象性 ...

  • 4300 年前后玉器在北方地区各文化间的互动

    杨岐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4300B.P.,玉器,北方地区,互动 摘要:距今4300 年前后是我国史前阶段的重要节点,北方地区陆续发展出多个制玉.用玉的考古学文化中心 ...

  •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中,事实上涉及了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主体间性概念,这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