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场
相关推荐
-
【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043号作品】张俊清||我和馒头的故事(散文)
我和馒头的故事 作者:张俊清 主编:非 鱼 2019年6月,我们去俄罗斯海参崴旅游.在海参崴一家宾馆住了三天,每天两顿的俄罗斯大馒头,那么好吃,松软筋道口味甘甜.大家都爱吃,那馒头蒸得像面 ...
-
新 麦
周末去朋友家玩.朋友家在农村,朋友媳妇拿出几个雪白的大馒头让我带回家吃.馒头做得很大,如同春节时的饽饽,散发着浓郁的麦香.朋友说,这是今年的新麦馒头,上供做的. 上供是胶东农村的一个祭祀的日子.新麦下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是麦儿黄/史晓瞢
春雨过后,暖酥酥的春风拂过,麦穗儿饱满起来,碧绿慢慢变作金黄,父亲磨着镰刀,霍霍声顺风传得很远很远.麦子们成熟着亢奋着期待着--风过时,掀起层层麦浪,浓郁的麦香,把人心滋润得丝绸一样柔软.生动. 麦黄 ...
-
小麦的前世今生(粮丰)‖《济源文学》2021(067)
小麦的前世今生 粮丰 在豫北小城济源长大并从事了40年的粮食工作,我对小麦有着别样的感情. 无比期待的白蒸馍 小时候,最期待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小麦粉做成的白蒸馍或者捞面条.白米饭连想也不敢想. 冬春时 ...
-
北方散文||张海峰:麦 香
麦 香 文/张海峰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农谚,让人在大地深蕴的暖意里,感受到丰稔的希冀.冬雪多,墒情就好,冬小麦便滋滋润润地生长.不过,在我的家乡,田野上即使捂再多的雪被,也看不到这种景 ...
-
麦收时节忆往昔,难忘那一年父亲带领大家......
透过窗口南望,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已是六月收获季了.阵阵麦香似乎透过窗口,传到我的鼻息里了. 恍惚中,望见了父亲弯腰挥镰在收割着金黄的麦子,一铺铺麦子躺在了他的身后.望见了父亲挥舞着木锨,扬起了饱满 ...
-
1948-1949年第一版人民币贰拾圆“帆船”、“驴子与火车”、“推煤车”、“立交桥”各一枚,“六和塔”(蓝面)、“打场”正、反单面印刷各一枚
1948-1949年第一版人民币贰拾圆"帆船"."驴子与火车"."推煤车"."立交桥"各一枚,"六和塔&quo ...
-
1949年第一版人民币贰拾圆样票“打场”一枚
1949年第一版人民币贰拾圆样票"打场"一枚,九八成新
-
秋收打场
秋收打场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东北农村的土地还是由生产大队统一管理种地,社员都去生产大队出工挣工分.从春天的种地.夏锄.秋后收割庄稼,到打场也都是生产大队来组织.打完场后,再给社员各家各户分粮食, ...
-
图说文遗,揭秘麦收、打场、垛草、晒庄稼的木杈是咋做的?
麦收时节,你还记得杈麦子堆.装车.打场.垛草的那把木杈吗? 木杈是北方农村地区最古老的最常用的一种农具,包括杈齿.杈把两个部分. 木杈的制作之所以是文化遗产,是因为木杈几乎是纯天然的制作工艺. 首先是 ...
-
徐金豹原创散文丨打场
打场 文/徐金豹(山东) 每当六月的清风徐来,空气中就会弥漫着麦穗的清香,放眼那无边无际的麦田如同并肩的兄弟,整齐地耸立在金色的海洋,那连片的麦田,起伏在旷野田间,让人不由自主抚摸着丰收的喜悦. 在8 ...
-
【散文】高永康||父亲的打场号子
父亲的打场号子 高永康 这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曲子,从头至尾,就一个字.我不懂音乐,无法谱出它的旋律,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打场号子". 也许,你可能听过黄河.长江岸边赤背的纤夫 ...
-
草原见闻——马蹄种地 牛蹄打场
马蹄种地 牛蹄打场 梁树春 糜子制成的炒米被称为"芒格勒巴答",译成汉语就是"蒙古饭".炒米携带方便,开水一泡就可食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快餐 ...
-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连载之:《打场》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国画作品:<打场> 家乡回望之<打场> (刘东方) 古话说:"芒种忙,乱打场",家乡的五月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割麦种豆,影响着一年两季的 ...
-
饶阳人的麦收记忆 轧麦子打场的事儿
麦子割完了,或者一块地的割完了,另一块地的还不算熟,拉到场里铡掉了麦根,剩余的麦头就齐刷刷的码放成了垛. 接下来就是看看天气好,于是,曝晴的天,便开始摊场晒麦了. 男女老少齐上阵,抱的 ...
-
饶阳人的麦收之七:拖拉机打场钻了麦秸垛
麦子割完了,或者一块地的割完了,另一块地的还不算熟,拉到场里铡掉了麦根,剩余的麦头就齐刷刷的码放成了垛. 接下来就是看看天气好,于是,曝晴的天,便开始摊场晒麦了. 男女老少齐上阵,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