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密码》(李锦清)【摘要
志向远大,不做短视之辈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都是从立志开始的。像闻鸡起舞的祖逖、精忠报国的岳飞都是古代立志的代表人物。而曾国藩同样也是一个志向远大之人,他以一介布衣寒士跻身于翰林院,再从文官一跃成为武将,带领众兵将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中兴之臣,这与其志向远大是分不开的。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曾国藩都未曾忘记自己的志向,在他的一生中,志向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大的。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励志”之语多。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何于与我哉?”他明白无误地告诉弟弟,只有立下坚定的志向,才有可能勤奋自勉,不断增加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将来成就大事业。
他又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身,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让自己有为民请命的器量,有圣人一般的德行,有称霸天下的大功,然后才不辜负自己的父母生育了自己,不愧为天地间一个的人。
瞧瞧这志向,不仅远大,而且十分透彻。正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这种长远的打算和精准的规划,曾国藩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随波逐流。
曾国藩立志,不像很多人停留于口头上,他是为之付出了实际的行动,改号就是其行动之一。在秀才考试中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后,曾国藩颇为高兴,希望自己能够借助这一好成绩蒸蒸日上,于是便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取义为“涤者,取涤者旧染之污也;生者,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思就是说,我今后所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样。
一次小考试就让他如此高兴,也许有人会说他那时只是孩子心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次改号明志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应走之路,从而更上一层楼。
秀才考试获得第七名后,曾国藩觉得自己的诗文写得不错,但是在道光十二年,他参加湘乡县学考试时却遭遇了挫折。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学台认为文理不通,曾国藩很受打击。后来再次应试,他也仅得了一个备榜,也就是一名。这让改号“涤生”的曾国藩以为奇耻大辱。
虽然年轻的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但是他有一股志气,一旦遇到挫折、打击,不仅不愿服输,反而更加努力。他决定到当时极负盛名的岳麓书院就读,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让自己获得真正的重生。
在岳麓书院,曾国藩潜心修研,勤学苦读,每次考试他都要力争第一。后来在参加省城的乡试时,他终于不负众望,名列第三十六,考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中了进士。
像曾国藩这样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确实很不容易,遭受了那么多挫折,也没有失去前进的动力,可以说,当年的立志和改号明志是曾国藩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曾国藩的一生经历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立下志言,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在进士及第、进入京师之后,曾国藩就写下了《立志箴》以鞭策自己,同时也立下了较之以前更加宏大的志向,他再次改号以明志。当时的曾国藩说:“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得人劝导之后,他改名国藩,以示做国之藩篱,为朝廷栋梁。
自从改名之后,曾国藩便投身于京师求学交友的广阔天地。当时,他所谓“有民胞物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身,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的远大志向,正式得到确立。
在致诸弟的书信中,曾国藩表露了开辟新生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