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内家武法的第一步修行功夫:金锋抖肘
对于传统武术,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怎么样开始第一步修行,是很关键的。好的功夫能让人修炼的效率更高,可以更快的取得成效。那么如何入手锻炼的效果更好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其他功夫的修行方式。在现代的搏击技术里,比如在拳击运动里,直拳是最重要的拳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拳击教练约瑟夫.布朗说过:“掌握直拳技术等于掌握拳击技术的80%。”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手的重要性也是非常的重要,太极拳有“形于手指”的说法。《阴符经》亦有言:“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在中国的很多传统流派里,入手之基都是以修行手部动作为第一步功夫。太乙神剑门以“病人扶墙”为先,峨嵋临济宗是以“蛇形蛹动”为要,武当太乙铁松则以“金锋抖肘”为第一功。
这里以我所修炼的武当太乙铁松派的功夫“金锋抖肘”来作介绍吧,它的修炼方法是双足平行站立,通过两肘同时向后崩击,带动两手阳掌后行,此时两手小臂平行于地面,然后再化阴掌前穿,如此反复运行。行功一轮以3600次为基础,通过这种循环反复有序的运动,使肌肉形成良好的记忆,内力得以形成循环而壮大。从修行的方式来说,宗风的修行与世俗的武艺是不同的,世俗的修炼多以动作繁多好看来吸引人,做的多是表面文章。每次习练起来,样样都练,让外行人很开心,觉得练的功夫多,可是真正能练到位的功夫没一个。而宗风武学的修行则“是由精诚亦由专”,通过精诚的学习使内力形成太乙循环,而内力得以不断的壮大。它的核心是内力,这股内力壮大之后,再练其他式子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很快就上手。
动作繁复就使人只能简单的运动,而不能修习有效。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师一到真正较技对练的时候,连王八拳都打不过,被民间从不习武的“乱拳打死老师傅”。那么真正的传统功夫就不同了,他是要人沉下心来练习的,早晚练金锋抖肘3600,加起来一天就要练7200次了,练拳击的直拳一天能练多少次?练“金锋抖肘”有什么功效呢?我们以此功谱所言来分析一二。很多人以为练金锋抖肘就只是练手,其实不然,他表面是主练手,但真正的传统功夫必然是和谐一体,周身一统的。功谱里说:“天心地轴隐金风,道妙循环十二经”,天心地轴说的是人体的中脉,通过练小炼形就能打通人体的中脉,所以功谱中言道:“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通过这种反复的抖肘,能有效的打通手三阴三阳经络,同时打开夹脊,大椎,肩井;振动云门,期门,章门,膻中待穴道。久久习练,手三阴三阳的气血运行会带动足三阴阳,从而实现“道妙循环十二经”,使十二正经都得到锻炼。
“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起金风”,“金风渺渺发云门,玄华内执玄阴中”,说的是这一动作能很好的启动手太阴心经,练习的时候手大指的感觉会比较灵敏,这是太阴肺经启动的表现,金气启动之后,则有“天心地轴隐金风”之妙。“三阳并起通真力,两肘崩击见神功”,说的是这一势重在于肘击,也正合于内家功夫的重于收敛,并不同于外家功夫的张扬外放,那不利于内气的内敛收藏。反复的抖动回击,内力就会有更多的回收之力,练好了这个再练元明八式,采气的效果就自然出来了。“反复抖动应神化,后击肩背前展胸”,通过前期有意识的用力往后抖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内力启动,在抖肘后击之时,通过“后击肩背前展胸”,会有一种力量形成反向的推力,推动手掌往前穿行而出,到达地方后又自然的形成回收抖动的力量。这时就不再需要你刻意用力了,形成了自然的气推形动,是功夫神化之初。
这种前穿后抖,有效的锻炼了胸背肩肘手,从而使上身无处不松,无处不活。社会上经常谈的外三合“肩与胯合,膝与肘合,足与手合”,很多都是嘴炮,你连基本的肩肘手都没活,气血都没能运行到掌指,怎么去合下面胯膝足?想要上与下合,你得先把上面的胸背肩肘手给先活了,然后练跨虎横云和提龙腿,再把下面的腰胯膝足练活练松,这时才能谈“肩与胯合,膝与肘合,足与手合”。可以说练好了金锋抖肘,胸背肩肘手基本就没问题了, 打好了基础。
金锋抖肘作为武当功夫的第一步修行功夫,他的修行方式方法是古之师真法祖历经修为而创编,非常的高深。按古传的“形中寓法”而言,他可以很好的启动人体的金气,让人更加聪慧健康。金气是什么呢?它有什么功效?古代的修真书籍《玉书》里面说了:“是知金玉之气凝于空,则为瑞气祥烟;入于地,则变醴泉芝草;人民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说这个金玉之气非常好,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植物,得到了它都能产生很好的变化。
那么金锋抖肘是如何锻炼金气的呢?人的手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五行属金,在练习金锋抖肘的时候,他的虎口是撑开的,这样就能很好的启动手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而通过反复抖动,使金脉能更好的运行。所以在功谱里有“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起金风”,“金风渺渺发云门,玄华内执玄阴中”的说法。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医学里手太极肺经的起始第一穴道是中府而不是云门穴,那么为什么功谱言云门而不言中府穴呢?包括循经太极拳里”揽雀尾“一势的左右抱球也是要求大指对准云门穴,而不是中府穴。
这是因为修真所持另有他妙,并不完全同于医家。中医所讲的穴道经络针对的是普通人群,在修真与武学里,有些东西已经超然于普通医学的范畴了。通过金锋抖肘的演练,就能很好的锻炼壮大金气,当然同时也培养壮大了其他脏腑的元气,只是相对而言,对于锻炼金气最有效果。
在这种反复抖动的过程中,因为“后击肩背前展胸”,心和肺部都得到很好的运动,从而强壮了心肺功能。我们知道人体的血液运行有两大循环,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体循环就是血液经动脉流经全身,再由静脉流回心脏;肺循环则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的各级分支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然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反复的抖动能更好的强化这种心肺的血液循环,使血液中的氧气能更好的运行到周身。
传统内功的循经是通过锻炼内力循行于经络来强身健体,因为《内经》里说经络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张介宾说:“经络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金锋抖肘通过反复抖动,外由手臂运转启动金脉来运行金气,内以“后击肩背前展胸”来运动心肺以壮实脏腑,正是内外齐修,效果更佳。
既然言武功,那自然要包涵有技击在内。金锋抖肘的技击作用在哪呢?如上篇所提,约瑟夫.布朗所说:“掌握直拳技术等于掌握拳击技术的80%。”这种前后的反复直行运动,让学习者能很好的掌握封侯(喉)挂印,挥手,锁喉,切掌,排崩,掤,捋,挂,肘击,擒拿诸功夫。
武技的展示其实更重要的是反应,速度和力量,这些其实都在于金锋抖肘一势之中。记得听说过一句话:“道修八脉,武练正经”。内家武学主要是通过修炼十二正经来起作用。因为十二正经所处的位置主要集结于四肢和头部,这些都是武技中主要应用的部位。功谱中有“顺通八极运四歧,内运三昧聚二瞳”之语,说的是功夫锻炼良久,能使气血运行于四肢百骸,壮实筋骨,从而使肢体坚实有力;而“内运三昧聚二瞳”所言更为重要,是目前社会上的武术最缺少的一环。
我们比武较技,最重要的不要被别人打中,这需要的是能看清别人的手脚进攻,是虚招还是实打。如果只是靠着招大力沉,硬跟对手拼伤害,那不是真功夫。空手时你可以仗着身体抗打,力气大,硬是拼着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也可以胜利。可是如果真到了动刀动枪时呢,你能硬得过刀枪?
通过长期一小时二小时,甚至四五个小时不间断的久久行功,精气神三昧聚于双眼,温养精神,使眼神灵敏,在技击之时就可以看清对手的动态。对方一出手,在你的眼中就像电影里放慢镜头一样,你还能躲不过?架不了?还能输?当然这种功夫的出现,是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有成。传统的武学不仅仅是金锋抖肘一势有此功效,他的所有功夫都是有这样的要求,都要自然张开双眼,目视虚空,如此久久行功,自然能使精神虚灵,双眼有神。正如循经太极拳“手挥琵琶”功谱里所言“手挥琵琶聚坎水”,“平视眉目降肝火”,通过这种锻炼,让肝肾得以很好的调节,使精气神长期蕴养双眼,则技击之时自有如此神勇。
金锋抖肘作为武当太乙铁松派的第一式动功,正是因为其有特殊的功效,宣通手三阴阳经络(以开启金脉为要)。肺(金)脉通则百脉通,虽是主练手的功夫,却是周身得用。练好了此功,则其他功夫就很好上手了。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