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文人相轻,还是文人相亲?

曹操文治武功都很厉害,但他有一个癖好,不喜欢做魏王,喜欢做隔壁老王,最喜欢别人家的老婆,坚持熟女至上。而且最擅长生儿子,一口气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大儿子战死,小儿子曹冲称象,太聪明了结果为曹丕所害。

曹操比较著名的儿子是:曹植、曹彰和曹丕。这三个儿子各有千秋,曹植文章盖世、曹彰武功盖世,曹丕文武双全。

曹丕与曹植夺权胜利后,曾一度想杀死曹植。他逼迫曹植七步成诗,不成诗便成鬼。曹植悲愤难当,挥笔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曹丕深为震动,最终放了曹植一马。

很多人认为曹丕这是报争权之恨,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对曹植文采风流的羡慕嫉妒恨。我这样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文人相轻就是曹丕第一个提出来的。他在作出“文人相轻”的伟大论断时,不可能不想到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植,并在这个天平上拿自己和曹植作过衡量,衡量的结果肯定不太乐观。

曹丕不仅武艺高,文采也了得。他是中国七言诗的开创者,也是文论的开创者。中国历史的第一篇文论就是曹丕的《典论·论文》,这篇文章开宗立派,文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篇文章一出手就贡献了三个成语。文人相轻、伯仲之间、敝帚自珍。曹丕也是杠杠的,否则他就不可能嫉妒曹植。曹彰文采很差,他就不会嫉妒曹植。一个乞丐绝不会嫉妒马云,但强哥却会。势均力敌才会相轻,否则就只有膜拜。曹丕因为文采好,但却长期被曹植压过一头,当然极为不爽,嫉妒曹植是大概率的事件。

曹丕先下断语,文人相轻,自古皆然。然后例举班固轻视与自己伯仲之间的傅毅。再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因为文章体例丰富,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很难每种体例都很厉害,所以文人一方面敝帚自珍,一方面以自己所长攻别人之短,文人相轻因此而盛。

文人固然相轻,但在我看来,这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文人相轻,文盲就不相轻?因为幸存者偏差,死人不会说话,不是文人的文盲其实也相轻,只是他们说不出来,我们听不到而已。

但文人则不同,他们把对别人的轻视诉诸文字,被我们知道。但我们不知道的,未必就是不存在的。正如曹丕所说,人也各有长短,彼此以己之长度人之短,自然就会横竖看不上别人,所谓癞痢头的儿子自己的好,所以结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凡人必相轻。

在曹丕的时代,涌现出两个截然相反的文人相轻或相亲的案例,惊心动魄,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很值得一提。

先说两个牛人,一个是马融,还有一个是郑玄。马融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我读书至此,眼前似乎出现了当年这一幕,马融意气洋洋,当仁不让,谈笑间贾郑灰飞烟灭,其所注的《三传异同说》,震铄古今。

当年马融讲学盛况空前,“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这一段很有意思,马融讲学,一边讲授,一边看美女歌舞,只有少数弟子在账内,其余弟子们罗列帐外。弟子们都分等级,高等级的传授低等级的,逐级讲授。

马融这种方法非常高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可以借鉴。学习金字塔说,听老师讲一遍24小时的保有率只有5%,但给别人讲一遍保有率竟然高达95%。所以马融的这种教学法——高等级的传授低等级的,逐级讲授,值得推广。当年我们外国语学校的数学教学,就是这样层递传授,效果极为显著。

但谁也不知道,在马融的低级别弟子中,竟然隐藏着一个大boss,这个人就是郑玄。在拜马融为师之前,郑玄学富五车,已是易学大师。但他极为低调,竟跟在马融的大弟子后面整整学习了3年,不声不响,按部就班。

有一次马融与几个大弟子演算浑天数,算来算去都不对。有个弟子说,郑玄可能会算。于是把郑玄请过来,郑玄小手一拨,把浑天仪转了一个位置,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马融叹为观止,从此对郑玄刮目相看。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7年,等到郑玄离开,马融感叹一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郑玄今天离开,我的学术主张有人继承和发扬了。“吾道东矣”后来成为一个成语。

但郑玄走后,马融又感到心里猫抓,非常嫉妒。郑玄这一去,光芒万丈,从此就没我马融什么事了,这怎么行呢,马融就想派人去杀掉郑玄。

郑玄精通易学,早有所料。于是走到土桥之下,双脚站在水中,坐在一条木船上休息。

马融布指一算,大吃一惊。郑玄在土下、水上,身体紧靠木头。这应该是埋在黄土之下,临近黄泉之上,身贴棺木,郑玄已经死啦,于是放弃了追杀。

这就是典型的文人相轻,何止相轻,甚至还要相杀。

郑玄逃回之后,注解《论语》《周易》《诗经》《周礼》等经典作品,后人称“郑学盛而经学衰”,我们今天看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郑玄的注解,壮哉,郑玄!

再说第二个故事。

先说何晏,何晏也是一个大学问家。刚才说了,曹操有个怪毛病,喜欢熟女,尤喜欢人妻。老曹不声不响地就把何晏妈妈给占了,然后收何晏为义子。

何晏尚小,但也知道表示抗议,他在地上画一个框,整整一天都不出来。有人问,小孩子你这是干啥呢?何晏就说,这框里面是我们何家,我待在何家而已。曹操听说了,觉得何晏自尊心强,就没有强迫他住在曹家。

何晏知道曹家人厉害,自己也不能太差,发奋攻读,终成一代大儒。但更重要的是,何晏长得漂亮,肤白貌美,惊为天人。他自己也极端自恋,顾影自怜。边走路边欣赏自己的影子。TM的,这怎么回事?天底下竟真有这样的美男子?

人长得太美了,女人就会扎堆,何晏可能经常“多人运动”,小肾脏受不了,于是就嗑药。这个药就是寒食散,是一种很厉害的壮阳药。经过何晏的改良,士大夫都以吃寒食散为荣,但此药是虎狼之药,有毒需要散发,所以要用热酒吞服,还要穿宽大的袍子,快跑啸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文章药及酒之关系》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何晏后来娶了曹操的女儿,终于扳回一城,完美。等到曹爽掌权,属于何晏的光辉岁月到了。何晏担任吏部尚书,掌管国家的官吏擢升,他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提拔了一个牛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弼。

史书记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十多岁就精通老庄学说,确是天纵之才。当时何晏正提倡清谈,王弼慕名前往。

何晏爱才,不拘一格,竟然迎出门外,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王弼只是一个毛孩子,最多只有十六七岁。何晏是何等人物?一代大儒,史部尚书。但英雄不问出身,学术不论年龄,入座后,何晏直接就把大家定论的问题拿来问王弼,说:“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辩驳到此结束了,你还能有所辩驳吗?”

王弼说,这有何难。三言两语就把刚才那个观点驳倒了。何晏惊得目瞪口呆,宾客更是掌声如雷。但王弼根本没有停下,他自言自语,反过来又为驳倒的观点辩驳,然后再充当正方来驳倒。

王弼就是周伯通,左右互搏,正反论战,直驳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会站队左边,一会站队右边,所有人全都痴了。

何晏大喜,说: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也,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何晏没有因为王弼的才华就嫉妒他,反而极为欣赏他。

何晏曾经写过一部《老子注》,兴冲冲拿去给王弼看。结果发现王弼的《老子注》更加精彩,他就把自己的书一把火烧了。只有把拉圾烧掉,才是对最好东西的尊重。

这就是何晏,虚怀若谷,光风霁月,每看到何晏文人相亲,惺惺相惜,读书人都会千年一叹。

不管是文人相轻还是文人相亲,这个文人都必须有才。有才是相轻或相亲的必要条件,没有才华要被鄙视,有才华又被轻视,没有才华要被疏远,有才华更要被冷落,由此可见何晏的了不起。

同是有才人,相煎何太急?

(0)

相关推荐

  • 曹昂传——父亲快走,孩儿殿后!

    这是<真.三国志>第 62篇文章 今天来讲 曹昂 曹昂,字子脩,曹操的长子. 曹昂是曹操的庶妻刘氏所生,只不过刘氏死得早,曹操的正室丁氏看曹昂小小年纪,长得又可爱又聪慧,于是收养了他,将其 ...

  • 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及曹彰,为何会最终继承王位?

    说起曹丕,很多人心里始终想不通,为什么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及曹彰,为何会最终继承王位,率先登基称帝呢? 首先,虽然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 作为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 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 ...

  •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曹丕篡位

    曹丕在曹操逝世之后继承了魏王的席位,正当他在府中与众人为父治丧之时,忽然有军士报告说曹彰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奔丧,曹丕听闻之后十分着急,忙问众人应当如何应对,只听贾逵说到我愿意亲自去面见曹彰说服他,果然贾 ...

  • 爱妾换马的黄须儿曹彰,曹操非常喜欢,传位却为何遭无视?

    "爱妾换马"的黄须儿曹彰,曹操非常喜欢,传位却为何遭无视? <三国志>上记载:"(曹彰)少善射御,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艰险." 曹彰,曹操和卞氏 ...

  • 他是三国第一文人,曹操夸他最能定大事,却抑郁而终

    军师联盟剧照 魏蜀吴三国哪方面都会被拿来比较,比如子孙后代这一项,刘备这边直接出局,孙权这边是儿子.女婿大乱斗,曹操也好不到哪去,曹丕先不谈,另一个曹植,字子建. 文无第一 曹植是曹操家的老四,卞皇后 ...

  • 夺位之战中,曹植为何最终输给了哥哥曹丕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博览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曹丕并不是一个莽汉.他文物全能,并且特别善于机巧之术,显然,曹丕对法家.纵横家的言论非常熟悉. 而曹丕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他具有父亲 ...

  • “文人相轻”、“文人相亲”都是伪命题

    中国画论里存着"文人画"一说,很有探究的意趣. 形状上看,它好像也就是个泛指,并无成型概念的精道,不过是旧式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画中充溢人文情趣,流露着个人的思想.气节. 魏晋流 ...

  • 王开东:《山海情》为何情难自禁?

    感谢朋友的推荐,我和程老师一起追了<山海情>. 我奇怪的是,一部土得掉渣.讲述扶贫工作的电视剧,何以使得90后.00后的人如痴如醉?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一般来说,一部伟大 ...

  • 王开东:27万瓶牛奶倒进下水道,传导的是什么价值观?

    看了一段视频,惊得目瞪口呆. 几个青年把一大桶牛奶,晃悠晃悠,直接倒进下水道.后面还有牛奶盒排成山,正等着拧开倾倒. 真是活见鬼了.我们国家还没富裕到这个地步.就算富得流油,浪费粮食,也要天打雷劈的. ...

  • 王开东: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56号教室

    近读历史,获益良多. 中国从隋炀帝开始开科取士,开辟了人才选拔的先河,但又对考生资格进行限定.此后几朝几代,基本上萧规曹随,证明这些限定非常理性,获得后来者的极大认同. 那么,科举考试对报考人员究竟有 ...

  • 王开东:孩子失恋了,怎么应对?

    很多人都曾失恋过,失恋的感觉,就是茶不思饭不香无法入眠,天塌了,不想活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没有那个人的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有不少人就会想到死.很可能也包括成都的那个孩子,为什么想到死呢? 一 ...

  • 王开东: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

    牧羊人汤姆所有的羊群都是纯白的,非常纯粹,如同一大团白云.所以极厌恶其中的一头黑羊,老想除掉它.后来天降大雪,白色的羊群散布在大雪中根本无法找到.最后是借助那头黑羊,使得汤姆的羊群失而复得. 由此,汤 ...

  • 王开东:一个老师的影响可以有多大

    林先生治学严谨,教学风趣幽默.我曾在回忆文章中谈及老师.先生女儿正是通过那篇文章联系我,世界那么大,世界那么小. 先生女儿在苏州毗邻的一个城市,她说读到我那篇文章非常感动.通过我的文章,她了解到她父亲 ...

  • 王开东:撬动命运的那一粒种子

    西安之行,拜访了张忠华导演的父亲.这个传奇的中国农民,一直都在听忠华兄说,这次是一定要拜访的. 他是一个农民,但他是袁隆平式的农民,被誉为中国的小番茄之父,中国的小番茄近一半是他们家的种子,都是他父亲 ...

  • 王开东:何为名师,名师为何

    很高兴,今天故地重游,回到苏州中学,回到美丽的道山.领导不在家,委托我参会. 先说一点题外话.2015年某一天,也是像今天这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或者去行政部门,或者留在高薪的私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