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典释读历史视域构建时,全息思维理念之引入
相关推荐
-
语音版《中庸》赏析(7)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
<中庸>赏析(7)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 各位网友,<中庸>的六.七.八章,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第六章,孔子从正面称赞舜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第七章,从反面指出那些 ...
-
【第296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1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1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是何意?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音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
克己求和且中庸——《论语》悟读【32】
不倚不偏,坚守本心诚克己: 中规中矩,秉持高节谨求和. <论语>第二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中庸的两端,指"过"与"不及" ...
-
论语连载(338)《子路篇》第21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原文朗读] [注释] 中行:行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 与之 ...
-
【第242期】音频学《论语·先进篇第15章》成语“过犹不及”出典于何处?
音频学<论语·先进篇第15章>成语"过犹不及"出典于何处? 11·15 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
-
孔子说,舍生取义是大爱,但不应该推崇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中庸不是平庸,是恰到好处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第六> ...
-
论语:师与商也孰贤(11-16)
"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严守中道,不能走向极端,而是要恰如其分,以保持平衡和谐.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quo ...
-
提到《论语》,你想到的第一句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沉淀千年的先贤智慧,蕴藏着中华文明的 ...
-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悟读【263】
致广大须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语>第十一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
-
读懂儒、释、道三家思想,传承千年中华文化精髓!-致远书香
读懂儒、释、道三家思想,传承千年中华文化精髓!-致远书香
-
一起读 |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 交易担保 花草每日签 他是唐朝最惊才绝艳的诗人,一首诗便照耀千古! 小程序 ...
-
【儒道释家】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山贼,这六个人的名字连起来读,发现一个秘密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儒道释家] 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山贼, 这六个人的名字连起来读,发现一个秘密 文/魁哥说历史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的第一次矛盾大爆发,是在孙悟空打杀了六个 ...
-
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好课的三重向度
优课的设计是上课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表达,比对三维目标,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好课的本质特征. 一.教学价值目标:突出基于时代的价值意义 比照三维目标的感情态度价值观,新课程突出聚焦于家国情怀,强化立德 ...
-
方法·视域·材料:历史比较法与百年方音演变研究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和方言历史演变的重要方法.如果从18世纪下半叶算起,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已有200多年.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引入此法,使其在汉语通语和方言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作用.从研究视域来看 ...
-
名师讲座·史小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试题研究【深度解析 | 145页PPT】
作者简介 史小军,陕西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陕西师大教育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中学历史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官,陕西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对高考试题有独特研究,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高考讲座一百五十多场 ...
-
2021年第8篇:读文随笔•文本解读视域中的“读者”
2021年第8篇:读文随笔·文本解读视域中的"读者"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提起读者,不少教师肯定会联想到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如何对"读者&qu ...
-
刘清平 | “义政”和“善政”的统一 ——先秦墨家视域下的政治发展概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武汉传媒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 西方学界的政治发展概念由于包含了时空维度上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意蕴,存在着相对忽视正义底线.片面强调民主投票程序.对主体品格关注不够等理 ...
-
儒、释、道120句经典名句,圣贤智慧的结晶,值得一读再读!
[儒家]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