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老子将道看作物质,它的存在还需要证明吗?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心得体会(9-15)
道德经心得体会(九):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终有机会认真拜 ...
-
魏氏易经研究(10)——阴阳五行
一.阴阳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源自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它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 ...
-
怎么解读老子的“道”?后世哲学家们吵疯了!
"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恐怕没有之一.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讲"道",但尤以道家讲得最多.最深刻. 据统计,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g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简版)
第七十八篇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 天下柔弱的东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简版)
第三十九篇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简版)
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huǎng)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
-
《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指的是什么?这是老子发现的重大秘密
历史上对于老子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李耳,也有人说是老聃,老莱子.司马迁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是这么说的:就是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名叫李耳,是楚国的苦县厉 ...
-
UC头条:《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指的是什么? 这是老子发现的重大秘密
历史上对于老子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李耳,也有人说是老聃,老莱子. 司马迁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是这么说的: 就是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名叫李耳,是楚国的苦 ...
-
帛书老子道德经溯源字表-道篇(修订版V02)
版本来源说明: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为纲,缺字以乙本补之,均缺字以河上公章句补之,还原为小篆.金文,综合辨析上下文义.形.音.韵,推测传抄之误,校之以音.形.意适当之字.以此形成<老子道德 ...
-
道德经解读: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 ...
-
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唯参透,方立身
道和德,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一起应用.所谓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违背这种标准的,常被看作"不道德". 那么,究竟何为道?何为德?何为道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