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河文化散文之十五: 石庙湾:一生勤奋为党工作的章凤梧
相关推荐
-
【淅川红色档案】之十三:奇袭荆紫关
1947年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兵团8万余人,奉命突破黄河防线,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了陇海铁路沿线之敌,势如破竹地挺进豫西,直逼商州,威震西安,有力地配合了大别山和陕北战场.为了继续牵制胡宗南兵 ...
-
这里是淅川!
这里是淅川!
-
一名监狱长与一名重囚的故事——记省立九中学生(严州中学1917届)凌凤梧
2017-11-14 15:19 凌凤梧(1896--1962),字朝湘,浙江金华人,民国二年(1913)至民国六年(1917)就读于省立九中(严州中学前身).当时的省立九中名师云集,既有一批进士.举 ...
-
1926
民国 15 年(1926) 年初 省立四中学生孙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长治第一个中共党员.7月,于省立四中建立中共潞安(长治)支部,成为长治第一个党支部. 夏 国民革命 ...
-
【淅川红色档案】之十四:解放淅川县城打了三天三夜,歼敌三千,我损二百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根据党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宛西的国民党武装势力如同惊弓之鸟. 然而,宛 ...
-
大埔有关的几个“第一个”
大埔有关的几个“第一个”
-
追忆博兴“八四暴动”:忠魂护国国长安
2018年建军节来临之际,我驱车几十公里来到了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滨州市红色革命的摇篮--博兴县吕艺镇高渡村,开启了我"红色追寻"的第一站.在高渡村,我遇到了素不相识的81岁高 ...
-
【淅川红色档案】之十八:我的一九六九
人物小传:周秀成,1942年4月出生,淅川县老城镇狮子岗村人.历任小学民办教师.村支部书记.郑州铁路局南阳电务段党委委员.淅川县交通局副局长.淅川县航运管理局长.淅川县残联理事长等职务.主要作品有:诗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五:1975年滔河特大洪水灾情纪实
1975年8月5日至8日,滔河全境普降特大暴雨,降雨量在300-400毫米,洪峰流量达3400m3%秒,丹江发生历史上罕见特大洪水.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五 1975年滔河特大洪水灾情纪实 文/朱吉 ...
-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 河南省首枚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地 首次大量发现石家河文化墓葬
滔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各类文物遗迹众多,有河南省第一枚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地,还有黄楝树遗址.盆窑遗址,更有让国人关注的下寨遗址.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 河南省首枚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地 首次大量发现石家河文 ...
-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六 周营:五泉叮咚奏乐章
正是因为这么多泉环绕周营村而过,这里到处泉水叮咚,悦耳动听.周边村庄的很多溪流在遭到生态破坏后成干沟河,或水流量减少,但周营河却始终保持历史正常流量,因为她是一条纯泉水流出的河.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六 ...
-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二(人物篇05): 生于下寨的“夜行将军”、“铁飞毛腿”金应敏
金应敏,男,原名金堤,1910年出生于滔河乡下寨村一个富户人家.1938年春,开封中文专科学校毕业.在开封上学期间受到了革命影响,思想进步,为人正直,被誉为"夜行将军"." ...
-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四 清泉村:清澈无比老龙泉
老龙泉位于清泉鱼鳞山脚下,因泉水特别清,故居住在泉东的村庄叫清泉村.旧中国如遇干旱,百姓会在此祈雨,非常应验,且泉内常有龙吟之声,故世代谓之为老龙泉.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四 清泉村:清澈无比老龙泉 文/ ...
-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九:二迁三地滔河街
经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搬迁,滔河乡的街道更宽了,街灯更亮了,旧土木屋变成拔地而起的楼房,过去的小商店也已演变成几个大超市,人民更幸福了,心情更舒畅了.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九: 二迁三地滔河街 文/朱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崇尚教育人才辈出的姬家堰村
姬家堰村有着丰厚的文化沉淀,村民尤其重视教育,一大批农家子弟不懈努力,刻苦求学,先后考入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跳出龙门,走出淅川,走出南阳,走出河南,甚至走出国门,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二:双庙村:为党呕心沥血的地下党员王学夫
1947年12月18日,王学夫从湖北准备回双庙老家,发动当地群众,迎接淅川解放,途径滔河街时,不幸被滔河民团团长戚雨三发现,戚雨三连夜把他押解到县城所在的民团司令部.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二 双庙村:为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四:陈家凹村:最缺水的省际分界村
陈家凹村位于淅川县城西南50千米,距滔河乡政府西南4千米,是一个最缺水的省际分界村.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四 陈家凹村:最缺水的省际分界村 文/朱吉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