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 (下)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辅助手段。

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

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

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海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

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其中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

《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也是组成祠堂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各种礼仪规制程式。由此产生了国史、方志、家谱等所含的礼仪、祭祀等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昭忠祠中弘扬“崇德报功,风励忠节”纪念精忠报国之臣的爱国精神,先贤、中丞祠中宣扬“持躬正直”、“奉职公忠”的效国利民精神,以及忠义、孝悌、贞节等忠、孝、节、义思想,都包含在这个独特的文化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

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是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级一级下来,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民间的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但祠堂文化主导地位还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但这些文化的总根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它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同和维护,显然是可以为统治者服务的。

宗祠是我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殊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宗祠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战乱、抗日、文革等原因,许多宗祠变成残垣断壁,蒿草丛生。新中国建立以后,北方地区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贫民住房、供销社、学校、仓库等办公场所,宗祠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但真正让宗祠遭受灭顶之灾的还是文革的到来。随着“破四旧”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宗祠作为封建遗存被大量损毁,里面的祖宗排位、楹联、匾额、雕塑及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珍贵文物都被大量焚烧破坏。幸存下来的宗祠,也要么被挪作它用,要么废弃不顾。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导致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仅有少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

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开始了城镇化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宗法制度遭遇挑战,人们的宗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宗祠,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是凤毛麟角,岌岌可危。

了解祠堂文化,特别是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更是在日益减少。当这种古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时候,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也许会再度重现危害人类社会。因此更需要进一步发掘研究和思考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

从文化角度来看,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祠堂文化,其内容丰富冗杂,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礼教和族规中要求妇女一生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四德”,以及数千年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的惨褐烈毒,应该严肃、彻底的批判。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如大量的贞节祠、节烈坊等,可以作为这一惨痛的历史的教材。

九十年代以后,全球华人掀起寻根热潮,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宗祠得以修复。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宗祠的某些功能如处罚族人已经消失,但其认祖归宗、联络同族的功能却被继承下来,并通过对祠堂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寻根访祖,来更好的服务当下,期许未来。

(0)

相关推荐

  • 中国宗祠文化潮汕祠堂的建筑设计特点

    宗祠,俗称家庙.祠堂,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是中国民间建筑的瑰宝.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 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 ...

  • 南方宗族祠堂遍地,为何北方却不常见?

    艺述史官方原创 前阵子我跟南方的朋友聊起我们北方人总吃饺子这件事,接着又聊起南北差异,很多.后来聊到南方人很重视宗族和祠堂,尤其是闽粤地区,而北方却不是,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宗祠到底是怎么一码事.为什么 ...

  • 祠堂的文化意义在哪里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 ...

  • 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 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 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 ...

  • 汝城祠堂|三星腮头下何家何氏宗祠

    吹着夏日的晨风,我骑着自行车无意闯入了三星腮头下何家.本以为可以从村里直接穿过汝城大道,不巧村里的巷道一下子变得狭小."你骑自行车的话可以从这里穿过去!"正想推着自行车往回走,忽然 ...

  • 福建福清祠堂及祠堂文化

    在广袤的玉融大地上,不时可以寻访到宏伟壮观的各种祠堂.祠堂作为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是福清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福清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福清祠堂作为一种 ...

  • 【古道探古】宁海的祠堂建筑与文化

    全文约2万字 细读涨知识约30分钟 第 11 期 从半坡遗址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规模,就能找到最早的祠堂雏形,又在殷墟遗址考古中,就已发现宗庙遗迹."祠堂"一词始于汉代,但当时指的 ...

  • 【兰溪祠堂】走进黎塘下村:市级文保单位毓华堂

    走进黎塘下村:市级文保单位毓华堂 黎塘下村位于永昌街道办事处驻地南面2300米.村民委员会驻黎塘下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势平坦,区域面积1.18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937亩.下辖黎塘下.下畈.许家. ...

  • 祠堂: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 ...

  • 网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下[流畅版]

    网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下[流畅版]

  • 东西方文化下的骑士和侠客,有何异同?

    骑士是欧洲的英雄,侠客是中国的英雄,不论是骑士还是侠客都频繁地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并且都大受欢迎. 虽然骑士和侠客都是英雄,但是有些地方却不太相同. 影视剧<权利的游戏>为荣誉而战 从骑 ...

  • 耻感文化下的我们要如何自我翻身?

    文/南鸢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思凡 都说中国人好面子. 其实,并不只是中国.世界各个地区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面子"心理."面子"的背后其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