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吃糖不要超过25克,减糖成饮料行业发展必然趋势
相关推荐
-
食品安全|营养声称,你真的读懂了吗?
一款声称"零糖"的饮料道歉了.某饮料品牌近日发布致歉声明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 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
-
含糖饮料?无糖饮料?无蔗糖饮料?
市面上的低糖.无糖饮料已经成为了"食"尚的新宠,似乎沾到"低糖.无糖"的饮料就会备受青睐.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某饮料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那么,含糖.无糖.无蔗 ...
-
无糖饮料使死亡风险增加 26 %?来看看怎么回事
近日,一篇<死亡风险增加26%!无糖饮料真相曝光,太可怕了-->文章引发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和"喝对酒"编编一起来看看无糖饮料背后的秘密! 秘密一.无糖饮料,甜味从何而 ...
-
为了告诉孩子多吃糖的危害,他每天吃40勺糖,60天后身体竟然…
最近我看到一则消息,感到特别欢喜. 今年1月1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深圳市酒精饮料碳酸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制作标准和设置规范(试行)的公告>,要求商家在酒.碳酸饮料处张贴健康损害提示,包括 ...
-
代糖(甜味剂)安全吗?
糖作为幸福的代名词,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世界的含糖饮料消费量都在增加,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也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因此,近年来"抗糖"."戒糖" ...
-
谢邀,为什么无糖月饼会成为泻药?
昨天,一条"人们吃月饼后拉肚子"的消息上了热搜:某平台给他们的部分创作者寄送了月饼,但食用月饼后许多人出现了拉肚子.胀气的症状.该平台致歉信中表示,造成这次事件的元凶可能是月饼中的 ...
-
甜味剂争议这么大,到底能不能用了?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把握这些注意事项,也可以享受甜蜜! 甜, 是人类自出生开始就无法拒绝的诱惑, 但带来甜味的传统食材, 如蔗糖.果糖.蜂蜜.果葡糖浆等, 因为自身的能量和 ...
-
注意 | 无糖饮料虽好,也不能贪嘴
无糖饮料成为新宠.可那些五花八门的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 问: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 答:无糖饮料并非真的一点不含糖! 无糖饮料是指不含淀粉水解的糖类,如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而采用甜味剂作为糖替代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受邀来华东理工大学作学术交流
上海讯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受邀来华东理工大学与资环学院青年教师座谈交流,并作了题为"新时代的健康饮用水"的精彩报告. 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侯立安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 ...
-
瞭望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教育要回答“钱学森之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 大学应该以研究型学习为主,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成一个被教育的对象,忽略学生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科研人员在和朋友喝咖啡闲聊的时候,能突然拿张纸出来谈学术问题,才 ...
-
双峰一名“女杰”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双峰一名"女杰"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 ZAKER关注2021-04-30 01:15向上滚动浏览全文↑↑↑↑4月23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
-
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单位数百家,仅1所民办高校(非西湖大学)
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揭晓,577位工程科技与工程管理精英入围. 这些专家的工作单位比较多样,从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政务或事业单位都有涵盖. 所有有效候选人的工作单位共数百家,高校不在 ...
-
黑客控制超过25%的Tor出口引发轰动
一项关于暗网基础设施的新研究显示,一个未知的黑客组织在2021年2月上旬设法控制了整个Tor网络出口容量的27%以上.独立安全研究人员在星期天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攻击Tor用户的实体自一年 ...
-
每天吃超过150克的红肉,如猪、牛、羊肉,会增加结肠癌、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
每天吃超过150克的红肉,如猪.牛.羊肉,会增加结肠癌.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风险. 在肿瘤防治方面,不宜多吃红肉和加工的肉类,例如腊肉.酱肉.腊肠.火腿等.在肉类的选择上不 ...
-
别再吃瓜子花生啦,牛轧糖里加点咸蛋黄,这个春节来点新意零食吧
每年过年的时候笋爸笋妈总是会去超市买些瓜子花生用来招待亲友,毕竟走亲访友也是过年的一大课题,年年如此. 这几年笋笋家里买的瓜子花生少了许多,因为每年笋笋都会做一些小零食,去年做了桃酥,前年做了雪花酥, ...
-
你们敢不敢吃?糖王周毅的翻糖作品,而且周...
你们敢不敢吃? 糖王周毅的翻糖作品,而且周毅在出彩中国人拿下世界金奖,了不起名至实归.以前只知道捏糖人吹糖人,那只能说是手工艺品.看了视频之后感觉就是艺术珍品.每幅作品人物栩栩如生,美术功底.手法专业 ...
-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60碳中和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力争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有30年,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