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土地

(0)

相关推荐

  • 【兰溪美食】家乡的花芋丝饭

            家乡的花芋丝饭 父亲逝世已经有2个多月了,我还是时不时地想到父亲,想到父亲对我的教诲. 我出生在1963年,并没有经历过那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但我的童年,还是没有摆脱饥饿.一日三餐,是 ...

  • 60年前华县下庙人的饥饿岁月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一段关于饥饿的记忆 作者 吉建军 前言:渭河南岸的陕西华县曾是渭河平原最富庶的农业区,然而与农业的富庶相对的是,旱灾.水患和丰年交替出现,构成了这里&q ...

  • 由《卖米》想到的‖文 / 四月槐

    由<卖米>想到的 ○ 四月槐 前些天,在"有书平台"看到一篇获得北大一等奖的文章<卖米>.讲的是一个山区女孩,为了生计和母亲挑着六十斤的米,和小贩" ...

  • 人间章回:最是难忘煎饼情(作者 周建义)

    之前,在<文化佳园>栏目上看到一篇关于煎饼的乡土文章,感觉很亲切,仿佛回了一次故土,亦嗅到一股麦香.近日,妻从家乡带回的煎饼出现了几个霉点,我坚持把霉点去了可食:妻坚持不能食:孩子则直接给 ...

  • 史上最艰苦的劳动,回忆分地最初那几年的农业劳动

    史上最艰苦的劳动,回忆分地最初那几年的农业劳动 七十年代末期,我们生产队在原有十几头耕牛的基础上,又添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原先耕地耙地运输打场这些粗重的农活虽说都有耕牛来干,但是牛的脚步慢,农活往往拖 ...

  • 张树云:过把火

    我的哥哥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没有聪明的脑袋瓜,也不会巧舌如簧,从小母亲就为他累心. 三年后,我的又一个哥哥出生了,他长得非常漂亮,可是没人看管.我的母亲每天到生产队挣那十分,不挣全家人就吃不饱饭. ...

  • 父亲的粮荒

    父亲逝世四周年了,想写点回忆文章.父亲教书育人几十年,辗转乡邻学校,兢兢业业,平凡且无大建树,写什么呢?灵感告诉我,那就写点与教育无关的题外话吧,写一写父亲对粮荒的概念及对粮食的情钟,告诫吾辈及儿孙, ...

  • 家乡纪事(3)—— 河道两岸稻谷香

    稻谷产自南方水田,曾几何时,北方农村人吃大米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老家上东峪村曾经大面积种植水稻. 自古以来,我的家乡是不产水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下游十多 ...

  • 秋韵尽染农家院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和家乡有扯不断的缘,移居他乡也少不了对家乡的牵挂.这不,秋风一吹,家乡那片应该成熟的玉米,刚栽上新苗的大棚,充满生机的农家院就挂在了心上.脑子里总也忘不了多年来农家小院的秋色之变. 在 ...

  • 人间章回:四十五年前,我光荣入党(作者 马其亚)

    还是在牙牙学语时,我就认识五星红旗,会跟大人学唱<东方红>,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优美旋律,对大爷家中堂画上的毛主席.刘主席特别敬仰,对年画<群英会& ...

  • 美文共赏:月夜

    我的"好人"老师--痛悼恩师赵宝年 随笔:彻夜难眠 散文:九爷走了 随笔:不听话的母亲(上) 随笔:不听话的母亲(下) 小说大世界:老实疙瘩的偶遇(后更名为<偏方>) ...

  • 【自留地】/郭旭

    自留地/郭旭 凡是农村出身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对"自留地"记忆深刻,心怀感激.享受着现在优裕的生活的我经常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那每人五分六厘的自留地,我的童年该是咋样的一种 ...

  • 山东作家‖【消失的场院】◆张景木

    作者简介 张景木,山东利津人,高级教师,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学政史地><天津散文><东方散文><凤凰城文学><现代作家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