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试金石,制度竞争决定成败
相关推荐
-
第十章:蕞尔小国 屡衅海疆
|甲午战争中被遗忘的英雄左宝贵/每周五更新/廉克飞(撰文)| 1894年7月18日(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六日),左宝贵在奉天接到清廷军机处电谕:"著抽调奉军带赴朝鲜平壤城,会办军务." ...
-
清廷视日本为“蕞尔小国”,修园子重于买军舰,埋下甲午败因
日本侵华五十年的前因后果3:一赌国运,大陆政策的初次尝试 作者:桅杆 大陆政策:日本是一个岛国,一直心存进军大陆的梦想.早在1590年(明万历18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的 ...
-
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战败背后的几个事实,你可能不知道
"四万万人齐下泪,去年今日割台湾."熟悉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开启近代社会以来,我国曾和日本有了两次大范围的冲突.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而另外一次就是抗日战争.不过这两种战争有一个共 ...
-
历史的角落里的灰土
接昨天的话题. 2 为什么要了解甲午战争呢? 因这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方向,并且给中国的近代化蒙上了阴影. 我们现在已经现代化了,但在这120年的时间里,我们并有准备好,一个民族的心智还停留在传统 ...
-
甲午战争失利后,主战派翁同龢为了推卸责任,居然提...
甲午战争失利后,主战派翁同龢为了推卸责任,居然提议斩杀李鸿章以谢天下,这个提议被慈禧太后无视,翁同龢则又把失利原因归结为:因西太后修建颐和园,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 1895年1月31日,大清派出议 ...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三——没有可比性
为什么国内一片乱哄哄.分裂争斗.政策摇摆的日本能够改革成功,形成君主立宪的局面,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而相对而言内部统一.政策连续性好.针对性强的大清,怎么改革就走向末路,最终玩完了呢? 毛主席说过 ...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十——不成形的淮系理论体系
李鸿章及其淮系,甚至说是这一代人,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危局,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机遇.早于他们一辈之人,如曾国藩,未操西化之实务,眼睛睁开有限,世界看的不清楚:晚于他们之一辈人,如袁世凯,古学根底又不扎实, ...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七——湘军的崛起
日本只花了短短不到40年,就完成了从封建贵族"小一统"向封建专制"大一统".以及从的封建专制"大一统"向资产阶级社会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仍带 ...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五——诸侯和草莽
1603年,德川家康于江户拜领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小一统"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到了19世纪中叶,经历了250多年风风雨雨的德川幕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 ...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六——倒幕运动本质是封建主义革新
日本由"倒幕运动"达成封建专制的"大一统"局面,是通过"草莽崛起"路线实现的.中下层武士虽然是草莽的中坚力量,但是以中下层武士为主体的尊攘激 ...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九——淮军的“中体西用”
昨天是<马关条约>签订125周年,中方的谈判代表有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以及他的儿子参议官李经方.不知道在125年前的昨日,李中堂落笔签字的瞬间,他是何种的心情.<马关条约>的内容 ...
-
日本成功明治维新,清廷的洋务运动为何失败?三点原因
日本侵华五十年的前因后果2:日本近代崛起的开始 作者:桅杆 [前言]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绝大多数时候日本尊中国为师长,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用汉字.兴儒学.着唐装.但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 ...
-
清朝为何只能洋务运动,而不能明治维新?曾国藩一段话解开真相
近代社会中国遭遇百年屈辱,人们在痛斥西方列强残暴之余,却又充满了疑问:从1840年到1912年清帝逊位,中间经历了漫长的72年,为何清朝只能洋务运动,却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明治维新? 其实,即便始于18 ...
-
为什么明治维新一定能够成功而洋务运动必然失败?
为什么明治维新一定能够成功而洋务运动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