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一)
相关推荐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四:名将薛万彻之死与良相张行成病逝
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十二月初十(癸巳),濮王李泰(即前魏王)在均州去世.同时,散骑常侍房遗爱和他妻子高阳公主被指控谋反. 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春正月初一(癸丑)唐高宗李治在宫殿临轩,但因为濮王李泰 ...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七:僧玄奘迎接御制与程咬金滞兵罢官
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冬十月十三(己酉),唐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接着于十月十九(乙卯)下诏册立武昭仪为皇后.不久武后又令人杀害了王氏和萧氏. 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正月初六(辛未), ...
-
一代女皇武则天,从才人到皇帝,她究竟杀了多少左右和亲人?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名曌,则天是她登帝位时起的名字.父武士彟,是高祖李渊的老朋友,高祖留守太原时,曾举为行军司铠参军.及高祖登基,封光禄大夫,又迁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武则天是 ...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三:前魏王李泰病逝与房遗爱被控谋反
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正月初一(己未),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都派使者到长安入朝进贡. 正月初五(癸亥),唐高宗李治因为从去秋到这月一直不下雨,所以避免在正殿上朝,同时将全国的死罪和流放罪各递减一等 ...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八:苏定方平定阿史那贺鲁与李义府被贬出京师
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十一月初一(丁卯),唐高宗李治正式册封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翌年正月初六(辛未),唐高宗将皇太子李忠贬为梁王和梁州刺史,立武皇后的儿子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八月初十(辛丑), ...
-
贞观十七年四月,李世民的儿子太子李承乾准...
贞观十七年四月,李世民的儿子太子李承乾准备谋反.由于事关重大,参与其中的侯君集此时却心中惶惶寝食不安.他的夫人看出异常说:"你如此的异常心中肯定有事!莫不是...不如去到皇上哪里自首尚能保全 ...
-
唐太宗再立太子(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三)
皇太子李承乾获罪被幽禁后,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和刘洎也劝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则执意要立晋王李治.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 ...
-
盖德泽洽,则四夷一家(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七)
起初,唐太宗派突厥俟利可汗北渡黄河,薛延陀真珠可汗担心自己部落叛归其原来的主子,内心十分不安,于是便在漠北埋伏下轻骑兵,想要袭击俟利可汗.唐太宗派使者传文告诫,命他们不得相互攻伐.真珠可汗答道:&qu ...
-
郭孝恪平焉耆(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六)
焉耆国明里是大唐的属国,暗自却归顺西突厥,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自己的弟弟娶焉耆王的女儿为妻,从此焉耆对唐朝的贡赋多有缺漏.安西都护郭孝恪向朝廷请求率兵讨伐. 于是,唐太宗降诏任命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 ...
-
程文振答太宗(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五)
唐太宗听说洺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打仗,便召见了,赞扬他才思敏捷并问以方略,太宗说:"你有将相之才,朕准备要重用你.(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程名振失礼未拜谢,太宗假装恼怒以观 ...
-
岑文本轶事(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四)
贞观十八年八月丁卯(二十六日),朝廷任命散骑常侍刘洎为侍中,代行中书侍郎职务的岑文本为中书令,太子左庶子中书侍郎马周暂时代理中书令. 岑文本官官拜中书令后回到家中,不但不喜反而面有忧色.他的母亲问他是 ...
-
唐太宗评论诸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三)
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人苦于不能自知过错,你可以对朕真说朕所犯下的过错.(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长孙无忌答道:"陛下的文德武功,是我们这些人怎么赶都 ...
-
太宗轶事数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二)
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居多数,犯颜强谏的人非常少,如今朕想要听到朕的过失,诸位应当直说,不要有所隐瞒.(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quo ...
-
趣尚虽异,各当其分(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一)
贞观十八年夏四月,唐太宗亲临两仪殿,皇太子李治在旁侍奉.太宗对众大臣说:"太子的性情品行,外面的人可有什么传闻吗?(太子性行,外人亦闻之乎?)"司徒长孙无忌说:"太子虽然 ...
-
唐太宗谋讨高丽(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九月庚辰(初四),新罗派使臣来朝,称百济国攻取他们国中四十多座城,还和高丽国联合,图谋断绝新罗到大唐的通道,因而请求大唐派兵救援.唐太宗命令司农寺丞相里玄奖带着皇帝的玺书前往高丽国,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