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歌声的旅途》作者 黄明山

歌声的旅途
作者 黄明山
我不知道相隔好长的时间好远的距离才能构成一种思念。这或许是一个难题。其实,时间和距离是一个既具体又模糊的东西,而思念总是在无形中显影,无声中叩击酸涩或者疼痛的心灵。
儿子上大学了,带着崭新的行李箱和他十七、八岁的青春离开了家门。那天,儿子一路上不时地唱着阿杜的歌,好像是去到他任意一个亲戚的家。他毕竟还没满十八岁,还是个孩子气。我和他妈把他送到学校便准备赶回程。还好,学校离家不远,不足两百公里,坐车两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他妈也是的,离开的时候,透过窗户偷偷看到儿子在寝室的上铺跪着哼哼唧唧地整理着被褥,眼泪就蠢蠢欲动。“别那个了!”我不想看到她掉泪进而影响到别人。我想,尽管此次离别是划时代的,可又算得了什么呢?纯属家庭小事嘛!我迅速拿出态度:“有什么好看的,时间不早了……”儿子发现了,远远地冲我们一笑,拉长了声音:“快走吧!”千钧一发,他妈的眼泪还是掉了下来。
刚刚告别儿子,思念就上了路。
儿子不算是很听话的那种。大约从上初二开始,他就爱自作主张地干一些事儿。主要表现是:与同学关系密,讲哥们义气,爱打游戏机,唱流行歌曲。主要问题是:平时考试感觉“可以”,分数下来不如人意。他妈就急。一急就翻老底,一急就下雷阵雨。
到了高三,儿子更爱唱流行歌曲。每天早晨刷牙洗脸的时候,他就开始唱,见缝插针地唱,全神贯注地唱,唱得如泣如诉,唱得如痴如醉。那曲子多是我不熟悉的,也不知他是从哪儿学来的。他妈就犯嘀咕:这儿子平时心思都用到哪儿去了?难怪成绩上不去!我忍不住大声问:
“这是谁唱的歌?”
“阿杜啊——”儿子似乎嫌我少见多怪。
“阿杜是谁?”我心里想问,话到嘴边又噎住了。我也算是懂一点音乐的,怎么就不知道阿杜是谁呢?当然,这样的时候,我是绝不和他讨论什么音乐问题的。
他妈就一个劲地唠叨。直到临近高考的前几天,他依然为他妈提供训斥他的机会。那天晚上,班主任打来电话,问他怎么没去上晚自习。他妈一听,头都要炸了:“吃了晚饭他就去了的呀……”去是去了的,原来是去了网吧。老师有话:“黄颖杰这个同学,脑袋瓜子很灵活,就是不肯用功。现在不是批评他的时候了,就看他高考的发挥了……”听了老师的话,他妈几乎是唠叨了一个晚上。不起作用,儿子对他妈的唠叨有了“抗药性”,第二天早晨起来,他照例哼他的“热泪烧伤的错觉”。
好在高考平稳过渡,最后一场考试出来,我问他感觉任何,他一本正经地说:
“应该可以。”
他把他平时爱说的“可以”修辞了一下。
我有些拿不准,就进一步掏他的口气:“这次不行,明年再来。”
他笑了笑,似乎底气十足: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我心中窃喜,说了句半酸半甜的话:
“也许是超常发挥撞上了最关键的一次。”
他没有跟我较真,蹬上单车,嘴里唱着阿杜的《坚持到底》回了家去。
儿子上了大学,他妈的唠叨锐减。可不是,唠叨没有了对象,自然就唠叨不起来了。谁知才过几天,她又有了新的“思想工作”,那就是一听到街上放阿杜的歌,就想儿子。不知怎的,她对阿杜的歌有了超乎寻常的敏感。耳濡目染,真有奇迹出现。渐渐,我也对阿杜的歌产生了兴趣——那略带嘶哑的嗓音夹杂着淡淡的忧伤,打开来一片回忆的天空,能不让人沉静?能不让人思念?
半个月后,我出差到武汉,忙碌了一整天,在一家酒店与朋友晚餐。突然,餐厅里响起了阿杜的歌。不知是惊喜,还是孤独,顷刻驱散了我满身的疲惫。循着那歌声,我一下子找到了儿子唱歌时的神态。怎么回事?这是我往日不曾用心或者即使用心也观察不到的景象。是距离。是离别。是歌声里的沧桑。此刻,我与儿子相隔的越来越远,远方的他是否又在唱阿杜的歌?可阿杜离我这样近,这样近。一首又一首,阿杜似乎在向我讲述一段弥足珍贵又被我忽略的往事。歌声回放着细节的真实,歌声记载下瞬间的珍贵。我终于对儿子唱歌时的感情投入有了一种大彻大悟的理解。
我把这段经历讲给他妈听,他妈说:“我懂。”他妈是典型的刀子嘴巴豆腐心——儿子在家时,恨不得把他轰出去;儿子离开了,却又“今天饥饱明天衣”的惦记着,担心他被子会不会洗呀还会不会装,恨不得把学校搬到家里。思念,多少带点自私的色彩,但它无疑能使这个世界生动起来。谁都希望“好男儿志在四方”,可一旦梦想成真又牵肠挂肚。这就是叫人又懂又不懂的天下父母心。
事情就这么怪,儿子一离开家,像变了个人似的,懂事多了。十八岁生日那天,我发了个短信息给他,祝他生日快乐学习进步。他很快就回了过来:“我会努力的!过了今天我就过了十八岁,我想我会更成熟的。也愿大家幸福快乐!”我把短信息给他妈看,他妈笑了,笑得酸酸的,甜甜的,热泪盈眶的。
仔细一想,这不过是儿女情长。离别变成思念,思念变成慰藉,缺点变成优点,矛盾并且幸福着,这样,亲情就有了质感,家就有了深淳如酒的内涵。回头再听阿杜的歌,酸甜苦辣样样有。而事实上,岂至是阿杜的歌,多少熟悉的歌声,每每让我们在倾听中踏上思念的旅途。
我买了几盘阿杜的碟子,时常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打开VCD。他妈习惯于一边忙家务一边享受音乐生活。而我习惯于不看画面,倚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安安静静地听。“……依然记得从你眼中滑落的泪伤心欲绝,混乱中有种热泪烧伤的错觉,黄昏的地平线,割断幸福喜悦……”歌声缥缥缈缈,若有若无——像云朵,像星辰,像细雨,像寻觅于阡陌或者篱舍的蝴蝶……从歌声中出发,我找到了最直接最具体的思念的方式,不仅仅是因为儿子。
歌声,思念,就像是两只行囊,伴我行走在纯粹而永恒的岁月里。


作者简介:
黄明山,中国作协会员。湖北潜江人。千余件作品散见于《当代》、《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散文》、《散文》、《诗刊》、《词刊》、《歌曲》、《曲艺》、《随笔》、《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文摘》等全国百余家报刊。诗歌、散文、小说等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和《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一等奖等奖项百余次。散文《寒冷的味道》、《鸟语》、诗歌《小孩与桌子》等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及中考试卷。著有散文集《寒冷的味道》、《墨绿的地平线》、诗集《檐雨》、《立交桥》、《钢琴与排箫》、格言集《草径思踪》、歌词集及同名网络歌曲集《中国红》、六集电视纪录片《曹禺》等。现任潜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守望梦中的家园公众平台文章征集活动
一、平台主旨:
以文会友,传承中华文化,歌颂美好,寄托相思,守望心灵的家园。
二、主要栏目:
文学原创、文学欣赏、作品朗诵、平台K歌、戏曲演唱、美食原创等(可根据情况随时增加和调整栏目)。
三、约稿:
1.文学原创:作品须本人原创,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2.文学欣赏:推送省内外名家名作,旧作原创均可,但需经作者本人授权,但旧作(在其他媒体刊登、推送过)无打赏。
3.作品朗诵:要求与“文学欣赏”栏目要求相同。
4.平台K歌:推送市内外歌唱爱好者歌曲。
5.戏曲演唱:推送市内外戏曲爱好者演唱、名家名段。
6.美食原创:推送网友自制菜谱。
四、其他事项:
1.来稿请于正文后附作者、朗诵者、演唱者、演唱者个人简介和照片。
2.读者赞赏金额的60%作为作者、朗诵者、演唱(奏)者、原创者稿酬,40%用于本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原则上7天后发放作品打赏费用,7天后打赏留作平台维护费用;同题诗和诗歌以及其他各类比赛打赏、3元以下打赏,不发放作者个人,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3.投稿作者敬请关注本平台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以及所在的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4.投稿邮箱:907557420@qq.com
投稿微信:zzy18972193058
五、平台顾问:
总顾问:黄明山
小说顾问:郭啸文
现代诗顾问:郭红云
古体诗顾问:砚 浓
散文顾问:王 宇
音乐顾问:吴汉高
六、平台编委:
主任:晓岸瘦风
编委会副主任:杜德武
责任编辑:青牛
成员:胡蝶、修远、晴空、萍聚、神仙自在、李勇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德风培训中心 暑期招生
民师执教 专业培优 个性辅导 精细管理 有效提升
联系电话:
0728—6660088 13035355720(宋老师)
15007225321(杨老师)
地址:
潜江市横堤路13号中珠·家春秋3号楼三、四楼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