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杨先生突发尿毒症,其实并不突然,曾经的4个表现早有提示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最近接诊的一位男性患者,他姓杨,年龄41岁。杨先生自诉患病时间仅为一个月,于一月前杨先生突然感觉头痛头昏及胸闷气促,并伴有恶心欲吐,测量血压高达200/120mmHg,去医院后随即留取尿液与抽血化验检查,显示尿蛋白2+、血肌酐为983.4μmol/L。基层医院的医生建议杨先生立即转院诊治。

患者于数天前来我院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肾功能达到尿毒症水平(血肌酐1028.7μmol/L)、中等量蛋白尿(尿蛋白2+,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45克)、镜下血尿(尿细胞计数139个/uL)、中度贫血(血红蛋白71g/L)、高钾血症(血钾6.1mmol/L)、高磷血症(血磷1.9mol/L)、高尿酸血症(uA 564.1μmol/L)、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15.6mmol/L)、心衰(EF值低及BNP明显升高)、双肾萎缩(双肾明显缩小)等等。

当笔者告知其病情真实情况及其严重程度时,杨先生并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怎么仅有一个月时间就突然得了尿毒症?41岁杨先生“突发”尿毒症,其实并不突然。经过笔者进一步追问病史,曾经的四个表现,早有提示,可惜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错过一次又一次机会。等待杨先生只能是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

1.多次发作痛风

笔者追问后,根据患者的回忆,大约分别于10年前、5年前及近2年,杨先生多次发作足踝关节及第一足趾关节红肿热痛(主要为左足踝关节),并伴有发作时的活动受限。起初以为是扭伤引起的,再发作时看了医生说可能是痛风引起的,但都没有作进一步检查与确诊。每次发作疼痛,只是服用止痛药。若能在那时作进一步检查,或许早就能够发现肾病或肾衰,从而获得早治疗的机会,或可控制病情,至少不会这么快发展成尿毒症。

2.入职体检已有高血压

笔者追问后,杨先生也想起来了,大约于十多数年前的一次入职体检测量血压时,记得高压(收缩压)为150mmHg以上,低压也有90mmHg,其它检查结果不太清楚。由于患者并没有什么不舒服,头不痛也不昏,所以杨先生未予诊治。可年轻人出现高血压,首先应排除为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就是肾性高血压。若能早诊断与早治疗,则可以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可惜,杨先生还是错过了发现肾病的好机会。

3.忽略了一次出现酱油色尿的检查机会

笔者追问“以前是否出现过肉眼血尿”?杨先生先回答说“没有”,可仔细回想后,杨先生又说“数年前好像出现一次酱油色尿液,那是在一次感冒第二天之后发生的,可是过几天很快就好了,以为没什么问题,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其实,对于肾科大夫来说,感冒或发热后72小时内出现肉眼血尿与酱油色尿,立即会想到最为常见的肾脏疾病即IgA肾病。即使肉眼血尿或酱油色尿液消失,并不说明肾病就好了。若杨先生沿着这一信息继续追踪,一定能够早发现,并获得早治疗的机会。可惜,还是错过了。

4.三年前就已发现患有贫血

笔者继续追问,杨先生说,三年前因头昏及容易疲劳,检查血常规后发现有贫血,当地医生说只是轻度贫血,没有再作什么检查,也没有吃药。之后吃了不少“补品”,或为食补,或为保健品,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后来也没有再检查贫血这一指标。多数人认为,贫血不是什么大毛病,可能只是营养差的原因。殊不知,引起贫血的疾病有很多,当发现血红蛋白下降时,就应进一步检查。若当初杨先生能作肾脏方面的有关检查,或许也能早点发现肾病。虽然肾性贫血的发生通常出现在慢性肾脏病3期之后,但还是能够早早于尿毒症之前发现的。可是,杨先生还是错过了。

慢性肾脏病从刚开始出现异常(如仅为蛋白尿、镜下血尿或蛋白尿合并血尿,可以不出现水肿,还没有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也是正常的),到并发肾性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及肾性贫血等,直至到慢性肾衰竭之尿毒症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异常表现,总会有“蛛丝马迹”可循。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尿毒症是“突发”的,只是有些人面对某些异常表现“视而不见”罢了,从而错过早发现与早治疗的机会。不幸患上尿毒症的杨先生,不是第一位,也绝不是最后一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