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0)

相关推荐

  • 2021春季之失眠

    2021年1月20日进入大寒节气之后,不少人出现了失眠,甚至多梦.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从五运六气来分析,现进入辛丑年初之气,主气和客气都是厥阴风木.一则,厥阴属肝,通于风木,肝舍魂:二则,风木主动,动 ...

  • 二陈汤中原有乌梅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乌梅 生姜 这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原方.<局方>是宋代太医院制定的成方,药店按方研粗末,患者来买成药用布包煎,这种方式在当时被称做"煮 ...

  • 五更泻--脾肾阳虚--参鹿附子温肾汤--邹云翔

    (3)党参鹿角附子温肾汤:本证多发于老年及素体虚弱者,每日黎明时肠鸣腹痛,大便溏泻,便次增多,稀黄无臭,兼不消化食物,可有泻后肛坠,有轻度脱肛.尚有腹部畏寒,腹胀纳差,口淡乏味,腰膝酸软,形容憔悴,脉 ...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石膏,阳明燥金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日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 ...

  • 温病汗下之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 ...

  • 温病出疹之关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 ...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 ...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 ...

  • 温病坏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脉虚坏病,无论舌上有无黄苔,先以乌梅汤酸甘相得,徐徐饮之,自能热退身凉微汗而解.凡用乌梅汤,如脉有热,兑入清茶半杯.热退之后,舌上黄苔者,再以大黄末一二分,作三次开水吞下,以清胃滞,自然苔退思食,调养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

    温病导言: 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吴鞠通<温病条辨>,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个的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两感温病

    两感者,本身木气疏泄偏胜,伤及肾家藏气,肾阳外泄,肾气空虚,又感时令疏泄之气之病也.此病极危险,一为肾气丸证,一为大青龙汤加附子证. 肾气丸证,其症微恶寒微发热,全身倦怠,两足困乏,神志昏迷,脉象微弱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的坏病

    病在荣卫,舌无苔,脉洪虚,乌梅白糖汤,归回相火,补益风木,恢复津液,疏泄滞气,补益中气,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荣卫,舌无苔,脉虚小,三豆饮补益木气,养中息风,病即自愈,不坏也.兼感寒者,加薄荷,以开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