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至理养生观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在黄老道家的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灵长,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气”(“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而如今之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多消耗和糟蹋自己身体的元气。有人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不顾身体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而有悖于养生之道,故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清静内守,调和情绪
▪道教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 、虑 、智 、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养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提倡“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方法。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肺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是提倡这一方法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除了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等外界因素外,人的精神状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内在因素也十分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行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