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二十六)

串场人家(二十六)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生产队场头上,竹箩是易耗易损品。一年下来,推陈出新,至少得添个三十只二十只的。细帐算起来,是笔不小的开支。生产队长见了柳神的柳器家什。打起了以笆斗代箩的主意。这事若成,一是不要化现钱买箩,二是年终队内多开点工分,即可摆平柳神的收入。一举多得。况且储老外队迁来,量他也不会得罪生产队。先河一开。每年夏收秋收前,柳神忙得不可开交。队上除了负担一些麻线钱,一色的笆斗排于场头。成了场头上的一道风景,远看,如一队队盔甲在身的出征之士。这笆斗用起来痒手,干净,无竹刺。用了都说好。储老苦是苦了点,忙起来,把储老奶奶一起叫来,帮忙打理。
这储老奶奶,别看她五十已出,盘着个小髻,插着个簪子,一头乌发,脂粉不施,头油略抹,走起路来,洁洁俏俏。一双半大不小的脚,看得出,从小裹脚,裹了又放。故称不上三寸金莲,也谈不上脚大扒地稳。同龄人大热天光脚,她那不大不小的一对脚儿,羞于见人,从未见她光过脚板。听人说,自嫁到储家,三年不见宝。小俩口有点着急。怀不上没办法,请不得先生告不得人。也不知什么门道?小俩个人成天有了心思,后到庙里烧香拜佛,化了不少香火钱,一老僧一边念经,一边指点迷津。要小俩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回去后,趁着男的精力旺盛,如狼似虎之年,女的貌美如花,常有思春之际,尤其女方,若有心动,不必欲说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男女之事,性来时,不分主次,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鱼在水中。可择星月齐全之日,见西南风来,赶紧关门上床,颠鸾倒凤。大大方方,从从容容。一刻可抵千金。种了田,必有苗出。二人欢欢喜喜,信其言,如法炮制。果不其然,秋天的种,来年春天未到,肚子鼓了起来。小俩口欢天喜地,直喊菩萨保佑,真神仙也。
如此两年生一吨,二千金(斤)。人心不足,姑娘是外姓,为他人作嫁衣裳,到头来,猫子咬尿泡,空欢喜一场。又到庙中求子。斯可怪也欤?人心不得满足,不生时欲生,生女时求男。别无他法可想,唯进庙门,求神灵保佑。事有蹊跷,第三年果生一子,其时储老奶奶虽风韵犹存,毕竟年过四十,心满意足,自知日后必不得再生,为其子起名四十子。四十子骄生惯养自不必说。
储老奶奶一生未下水田做过拖泥带水的生活。只有旱地薅草间苗。夏秋两季的场头,总少不了她的身影。储老奶奶相夫教子,当锅摸灶,浆浆洗洗,缝缝补补。要说有什么拿手特长,那就是做储老爹爹的后勤。做柳器家什,少不了麻线,这麻线要求粗细均匀,有阵(即旋转成如单股绳状)。可说二人天作之合,储老奶奶一股子麻丝在手,拈线板子上下翻飞,左腾右跃,顿把饭功夫,一板子线成。够上储老爹爹用上一阵。人说高手在民间,此话有道理,实际上是熟能生巧。储老奶奶捻麻线的功夫,自非三年二年可成,而是捣鼓了大半辈子。才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
其时农村妇女,无论媳妇姑娘,无论老太奶奶之辈。十有八九,闲时捻线驼子在手,边转,边放棉花,一忽儿线成。储老奶奶的麻线板子与捻线驼子异曲同工,捻线是压缩了的麻,捻麻是放大了的线。妇女捻线的棉花,田里剥剥,随时可取,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占的是集体的光。不为过分,干部见了只当未见。不过初长棉花时,也有胆大的,月黑风高,田里偷偷摸摸,回家铺棉袄棉裤,有的还弹起了棉花胎子。一家看一家,此风一长,队里有时也会果断出手,挨家挨户突击检查,重则批斗,轻则充公,还要会上点名。队长会计,经请示大队,便有检查的权利,实质就是抄家。没人敢提出异议。大队生产队,是百姓头上的天。
全大队,只有一辆自行车,大家都知道,铃铛一响,亮闪闪光霍霍的车轮子,随即就到。那是大队书记的座骑,好不容易,去年公社会同供销社商量。大队书记家离公社远,又是调队干部,书记得到一张自行车证。赶紧聚集一切财力,拿回了簇崭新的凤凰52型自行车。那家伙,沪产的不说,后钢丝12k的,驮重带人一点不吃劲。太阳下,镀锌镀铬,亮闪亮闪的,书记宝贝它,到哪里先掏出布来擦车,不作兴有一点灰丝子。关照别人,不能用汗手摸车子,汗里有盐,易上锈。到了家里,轮子用木板搁起,供得像个菩萨。
后来,队长有了车子,不过是七拼八凑来的,踏起来也蛮威风的。队长随和些,闲时车子肯借。有人借了上阜宁买议价米、山芋干子等,早去晚回。还车的必搭一包烟。还要看有无损坏,有零件破损受伤,要照价赔偿。是不留半点情面的。
农业学大寨。公社、大队常组织互查。互查有综合型的,也有单项的。先发通知,各队认真准备。队长最怕的是学唱革命歌曲检查,大队最怕的是样板戏排练检查。因为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农民不懂,干部也不懂。所以每次检查都要精心准备好长时间。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0)

相关推荐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 ...

  • 记忆中的粪箕、簸箕哪去了?

    灵璧记忆 频临失传的传统柳编技艺   文 /  邱德龙 在紧临风光秀丽的新阳河岸畔有两个古老的小村落,说是两个村落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庄住着的张李两姓居民,那就是现在的游集镇邱楼行政村辖下的第十五村民组. ...

  • 就地过年

    2021年,"就地过年"居然成了时髦的名词. 尽管据我的目测,今年回乡的人并不比往年少,如果不是更多的话. 1月28号,不管火车汽车挤不挤,春运还是如期而至.不巧,黄浦区的状况只出 ...

  • 你见过埋没在农村的人才吗?

    那是八零年的事,这一天,公社新来一个书记,他下乡检查工作,这时,稻粒已经发黄,各个生产队都在准备秋收,他发现一个生产队场上还在给麦子脱粒.通过了解,这个生产队有一百多户,五百多口人,队长长期身体不好, ...

  • 花善祥 | 送粮趣事(的确有趣,但可能是“丑事”)

    [往期回读] 粥香十里 奶奶的草窝       傻子的弹弓 我的老祖母       难忘的弯腰 大美空中月色    被遗忘的哑巴 难忘那雪花菜    杨树庄红疯子 那天我像孩子    杨老汉白果树 送 ...

  • 【乡土文学】龙川河||勤劳人家最美

    勤劳人家最美 renqingmei 文/龙川河 每当我想起甘肃漳县的老家,总会眼前浮现出哥哥晋朝元的影子.朝元哥其实是三大伯家的上门女婿,他的家就在生产大队的另一个自然村的生产小队,由于家里兄弟多,自 ...

  • 分田记

    分田记 ◇郭文华 生产队分田到户的时候,我还在上学,但我们小孩子对土地的那份渴盼,对吃饱肚子,不再忍饥挨饿的那份追求,甚至比大人更甚.那时在家里总能听到欢乐的笑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总能看到人们脸上洋溢 ...

  • 黄海水珠:知青岁月之房东

    知青岁月之房东 江苏 黄海水珠 因我纯属在原来代课的公社被公社妇女主任挽留,而单独下放插队,如若按照街道分配,我应与我的同学们一起,集体下放到边远山区的一个公社饲养场.那么,这样一来,只好有公社妇女主 ...

  • 走不出去的麦田

    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有一个不足三百人的小村,东西长.南北短,村东紧邻着247省道.村里所有的男人都是一个姓氏,男孩一降生就有人喊爷爷.据传五百年前,有亲弟兄三个落户至此,开荒垦田,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二 ...

  • 真的很怀念五十年前我们村上的那几个村干部...

    真的很怀念五十年前我们村上的那几个村干部! 那时,不叫村,叫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设的,不叫居民组,叫生产队.生产大队的上一级,也不叫乡镇.而是叫公社. 那时,我们那个大队领导,有大队书记和队长还有会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