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道(6)|学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天津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思考与构建(五)

为学生健康成长

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国赫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针对着应试教育的突出弊端,解决了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我还有四点认识:
第一,道德教育必须重视体验。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外在的灌输。国外有人将其比喻为把好的道德品质制成香肠喂给学生。学生是走进社会,接触了社会存在的问题,有了亲身体验后,才引发了心灵的震撼。没有体验,无法形成态度和信念。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体验的环境,就是要将学生带入生活世界。
第二,教育必须重视活动。有了活动学生才能产生体验。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活动的倾向,活动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突出弊端。如果学生从早到晚没有任何活动,每天就是上课、考试、做作业。这样的学校其实就是监狱。我们学校构建了学生活动的十大系列,建立了学生活动的保障机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教育必须走向开放。我们的学生整天被封闭在教室和书本里,与世隔绝,这很不正常。我们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教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就要为学生开拓“生活大课堂”,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强化知识的综合性。教科书不应该成为学生全部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应该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第四,教学必须将继承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结合在一起。
陈树杰先生认为,继承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为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逐渐丰富起来的,谁都不可能事事亲历亲知。但继承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弊端:学习内容脱离生活情境,学习方式以接受式为主。实践性学习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人的成长过程不能忽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都有存在价值,一旦失衡就会给人才培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学校内建了一个生态园,就是要为学生的继承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开辟途径。生态园解决了生物课的问题,下一步,还想在其他学科解决两类课程的融合。我想其他学科也都能够找到两类课程融合的途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课程意识。一个朋友告诉我,美国有一所学校完全由学生设计制造出一辆汽车,学生开着这辆车赴非洲参加了国际汽车拉力赛。现在这个汽车制造小组正在策划设计制造一架飞机,并做了项目的分工。有研究设计的,有研究零件制造和购买的,有研究安装的,有研究法律的,有研究管理的。我听了这个故事感觉是天方夜谭,但朋友说,他亲眼看到了展览在校园中学生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汽车。这件事告诉我们,课程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课程落后就意味着国家落后,国家落后就意味着挨打。
【陶继新】您的四点认识很深刻。每一点都可以做一篇文章。
如教育要走向开放的问题,当年孔子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即使在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也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的弟子,则从这个无限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去领略这位世界大师的智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磨难,其实,这也是教育。没有磨难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包括孔子在内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这十四年的磨难,就很难说有这位大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横空出世。其他的像体验、活动、两类课程的融合,我都有很多的感悟,你们都做得很好,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其实这种转变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得到体现。
【国赫孚】对,我们构建了六环节基本教学模式,就是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经验向学科教学延伸。希望得到您的指导。过去读过您的书,获益良多,但未曾谋面。今天近距离接触,您的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您很荣幸,我又多了一位挚友和导师,这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全文完-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6)》,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