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作法》(九)
(接上期)
第十四章 学联之注意点
(一)预集材料
联中之事实,最为重要,未下笔前,须将应需之事实,收集齐全,加以抉择,既著墨,当一气呵成,不稍断间。庶构就之楹联,材料既精,气势又足,神采奕奕,生动自然;否则临笔强思,东拼西凑,牵强空浮枯窘之弊,势必难免。
(二)引典合时
需引之典故,事前须先审察其是否能与现代时宜相合,切勿随便妄用。例如中国今为共和之国体,引用典故,当顾及此时之国体趋尚。若妄引旧日君主阶级时代之事实,纵使属对精工,於时终属非宜。
(三)引典贵明
引用古人,能只称其姓或谥或居地,使阅者咸能明白不疑者,则姓之谥之地名之;否则宜用人人共知之真全姓名为妥。
(四)立言合理
立言须事理论理双方并顾,切勿徒重字面之相对,平仄之调和,对於事理论理,置之不问。
(五)立意忌凡
有不凡之意思。然后有不凡之联语,故欲求所构之联语有不凡之气概,须先求有不平凡之立意,而后徐图措词澹雅,汰除尘俗。
(六)措词含蓄
用意含蓄之联语读之觉馀味无穷,百读不厌。欲联语有含蓄之气象,能令读者移情,当於措词之际,将所欲言之深情厚意,暗藏於字里语间。若直言道破,无令人思索之必要,则其联不为人欢迎也必矣。词须含蓄固矣,惟其语气,须令人思索而能明,方为上乘。苟一味暗藏,词晦意沚,使人无由明思,是亦当所力避者也。
(七)包括一切
联语为字虽少而其表示,则当包括一切,面面俱到。欲达此目的,於构思时,当由大处总处着想,即以每事举其大端,或言其一,馀可不言而喻。否则事无巨细,欲尽纳於简短之一二言联语中,殆大难事。
(八)短者学起
学作联语,初宜由二三言短联入手,俟二三言学有门径,然后继之以四、五、六、七、八……等言,由短而长,由简而繁,循序渐进,成效易期。否则对於各种规则,未经谙习,遽学长联,难免躐等颠蹶之弊。
(九)适合实际
形容事物与人等之情状,须与其固有之实际相合。若言过其实,不称其分,不惟联无价值,即作者之人格,恐亦有所亏损。
(十)勿笼统其言
为此人此物作联,当由其特殊处立言,庶所成之联语,只能用於此人此物,不能移用他处。若作联语,既可用於此,又可移用於彼者,盖犯立言笼统,不由其特殊处设想所致。
(一一)借点匀称
作题胜联语,以本地之古人事实借作点缀者,当上下匀配,铢两悉称。
(一二)句意勿重复
联中之前后句意,不可稍有重复。
(一三)描写宜细密清淡
联语之描写,当景中含意,事中嵌景,细密清淡,最为上乘。至庸疏雕巧之习,宜留意切戒。
(一四)嵌字须自然
联语有每句各嵌以数字者,须妙合自然不稍生强,否则非特不能见胜,反致弄巧成拙。
(一五)词宜庄重
无论何联,其措词当严慎庄重,不涉轻佻。
(一六)长句宜挺
联语之长句,作之甚难,既须对仗工妙,又须自然挺劲。
其他应注意者,为长联及集句。盖长联最不易着笔,着笔时须气势充足,措词圆转如意,清丽可诵,切勿碓砌支离,句调似时文。例“经纶侔旦奭,是圣清亿万年有数名臣;试看坐镇东南,威扬夷夏,融和新旧,力挽乾坤;洎八国启兵端,决策纾筹,半壁尤资保障。溯当日鞠躬尽瘁,由封疆入秉钧衡,竭忠而佐先皇,率属而扶幼主。值此竞争时代,缔造艰难,惟受命元勋,实全局安危所系。胡乃昊天不吊,柱石偏倾。揽辔涕纵横,遥知四野呼号,泪雨滴沉京洛路。” “韬略愧冯岑,沐我公卅五载非常优遇。忆自枕戈狼孟,近侍襜帷,随节龙江,久依杖履。迨两湖开帅府,分符授钺,菲材并效驰驱。念深宫变法图强,更营制以修边备,选士荆襄之域,会师皖豫之郊。方期整饬戎行,扫除敌寇,俾耆龄枢相,睹熙朝气象中兴。迄今愿望虚存,台星忽陨。抚棺肠欲裂,惨听三军痛哭,悲风倒卷楚江潮。”
集句者,集聚古书古人之成语而成;不知者,往往视此集句作联,较之倡造者为易,实则有时或较倡造为难。盖自造语句,可以随我所欲,自由构思,不受丝毫拘束;集人成语,凑巧遇机,语与思而俱来,虽长至数十百字,可天衣无缝,不辨其为成语集成,稍不自然,即前后断续,生强显然。故当集制时,第一须凑合自然,不露痕迹,第二须成语适能表示我意。外此所集之成语,宜以通俗易明为尚,切忌生僻不经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