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谈昆曲

作者:俞平伯

 世或谓昆曲为雅音非也,以昆曲为古音亦非也,以昆曲为国乐亦非也。雅乐不存久矣。唐代所用之燕乐,胡乐也,其宫调则苏祗婆之琵琶也,而词曲者燕乐之余,而昆曲者词曲之末也。北曲兴而词亡,磨调盛而北曲亦衰。今之昆腔南曲之一体,而绲北于南,故南之面目犹得十之五六,北之而目所存不逮十之二三也。

 然今不欲言中国音乐则已,欲言中国之音乐,自不能弃之而勿道,盖仅存之乐府,惟此而已,仅存而稍完整之乐府,惟此而已,比较近古之乐府,惟此而已,其音节犹明中世之遗,此固显然可见者。

 溯“皮黄”之兴,不过数十年,而昆曲唯余一线矣。非皮黄足以亡昆曲;即皮黄足以亡昆曲,亦不必如此其骤也;不必如此其骤而今竟如此其骤者,则社会缔构变迁之急遽有以使之然也。岂独昆曲然哉,即谓中国文化全部在崩溃中,亦非过言也。故居今之世而言提倡昆曲,固属痴人说梦,即言研究保存又谈何容易哉!

尚小云、李世芳之《游园》

 或以为工谱具在,则研究之保存之似不难,且今之工谱法密于古矣(如叶谱不点小眼,今之工谱不特点小眼且有略注锣段者)而不知其非也。尝谓昆曲之最先亡者为身段,次为鼓板锣段,其次为宾白之念法,其次为歌唱之诀窍,至于工尺板眼,谱籍若具,虽终古长在可也。然谓昆曲谱不亡则可,谓昆曲不亡则不可,后之人将只见一大堆简单之工谱,乌睹所谓昆曲也哉。编制较完善之曲谱而流传之,诚不可缓也,然此足尽保存研究之事乎,则未可言也。

 张宗子曰:“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之,传之不朽。”今世虽曰科学万能,而法锦包裹之法似尚未发明。故昆戏当先昆曲而亡。

 今之昆戏班,南北各有其一,好坏姑不论,零落总可悲也。鼓板锣段宾白,乃附属于戏者,戏场一散,无所依附,而灭亡随之。以余所知,今之曲师精鼓板锣段者已寡矣,后之视今,将复如何?盖以数十年培养之,数百年授受之人才而将泯灭于一旦也。

苏州昆剧传习所《游园惊梦》

 宾白之视歌唱,其研究保存之难易有间焉。谚曰“一引二白三曲子”,言宾白之难于歌唱也。且歌唱有谱可按,宾白虽亦载谱中,而其念法,全凭口授,如同一阿呀,同一嗄唷也,而其声音之高下,情致之哀乐不同。求之于书,书中不见也,以心度之,则中者寡不中者已多矣,将奈何?

 即以歌唱言之,歌唱虽存于工谱之中,而工谱固不足存歌唱之全者。魏良辅曰,“矩度既正,巧由熟生”,非规矩之外别有所谓巧也。但纸上谈兵无非糟粕,非特不足以尽巧,并不足以正矩度也。矩度之正,其在人乎。要之,声歌要诀,唯传口耳之间,此无可奈何者,求诸文字,吾未见其有合也。故词衰而有词谱,曲衰而有曲谱,非谱之足以亡词曲,词曲将亡,不得不赖谱以传之也。其幸而传者希矣。

徐凌云、赵星叔之《刺虎》

 然则昆曲将亡得一干二净乎?是又不然。其不亡之光景有二:一曰不必全亡,二曰变质的存在,兹先说后者。以上所言,言昆曲之将急遽澌灭也,然昆曲之亡,不必亡于澌灭,且将亡于绲乱也。澌灭而亡与绲乱而亡,一也,其所以亡则不同。澌灭者无余之谓,绲乱则其形迹尚存,似澌灭之亡剧于绲乱也。然澌灭虽今不存,而后犹有可考,绲乱则并异日可考之机缘而失之,是绲乱之为患不必下于澌灭也。

 如今之昆曲,积渐为伶工所改,已不尽合于古,欲追复之,而无从矣。然其所传犹有授受之实不可诬也,虽不合于古,亦不必谬于古也。若师心自用,以意为之,则异日之颠倒错乱当有不可说者,以付炬火,或饱蠹鱼,其谁曰不宜,而又何保存研究之有?

韩世昌、白云生之《寄柬》

 在今日而欲言保存研究,如何而可乎?曰无他,先存伶工之传耳。欲言复古,则古不可复也,亦不必全复;欲昌明之于来世,则吾未见来世有可以昌明之道也。但卑而勿高,但述而不作,曰存今而已。就今日之可存者存之而已。今既存,则以之规往可也,以之开来亦无不可,提倡即在保存之中,非保存之外别有所谓提倡也。

 如前者南方有“昆曲传习所”之设,以其不为社会所赏,遂若昙花一现,然已足以仅存昆曲之一线于数十年中,此在昆曲史上不得不大书特书者也。今则为仙霓社,已零落不全矣,在上海觅一剧场犹不可得,即其上演之时,亦多敷衍苟且,技日益退,盖生活既难,识曲者日少也。

朱传茗、郑传鉴之《蝴蝶梦》

 余在北京初学拍曲时,犹有两曲社,今则并一曲社而无之,后之视今当犹今之昔矣。

 昆曲之亡是必然也,其幸而不全亡者,则在有此癖好者之努力,及社会上之扶植耳。事最平淡,无取夸张,高谈阴阳律吕,风俗人心,则非浅学所知矣。

(《燕郊集》)

(0)

相关推荐

  • 京剧锣鼓经研究(王风超)

    一.京剧锣鼓研究     (一)锣鼓乐器分类     京剧锣鼓最起初称为"武场",主要由鼓板.大小锣.堂鼓.铙钹等乐器组成.鼓板是京剧中最常用的打击乐器,它实际上是由檀板.单皮鼓两 ...

  • 昆曲中的“定场白”应该怎么读?

    昆剧脚色上场,引子曲歌完后,每继以诗词,或四六排语,俗谓之"定场白". 定场白之读法,字则分:高.低.抑.扬:句则分:有断.续.缓.急:虽无宫谱,不标板眼,无规可循,然某字宜高,某 ...

  • 【刘家古村】刘家十响班

    刘家十响班 兰溪乡俗中的"打锣鼓",并不是平常口语中所说的"敲锣打鼓",而是一种一般由6~12人组成的"锣鼓班".在兰溪,坐唱班又称十响班. ...

  • 范庆涛:京剧锣鼓的“那点意思”

    前言 作为京剧艺术的音乐性特征,京剧舞台上音乐形象(人物角色的形象)的创造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唱腔音乐的形象塑造,另一方面则是以京剧打击乐的锣鼓形象来进行的塑造. 中国古代八音--"金石丝 ...

  • 齐海岱:京剧昆曲的区别?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称呼不对等. "京剧"是按地域分类的提法.而"昆曲"是按照唱腔分类的提法.京剧如果按唱腔命名的话,应该叫"北京皮黄"或是&q ...

  • 俞粟庐:昆曲演唱有哪些讲究?

    今日推送之<度曲刍言>录自1924年5月24日<申报>,为俞粟庐所作,俞粟庐是清末民初一位杰出的清曲家.书法家,享有"江南曲圣"的盛誉,其子俞振飞,亦为昆曲 ...

  • 场面

    场面 场面,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演奏术语,同时也为电影术语,除此之外,还有同名电影名称问<场面>. 基本解释 1. [scene;spectacle]∶叙事性文学作品或戏剧.电影中,人物 ...

  • 俞平伯谈昆曲的保存:“即谓中国文化全部在崩溃中,亦非过言也”

    世或谓昆曲为雅音非也,以昆曲为古音亦非也,以昆曲为国乐亦非也.雅乐不存久矣.唐代所用之燕乐,胡乐也,其宫调则苏祗婆之琵琶也,而词曲者燕乐之余,而昆曲者词曲之末也.北曲兴而词亡,磨调盛而北曲亦衰.今之昆 ...

  • 蒋勋谈昆曲:生命中的温暖和知己

    在明代戏剧史上,甚至在整个中国戏剧史上,汤显祖都被比作莎士比亚一样的人物.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其实隐藏了比较多情的部分,情甚至可以使人死而复生.杜丽娘曾经梦到柳梦梅,并在梦里和他发生了情感 ...

  • 老师课堂 | 谈昆曲与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

    竹笛虽然在昆曲伴奏中和江南丝竹乐演奏中都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但由于所处地位不同,遵循的原则不一样,所以在演奏方法上也是有区别的.弄清两者之间的差异,找出其共性是竹笛演奏者把握住两种演奏风格的前提 ...

  • 昆曲丨周传瑛:谈昆曲小生表演艺术

    专一.专注 就 等 你 来 关 注 不急不躁做文化的践行者 昆曲文化 每天早上辰时 07:45 按时送达 在我们昆曲中,有一套分得相当精细的表演艺术.像小生这一门,就分做官生(又称纱帽生).巾生.雉尾 ...

  • 洪雪飞谈昆曲演唱:怎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昆曲音乐源远流长,是戏曲音乐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自明朝江苏昆山魏良辅在南北曲的基础上"转喉押调,度为新声"创造了"水磨腔"(亦称昆腔,即今日之昆曲)算起,至今已四 ...

  • 蔡正仁先生谈昆曲说传承

    ARTINFO中国访谈:听得明皇一席言 作者: 严潇潇 日期: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昆大班"的传奇从上个世纪中叶延续至今.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在1954年招收 ...

  • 浅谈婺剧的声腔(2)| 昆曲、乱弹

    作 者 介 绍 马勉之,1944年生,浙江东阳人,自幼喜爱音乐和美术,后考入浙江婺剧团从事音乐工作.1980年调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戏曲编辑,多部戏曲广播剧和戏曲论文获全国广播奖和田汉戏曲论文奖.退 ...

  • 谈艺录|俞平伯:《近代散文钞》跋

    启无叫我为这书作跋,于我倒是有意思的事情,对于启无却未必.夫明清诸大家的文字很会自己说话的,何用后生小子来岔嘴:其不可一也.对景挂画虽好,班门弄斧则糟:其不可二也.当这年头儿来编印此项文件,已经有点近 ...

  • 慕津锋:从一封明信片谈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友谊

    这是一封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中的明信片.它的正面是"南京夫子庙"的全景,背面则是印着"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的信笺.在信笺中间,有一条竖线将页面划分为两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