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大唐的重构(一) 厉害了,我的皇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大唐帝国在位最长、最传奇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逝世,享年77岁。
玄宗皇帝缔造了唐帝国最辉煌的开元盛世,也带来了让帝国无可挽回的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所以其留在历史上的评价就变得非常的微妙。后世的人们提起玄宗皇帝来,总难免觉得他早年算得上英明神武,年纪大了以后成了脑残的老糊涂。
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玄宗皇帝宗室出身,禁军中磨砺成长,经一系列铁血政变成为皇帝,从此君临天下数十年,享尽荣华富贵,玩遍天下最美的女人,最后大变降临,天下纷乱之际,仍然临悬崖而不坠,快快活活的过完了这一生。其巅峰的人生辉煌享受,不说在整个唐帝国首屈一指,就是在历史上的所有帝王之中,也能名列前茅。
当然,上面这套说法,怎么看都太庸俗。不过如果我们回顾下唐帝国的所有皇帝和宗室,有多少人是在惊恐与波折中渡过的一生呢?对于这些胆战心惊的皇家子弟来说,又有几个不羡慕玄宗皇帝这庸俗的人间至乐呢?至于玄宗的一世风流,是基于上帝的恩赐,还是缘自手腕高超,一切留给后人评。
玄宗驾崩十三天后,把玄宗逼成了太上皇的肃宗皇帝也病重去世了。肃宗临死前回首往事,最感激的人会是哪些呢,会不会包含那个令帝国高层们咬牙切齿的安禄山呢?恐怕是很难说的事情。
不管怎样,随着安禄山的造反,肃宗终于等来了机会,当了六年的皇帝,人生总算有个圆满的结尾。然而,肃宗显然也有太多的遗憾,毕竟他始终不是天下唯一的君王,上面有个太上皇,令其如骨鲠在喉,外面还有个燕帝国的皇帝,时时刻刻的威胁着他和他的团队。
终其一生,肃宗既没能找到解决燕帝国的办法,也无力阻挡一个个如虎狼般崛起的军阀,不过看过前面《安史之乱》连载的朋友,应该能感受到,肃宗一直在做着艰辛的努力与尝试。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大步走来,巨大的变革与动荡中,帝国中央能够稳定下来,握得住钱袋子,拿得起枪杆子,能够继续君临八方,肃宗的努力还是非常有成果的。
肃宗皇帝是依赖西北军政大佬,尤其是以郭子仪、李光弼为首的朔方军的拥立,才得以登临大位的。但他也从来没有信任过这些军政大佬,他真正信任的还是自家人——皇子们、皇后张良娣、一路跟随的亲信太监李辅国、鱼朝恩等等。
然而,帝国这个家也实在太大太富了,我们小户人家为了一套房子,几分地皮,一家人也保不齐争得面红耳赤,乃至对簿公堂。皇帝这一家人,拥有着全天下最大最多的土地与财富,又哪有可能和平相处呢。所以,不管肃宗怎么信任自家人,这些自家人也难免斗个不可开交。
皇帝最信任的到底是谁呢?从理论上来说,肯定是自己的儿子,儿子是要接自己的班的,所以天下最重要的三军总司令(天下兵马元帅),也从来都由自己的儿子来担任。可是另一方面,儿子之所以是自己人,那只是因为血缘关系,而在内心深处,皇帝对儿子们总是有说不出的恐惧与担忧。
不说开国以来,皇帝和儿子们的一出出好戏,单说肃宗自己当上了太子后,和老皇帝斗成了个什么样子,他心里显然是有数的。所以轮到自己成为了皇帝,再看向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自然免不了处处提防。而相反,皇后张良娣、心腹太监李辅国、鱼朝恩这些人,虽然没有血缘亲情,但皇帝对他们反而更加信任,因为这些人没有当皇帝的可能,这些人要实现人生巅峰,最大的资本就是对皇帝的忠心耿耿。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皇帝对张良娣和李辅国们充满了信任,对于自己的儿子们却充满了各种上不了台面的手腕。例如皇帝的长子是广平王李俶,他也是接班人的最大热门,可是皇帝就是忍不住从各方面扶植三儿子建宁王李倓,让其在军中拥有与广平王分庭抗礼的力量。尽管皇帝的心腹李泌反复提醒皇帝,这就是开国玄武门事件的翻版啊,皇帝你可千万不要犯糊涂,皇帝仍旧我行我素。
让皇帝没料到的是,两个儿子有了权力后,没有立即互相内斗,反倒都心照不宣的和军头们眉来眼去,和张良娣、李辅国不对付起来。到后来,甚至发展到不惜火并李辅国、张良娣的部,皇帝伤心无奈之下只能当机立断杀死建宁王,以绝后患。
建宁王死后,广平王成了皇子中唯一的实力派,也顺利的成为了太子(改名李豫),可是太子的力量强大了,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广平王一直与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是实际上的前敌总指挥郭子仪配合亲密,这也是唐军得以苦战收复两京的关键。可是到了邺城会战,广平王升格成了太子,却失去了前敌指挥作战的机会,皇帝宁愿安排出不设指挥官,太监鱼朝恩当监军的诡异人事安排,也要赤裸裸的打压太子和郭子仪。
邺城会战惨败后,皇帝更是迫不及待的把郭子仪撤职,安排了二儿子赵王(后来改封越王)李系作为天下兵马元帅和前敌总指挥,给予了他足以与太子分庭抗礼的权力。
在皇帝重兵快死的时候,太子和越王对皇位的争夺很快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决斗,越王联络了另一个皇子兖王李僴,得到了张良娣的支持;而太子则得到了李辅国的支持。双方血腥火并的结果,是太子和李辅国一系获胜,张良娣、越王、兖王和其同党被杀出局。
从旁观者的角度,皇帝一家子好好的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多好,老皇帝非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做这么明显不合理的安排,以至于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残的惨剧。
可是换个角度,如果没有太子和越王分庭抗礼,在外有诸多拥兵大佬,上有太上皇的局面下,老皇帝又有多少信心,马嵬兵变的事情,不会发生到自己头上来呢?所以,皇帝明知道这样的安排充满了危险,明知道几百年来的实例充满了太多的反面教材,皇帝还是无法拒绝类似的选择。
前面扯得有点远了,现在,这个连载的主角——代宗皇帝李豫,在经过一番殊死搏杀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
不过小皇帝体验了一番君临天下的快感之后,很快就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有太多难题摆在自己面前,最主要的难题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中央的问题,小皇帝手里没有自己的班子,以李辅国为代表的前朝老臣,充斥朝廷,难免做事碍手碍脚,不够爽快。
其次,洛阳失陷已经整整三年了,帝国的经济、税收瘫痪,也已经有三年了,各路军头已经越来越脱离了帝国的掌控,越来越桀骜不驯,这也让中央的威信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三,外面还有个燕帝国,占据着帝国农业最发达的河南河北,时刻威胁着唐帝国的生存。
三个难题,一个比一个难,但是这些都不能吓倒雄心勃勃的新皇帝。小皇帝不到三十岁,就成了全国兵马大元帅,率领大军攻克两京,这让他相信一个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他决定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立即着手解决这几个难题,而这第一把火,烧到了近在肘腋的中央,烧到了李辅国的头上。
李辅国在老皇帝的时代,可谓盛极一时,不仅是内廷总管,还帮皇帝管理者数以亿计的私房钱,又是帝国名正言顺的三军总参谋长,是帝国苦心培育的政委系统的最高领导,后来更是升级为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李辅国现在权势不可谓不大,比当年红极一时的高力士还要更胜一筹,可是权力就像春药,很容易上瘾,李辅国有点停不下来了。肃宗皇帝晚年,李辅国就开始不断谋求成为常委,遭到朝野一致抵制,老皇帝死后,李辅国对于小皇帝在关键时刻拥立有功,于是行事更加没了分寸,继续上下张罗常委的事,终于他成功了,被小皇帝委任为常委(中书令)。
作为完全依附于皇帝的李辅国,在老皇帝死后其实位置很尴尬,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朝历代,老皇帝留下的班底,往往都是小皇帝处心积虑打击的对象。李辅国此时不但不小心谨慎,还非要把手升到朝廷去,非要在帝国的行政决策会议上有投票权,这等是帮皇帝下决心剪除他。
皇帝一开始只不过以另外一个大太监程元振,代替了李辅国的部分职位。然后小皇帝很快就发现,李辅国的职位被人代替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归根结底李辅国的所有权势,都来自于人们相信皇帝是支持他的,一旦皇帝流露出那么一丝想要放弃李辅国的意思,那些往日里喊李辅国做爸爸,对李辅国比亲爷爷还亲的官员们,立马躲得他远远的,甚至不惜公开举报,抨击李辅国这个死太监。
所以,李辅国很快就成了一只死老虎,皇帝看明白后,很快做出了整死李辅国的决定。
李辅国清除的很轻松,接下来小皇帝把重心放到了攻克第二个难题上——震慑军头们的桀骜不驯。
小皇帝上任的不是时候,帝国这一年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开源节流行动,遭到强烈抵制,帝国任命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接连被乱兵杀死。面对乱局,帝国不得不请出了担任虚职赋闲在家的老臣郭子仪以雷霆之威压制了叛乱。(以上详见《安史之乱》连载的第四十八节)。
现在最令人头疼的是,帝国该怎么树立起对众多军阀的威信呢?郭子仪虽然解决了危机,但这是构建在帝国做出重大妥协,放弃开源节流构想的基础上的。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难免会鼓励所有部队的乱兵们,面对帝国的强制要求,要敢于反抗;也会给所有的军头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面对中央的无理要求,宁愿反抗也不能随便听令,盲目跟着中央走,随时都会被乱兵砍死,帝国对此也无能为力。
即便不扯这些远虑,就说近忧,也让皇帝头疼不已,郭子仪重获兵权,在平息了山西乱兵的接连叛乱,其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急剧升高,面对如此强大的郭子仪,皇帝只怕每天都睡不了个安稳觉。
面对棘手的局面,小皇帝做了认真的总结,他认为造成今天这样的困难局面,根子在于老皇帝方式有失误,不应该从眼下帝国最强悍的山西军镇下手。做事情,还是应该先易后难嘛,所以小皇帝决定,柿子挑软的先捏。
于是小皇帝开始挑选软柿子,第一个被挑中的软柿子,就是当前的天下兵马副元帅,坐镇朔方军山西行营的的郭子仪。大家肯定会觉得很奇怪,你不才说郭子仪不是当今天下最有实力,最有威望的头号军政大佬吗,怎么小皇帝又认为他是头号软柿子呢?
这是因为小皇帝和郭子仪共事了很久,很了解郭子仪,知道郭子仪是一个拎得清的人,也是一个稳重至极的人,他一旦感觉到皇帝对他有猜忌,就会毫不犹豫的接受皇帝的打压。小皇帝没看错人,他只不过让自己的亲信稍微露出点猜忌的意思,郭子仪就立即主动请辞:
时程元振用事,忌子仪功高任重,数谮之于上。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上慰抚之,子仪遂留京师。
表面上看,郭子仪这样未免也太怂了!可是另一方面,这也正是郭子仪厉害的地方,因为这就是标准的以退为进啊。以郭子仪如此高的地位,资历和威望,说解除兵权就解除兵权,毫不犹豫,你说这样高调的忠顺于帝国的军政大佬,帝国又去哪找呢?面对如此善解人意的郭子仪,皇帝只要没有脑子进水,就免不了要高高的供着,哄着,四处宣扬着,帝国如果对郭子仪都有所不敬和迫害,那四方的军政大佬只会认为,做到郭子仪的地步,都难免被整被欺负,那我们就更不要想和帝国有合作的可能了。
所以郭子仪不知道被小皇帝猜忌了多少回,也不知道认了多少回的怂,但是却始终保持着在帝国政坛军界首屈一指的地位,皇帝和中央政府的宰相们,没有谁敢动摇郭子仪的这种超然的地位。
是不是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第一个软柿子找的很到位,接下来小皇帝把恢复中央权威的举措指向了另外两个软柿子——四川和湖北。
四川是天府之国,自从秦国以来,就一直是作为关中的后方屋子基地而存在的,正因为这里的富裕和安全,使它成为太上皇玄宗难逃时的目的地。而玄宗皇帝回长安后,四川就开始越来越乱。
四川变乱的原因很简单,太上皇在四川的日子,四川就是太上皇的地盘,这里的自然就成了独立王国,税收与奖金薪水自然都是自给自足的。现在老皇帝走了,小皇帝收回了四川,自然希望四川恢复之前关中后方基地的地位,要当物资供应基地,那说不得就只能开源节流了,一开源节流,地方部队的奖金薪水灰色收入就要减少,收入一减少,就难免出现乱兵引发的叛乱。
四川的乱火越烧越旺,帝国不得不调整对四川的定位,以防御吐蕃不断侵扰的名义,把已经被拆分为成都和重庆两大块(东川和西川)的四川,重新合并,军队编制要扩张,上缴国库的税收也自然会大幅减少,甚至有战事需要,帝国还得提供后勤补助。
这一次,帝国任命的四川大军区最高军政长官是陇右军人出身,扎根四川多年的严武。严武标准的军方干部,到了四川也是标准的军头做派:
蜀土颇饶珍产,(严)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或由一言赏至百万。
严武奢侈的赏赐无度,这赏赐的对象当然都是军区的将士,地方将士拿到的薪水奖金多了,给帝国的上缴自然就少了。
老皇帝任命严武是四川接连发生兵变的无奈选择,小皇帝却觉得这是一个树立中央权威的好机会,于是小皇帝以给刚死的老皇帝和太上皇修陵墓的名义,召回了严武,派了文职出身的高适作为四川新的最高军政长官。这项任命中间也出了点乱子,不过最终还是顺利执行。
一般来说,军头出身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根基在军队,自然而然的会更多的满足和照顾部队的利益,而中央的文职官员空降到地方,不管他能不能控制四川的局势,只要他能安安稳稳的在四川最高军政长官这个位置上呆着,对帝国来说,就算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小皇帝在四川达到了目的,于是又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软柿子——湖北。
相比于一直乖乖的当“代价”的东南,湖北可算是穷凶极恶的坏人了,比如说当年的永王就是以湖北为根据地,席卷东南的(详见《安史之乱》连载第二十节)。
可不过不管怎么说,湖北和中原、河北、山西那些动不动几万十几万大军的强兵们比起来,还是有点不够看得。所以不光是现在的小皇帝,今后帝国的众多皇帝们,对着地图这么一划拉,口味都相当一致,都认为湖北,那就是除了四川之外的二号软柿子。
我们回顾下《安史之乱》连载的第一节,湖北是帝国江汉生命线的关键节点,由于河南一直在燕帝国手里,帝国从东南收来的巨额税收,必须经过湖北进入关中。如果湖北被军阀化的军头掌控,他很容易对过境的巨额帝国税收雁过拔毛,所以帝国一直渴望由一个文职官员来掌控湖北,老皇帝短时间内先后派出过三任文职官员出镇湖北。
可惜在职业士兵的年代,文职官员很难掌控住骄兵悍将。三位帝国空降的文职干部都没能站稳脚跟,最后一任的史翙更是直接被乱兵杀死。不得已,老皇帝只好让来瑱坐镇湖北(山南东道)。
来瑱西北军出身,手握重兵,是个标准的军头,到了湖北后很快就站稳了脚跟,来瑱在湖北越整越红火,帝国中央自然就会越来越不安,所以老皇帝时期就开始不断打来瑱的主义。老皇帝一度想召来瑱进京,结果来瑱磨磨蹭蹭走到半路,他部下呼天抢地的一致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收回成命,留下人民的好领导来瑱,皇帝无奈之下只好把来瑱又放了回去。
小皇帝上台以后,继续打来瑱的主意,想让来瑱从湖北平调去淮西,继续当你的正部级军区司令。可是来瑱怎么愿意离开自己的地盘呢?于是,来瑱的手下将士们,又一次哭着喊着不让湖北的好领导来瑱离开他的人民。
小皇帝一看来瑱又来这出,大约都能被气笑了,因为来瑱这一套,几百年前就董卓玩过,属于专门恶心皇帝的陈年老梗了。小皇帝不打算放弃,决定采取更高明的手腕—收买来瑱的小弟们。想要发大财吗?眼红老大的房子票子马子吗?帝国老大哥庄严承诺,你可以的,只压迫你背叛你的老大,他现在所有的一切,马上就都是你的了!
你别说,真有小弟被说动了,来瑱麾下的头号小弟,参谋长(行军司马)裴奰就决定响应帝国的号召,带兵催促来瑱赶紧上路。可惜来瑱并不好惹,他毫不犹豫的火并裴奰的部队,活捉裴奰,逼皇帝把这个可恶的叛徒正法。
面对凶悍的镇,小皇帝毫不气馁,依旧日复一日的催促来瑱来首都,总之,只要你离开湖北,我给你大官做,我给你当常委。
面对帝国的可着劲的折腾,来瑱不由得不头疼万分。内心深处,他当然是想一辈子就赖在湖北,可如果继续留湖北当土霸王,就不得不面对帝国不断的明枪暗箭。连自己的头号小弟都能被拉拢,你又能有多少安全感可言呢?
来瑱思来想去,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吧,终于决定,响应政府的号召,前往首都,像郭子仪一样当个大官,悠闲的渡过余生算了:
乙丑,山南东道节度使瑱入朝谢罪,上优待之。
…
九月,庚辰,以来瑱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知山南东道节度使。
然而来瑱没能够等来郭子仪那样的荣华富贵,他很快就被赐死了,因为帝国要你进京,是希望能派个文职官员去和平接收湖北的。可是来瑱虽然人到了首都,却没有表现出要放手的意思,湖北军区的众多将士们仍然唯来瑱马首是瞻,来瑱等于是换到了首都,继续当他的湖北老大,小皇帝又哪里能咽下这口气呢?
小皇帝接连处理了李辅国、郭子仪、严武和来瑱等一系列内外重臣,不可谓不顺风满帆,然而上述这些成就和接下来小皇帝的超大手笔比起来,实在有点微不足道了。
因为接下来,登基才半年的皇帝,就发起了对燕帝国的战争,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彻底的消灭了燕帝国,杀死了燕帝国皇帝史朝义(详见《安史之乱》连载第四十九节)!
经历了这么多的辉煌,小皇帝实在是忍不住陶醉了,什么叫中兴之主,什么叫圣君,我就是啊!老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老皇帝花了六七年也搞不定的乱局,我一出马,就全部搞定了,什么三大困难,在我的高超的手腕之下,全都摆平了!你说,历史上有几个像我这样厉害的皇帝呢?
小皇帝实在有理由骄傲,他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以至于镇守潼关的小军头李怀让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小皇帝的猜忌,就吓得赶紧自杀了:
同华节度使李怀让为程元振所谮,恐惧,自杀。
到了这个地步,满朝文武大约也不得不一路高呼“厉害了,我的皇!厉害了,我的皇!”只是接下来的小皇帝,还能这么“厉害”下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