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的不足

“我现在一听说‘创新’二字,头都大了!”最近一位校长和我聊天时这样说。当时他还补充了一句:“我不知道,学校哪有那么多‘创新’!”

  我非常理解李镇西先生。而且我相信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恼,而是许多校长共同的郁闷。  

是呀,教育其实是很朴素的,教书其实是很单纯的。但是课程建设容不得校长“马虎”。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1.课程建设突出表现在功利化趋势严重

不少学校为了满足校本课程“量”的要求,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不顾学校实际和地理环境,漫无目的地“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只求“量”的积累而对“课程的质”不够关注。课程开发后,选修的学生寥寥无几,导致校本课程只停留在“纸质”上。如一所南方的小学开发了一本《冰雕艺术》的校本课程,试想在一年四季难得见到冰的南方,有几个学生会对冰雕感兴趣,这样的校本课程出现在寒冷北方的学校里足以让人理解,但出现在南方的小学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据了解,选学《冰雕艺术》这门校本课程的学生不足五人,甚至还选不出一个能教这门校本课程的任科教师,这样的校本课程显然只对学校校本课程的“量”作了点贡献,而对课程开施的可行性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

2.课程的适切性不够

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校生源结构、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师资配备、政府支持力度),其课程目标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切。可是,在具体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少学校对此却考虑很少,对课程服务对象的设定也比较模糊,更有甚者,对课程性质(这些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等)以及课程课时比例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匆匆上马,最终导致课程流产,只留下一堆无人问津的文本资料。

3.课程的适应性不够。

有个别学校只满足于一味增加学校课程数量,满足于开发多少本校本课程,而对学生实际承受能力考虑不足,最终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研不足,以领导者的思考和爱好决定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对学生的喜好和地方特色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无效课程的大量堆积。如何平衡课程数量和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有人将之与“超市和顾客”的关系作了比喻,认为当超市的商品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商品的品种适合当地顾客消费特征时,顾客才有选择商品的可能,当然商品不是越多越好,这要考虑资本的投入和超市的成本。同样,只有当学校的课程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同时符合当地学生特点时,学生才能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校课程与超市商品一样并非越多越好,过多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因此,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精心设置课程,同时确定哪些是体现出学校意志和要求的必选课程,哪些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自选课程。

那么作为衡量一所好与不好重要标志之一的课程建设,需注意什么问题呢?笔者觉得,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形成一种认识;处理两个方向;协调三种关系;关注四个要素。

形成一种认识: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一个名校、一所示范校,必须要有自己具有特色的丰富的课程体系,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就没有资格称为名校。课程建设的推进,不仅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最终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处理两个方向:课程建设并不是我们狭义地理解成开发几本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建设要关注两个基本方向,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即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后根据国家课程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校级层面上的课程开发;二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进和实施,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又称“校本的课程开发和利用”,笔者认为不同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是不一样,小学阶段,由于国家课程中知识点比较单一且零碎,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宜以综合课程为主,即让学生除了国家课程以外能够尽可能多地涉猎一些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了解地方历史,而高中阶段,由于国家课程本身内容较多,难度较深,再加之学生本身学业负担偏重,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宜以“单科课程”为主,着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国家课程,使他们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校,它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宜以“综合课程”和“单科课程”并存为基本原则。

协调三种关系:为更好地开展学校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课程建设的“认知与体验”的关系以及课程建设中的“动态与静态”的关系。第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课程建设的主体是谁,大多数认为是教师、是学校,其实这是对课程建设的一种误解。首先要弄清一点的是校本课程也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也罢,最关键的也是最后的落脚点不是教师更不是学校,而主要是学生,因此学生才是课程建设的主要主体,学校教师和学校则成为课程建设的次要主体,而客体是指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文化资源、地理资源以及学校社会资源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如果学生不亲身参与这些课程建设,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学校课程建设依然以教师为主,那么要让学生喜欢进而上好这门课程也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详尽的了解和调研,明确学生喜欢什么?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校本课程建设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只有适合学生兴趣点的课程才是学生喜欢并愿意去上好的课程。第二是协调好课程建设的“认知与体验”的关系,无论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还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都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别是国家课程,由于国家课程是教育部认定的必修课程,它的主要特点是普适性即适合于全国的学生,但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而言自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更要注意认知与体验的关系,作为国家课程补充的校本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体验性学习为重点,让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应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为主要途径,不应以知识量的扩充为目标,其次在教学时长的设计上,要打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关心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而不能过分追求学习数量。最后是协调好校本课程的“静态”与“动态”的关系,校本课程建设归结点是体现地方特色,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哪些课程是必选的(静态的),哪些课程是选修的(动态的),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既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静态课程更要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动态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关注四个要素: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四个主要要素是学生、教师、学校和社区,也是影响或制约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学生,前已说过学生是课程建设中的主要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所有课程建设都很可能昙花一现,只有当学生用心参与并亲身体验了课程建设后,所设置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为此,在按排课程计划时应做好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有多少学生对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兴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如何,学完相关课程后可能会达到什么效果等;其次是教师,教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者,为此,在确定课程项目前,学校还要对学校的教师深入调查,了解教师的开发水平和开发兴趣、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力等影响课程效果的主要因素;再次是学校本身,这也是影响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因素主要要考虑开设课程过程中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学资源以及财力资源;最后是学校的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等。只有落实了上述四个要素后,课程开发才具备了“天时、地理、人和”的基本条件,才能构建出具有学校特色、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课程体系。

(0)

相关推荐

  • 教育知识点: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遵循国家课程政策的前提下,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学校自己办学宗旨或育人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学生的课程资源,进行 ...

  • 自下而上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之方略

    学校育人目标体系.课程目标体系,乃至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否有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式的建设方式呢? 我没有见到过完全的自下而上的生长式的学校独立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案例,但是从有些学校在专家帮助下提炼.提升 ...

  • 程红兵:源于学生发展需要建设学校课程

    源于学生发展需要建设学校课程 程红兵 编辑来函,谈到许多学校都成为"超级课程学校",开发出几十门甚至几百门课程,供学生选择,言下之意非常清楚,不赞同"超级课程" ...

  • 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

    教育是离哲学较近的学科.教育和哲学说到底都是关乎人的学问.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当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学校里面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其主要是以学生为本.设立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也要依靠学生 ...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38)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课程的三个要素(内容.过程.成果)紧密联系起来. 1.内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差异化的方法包括: (1)对有需要的部分学生进行巧妙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新观点 ...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7)

    异教育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课程目标就是要到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其课程观包含如下三种含义: (1)差异教育的课 ...

  • 五育融合与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第12期中的一篇文章<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有一些非常有启发的观点: 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 ...

  • 学校课程建设迭代升级的5.0版

     完整地读完了<走向学校课程4.0>(徐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4)一书.  是采取精读的方式阅读的.陆陆续续读了比较长的时间(有2年多的时间),有些章节反复研读了许多次,收获是 ...

  • 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在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学校自己的课程是办学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确定起点很重要.学校课程的开发的出发点应当是"需求",这个"需求" ...

  • 课程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56)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把学校课程中的核心领域课程.广域选择课程.个性特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必修选修整合,分类分层教学,为各层次学生提供更加广阔是成长空间. 领域 ...

  • 课程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57)

    课程之于学生的发展,犹如食物之于人的身体健康.在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构建起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片面追求分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教育为社会主 ...

  • 新课改进入下半场,学校课程建设究竟走向哪里?丨一周精读

    一所学校的核心是课程,而好的课程永远处在进化和迭代状态中. 因此我们说,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同时也带来一个挑战,如何在永无止境的课改中始终能秉持初心,不迷失方向呢? 此时,我 ...

  • 学校课程建设要走向实处、深处和高处

    学校课程建设在一路缤纷之后走入了"深水区",开始面临一些难题,如碎片化.临时生成.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契合度不高等.探索中我们发现,学校课程建设要走出"深水区", ...

  • 【智慧】学校课程建设要注意处理四个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把握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思考.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