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中国饮食文化太美
01
—
饮食的有滋有味
红叶老师分享从孔子的生活观里,看到其如何过得有滋有味的。其实在中国古人包括士大夫阶层,都很懂得如何好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让自己吃得舒服,吃得愉快,睡得舒服,睡得愉快。从而透过自己愉快,令到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自从西方文明传来之后,其实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一定要有足够的热量、能量、饮食、营养等等。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反而忽略了中国生命和生活观里那一种追求精致、雅细、舒服的境界,其实有些时候也觉得很有些遗憾。也就是说当这样一种生活文化消失的时候,生活过得真的是太粗糙了。
红叶老师是一个专业的医生,其从医生的角度发现:原来让一个人过得舒服,是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源泉。上一期提到了孔子的生活观、饮食观和文化观,接下来说说饮食的滋味。
现在所能见到的文化方面的发展,包括文化潮流,实际上都跟经济有很大的关系。当西学东渐以后,当西方文化的思潮,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带给东方思想,包括东方很多传统习惯一种妄图改变和颠覆。在这种潮流之中,有两个门类,不光没有变化而且能够逆流而进。一个是中餐,世界各地,中餐到处开花;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有墙内开花墙外红之势。其中还是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堡垒,中国文化的中坚,可以去发扬和去坚守的重要点位。
红叶老师作为医生,需要了解医疗以外内容,就象平常喝茶一样。喝茶应该是心内求茶。而学医到一定的层面后,需要医外习医。就是说在医疗技术本身以外,或者医疗学科以外,找到别的学科对医疗能够产生启发的内容,这样的话就能够解决更多问题。“心内求茶,医外习医”这是红叶老师近两年的体会,实际上在研究饮食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饮食味道。
美味的味道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味道所在。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直在追求贵族的思想。现在经济发展了,是有钱了,但丢掉了对贵族的追求。怎么样才能把其找回来?考虑一下怎么样来寻找回已经遗失的久违的味道,不要光从营养上来考虑问题,毕竟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脱离了贫困。
02
—
寻找味道之“道”和“德”
在考虑寻找味道以前,一定要很明确两个概念,就是“道”和“德”。现在所谓的《道德经》,实际上据考证《道德经》应该叫《德道经》。因为老子一贯推崇的是以德统道,从德来达到道的状态,不可能先“道”再“德”,而是以“德”达到“道”的境界。古代的很多汉字都是同音通假,那么看这德道或道德的“德”字,实际上和收获得到的“得”发音一样,都是获取的意思,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把其放到心里而获得。
如果获取的知识足够多时,就可以脱离开来,考虑这问题。比如说每一个学医的学生都会遇到过这么一个境遇,在刚开始学医的时候,老师讲一个具体病,都会以为自己也得了这病。很显然实际上是因为自己所习得的知识不足,当学到知识足够后,就不会去关注在具体一点,会跳出这点来,站在其上面或者外面来看所有点组成的整个面,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任何的变化,都可以很迅速地找到其对应的一点。可以举个例子,就像一个圆,把这圆中间的某个实线的点,把它看作“德”,这圆心看作“道”,人只有在这“道”的状态下才对于每一个点的反应最迅速,这实在是太深奥了。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要从这“道”和“德”的上面去考虑,各行各业都是相通的。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道”指的是一种空的状态。当获取到一定量以后,其内心就放空了,即是所谓的“道”,但并不是平常所谓的那些规律。一般人认为《老子》道就是规律,实际上不是,“道”是指的内心一种状态。这种“道”在四大名著《西游记》里解释得更清楚。唐僧把徒弟的法号就是一步一步改变的状态,实际上也解释了由“德”到“道”的过程。沙僧叫“悟净”,这是一种完全是干净的状态,什么色彩也没有,是一种最初步的要求。猪八戒叫“悟能”,能实际上就是获得,若有收获就要耗能量。再“德”到一定程度后,就是大师兄叫“悟空”了,三个师兄弟对应的就是有心灵修炼的层面。
“道"在不同宗教里,实际上表达都是一致的,”道“就是空。在佛家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也是”道“和”德“的关系,其中德就是”色“,各种颜色,各种世间繁华,就是”德“。如果没有德的状态,根本达不到空即道的状态。从数字上来表达”德“代表一,一在传统文化代表阳气;道,代表的是零,零代表的不是阴。说到这儿,要解释下阴和阳的概念。阴和阳指状态,不指事物。阳气的“阳”实际上和张扬和“扬”是同一个字。比如说某一个状态是张扬的,高兴的,代表的一,就是阳。”阴“跟隐藏的“隐”是同一个字。当气息是内敛的,晦暗的时候就是阴,实际上阴阳指状态而言,指能量的不同状态,不是指具体事物。
“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要只看到其事物,还要看到能量的转换,中医叫气,西方科学叫能量,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刚才讲到道德的问题,德道的问题。特别强调:先有德,后有道。其实刚才说到德和道是一阴一阳,实际上其代表的不是阴阳,而是道和器是相对立的。器物的“器”,就是君子不器的“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明道和器是对立的,其之间是有一个通路的,那就是德。实际上”德“代表的是能量流动,”道“代表的是获取能量后,自己又变空了。
中国人向来是对于水实际上是有一种想掌控的思想,对于火是很恐惧;但人的生命却恰恰相反,是要火来维护的。比如说现代中医流派里,最近兴起一个火神派,就是对火的崇尚,就是要以火来化水。化水就是中国人对水的控制,是非常的强烈,但对火却又非常的恐惧。炎症的“炎”字,上面一个“火”,下面一个“火”,现在一听火就很害怕,上火了。实际上很多上火,往往是水造成的。
比如说胃肠道受凉了,严重发展下去以后得了胃炎。按照西方的观点都认为自己的胃粘膜损伤,就要用养胃的药,保护胃粘膜的药;但实际上比如口腔溃疡,老百姓就说要泻火,泻火就是些伤胃的药,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整个胃肠道的胚胎发育都是从中胚层过来的。可以说口腔粘膜是胃肠道粘膜的一个延续。也可以说,口腔溃疡就是胃溃疡在口腔中的一种表现。西医处理得很好,用养胃的药,用维生素B2,而老百姓却要用泻火的,往往泻了火以后,火暂时灭掉了,变成复发性口腔溃疡了。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03
—
寻找味道之阴阳水火
继续分享从道德从德道来看饮食。刚才特别强调就是道德是一种阴阳,是一种能量的两种方面。阴代表的是隐藏,就是往内收的过程。阳通张扬的“扬”,就是往外的过程。这种向外和向内其实对应回饮食上面,也是大有玄机的。
刚才红叶老师就说其实中国人的饮食,说白了就是如何让火与水进行非常充分的调剂。这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叫”既济“。既是既然的“既”,后面”济“是济南的“济”。就是说水火交融视谓”既济“。那饮食如何透过烹饪,透过火的使用以及上面要蒸也好,煮也好,炸也好都是对火的应用,让食物如此优雅、完美地体现其火的能量,也体现其水的鲜美,其中间就是大有学问了。大家可以考虑另一个问题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和湖泊。为什么人类最终选择了陆地,而不选择海洋?就是说,为什么人类最终选择了远离水源?这个问题是红叶老师自己想的。其实就代表的是人类对于阳气的追求,而不是对于阴寒的追求,人类用各种方式,来让人体增强自己的阳气,能够达到保身藏全的目的,很明显土地肯定是比海洋要更具备有阳气。
古人把水作为水饮和痰饮,作为一个大病来看待。现代从临床上就能看到很多,因为不得当的喝水,不得当的注水,饮水而造成新的疾病。也可以从人类本身的起源,从其发展来佐证人类对于水的恐惧,和对于水要远离的思想。
从饮食上能够推理出来,怎么样用水,怎么样饮水,在健康上面的意义。实际上现在所接触的所谓传统文化,往往却与传统文化的背离和背叛。现在所接触的传统文化里,很强调对水的控制,但对火又很恐惧。比如在历史上老是强调大禹治水,都江堰等工程,实际上没有考虑到,现在对身体的最大伤害是类似“早晨八杯水”的思想。
实际在地球的一个区域,有很多奇妙的地方,都在北纬三十度区域,所有地球人的起源地,就是在北纬三十度的地方,其中发生蕴育了很多文明。比如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埃及尼罗河文明,中国长江黄河文明等都是沿着北纬三十度进行的。人类的很多大灾难,也是在北纬三十度左右出现的,包括“512大地震”也在北纬三十度附近。金沙遗址也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的图腾崇拜,金沙遗址反应了一种太阳神鸟的崇拜。鸟在古代代表的是阳气,是火,所以吃鸡也是调动身体阳气的。
比如古代形容太阳(阳气)的时候,都是用一只三足鸟,有时候用的是一只三足乌鸦。为什么用三足呢?三在象数里面是“丙”代表的就是火。而在描述月亮的时候,用的是青蛙,其本身属阴的,青蛙的肚子一张一吸,代表着月亮的阴晴圆亏。图腾崇拜里,崇拜阳气的很多,崇拜阴寒的极少。所以崇拜太阳神就要比崇拜月亮神多很多。从天文学来看,实际上月亮反射的是太阳光,其本身并没有能量和热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的误解。比如说把口腔溃疡误认为是真正的火,其实口腔溃疡是一种伤胃的表现。南怀谨的书里曾经提到了很好的一个比喻,就是说“错把冯京当马凉”。往往这东西反应的是“马凉”的问题,却把其表达为“冯京”。
04
—
中国饮食的“香”和“鲜”
刚才讲到水和火的关系。火和水对于食物有很大的不一样:要让这东西闻着香,吃着香,就要用火;要让它闻着鲜,吃着鲜就要用水。实际上反应的是中国饮食的很重要一个道理,就是饮食中的阴阳格局。所谓的“香”,在造字上看上面是一个禾木的“禾”,下面实际上是一个甘甜的“甘”,“甘”造字“口中含一”为甘,就是“口”中含着一个一二三四的“一”,这叫甘,“一”代表阳气。比如说端正的“正”字,走正道的“正”,“止于一”叫正,上面是“一”,下面是停止的“止”。“正”的意思就是指自己的行为准则,所有做法,都按照保护阳气的方法去做,那就是端正的。
中国哲学思想看似是阴阳并重的,实际上是重阳不重阴的,看道教,提倡纯阳的观点。在道家里,在中医里,还可以看到“养正则吉”,营养的“养”,正确的“正”,一则两则的“则”,吉祥的“吉”。就说来养人的正气,就会得到吉祥的结果。这“正”就是“止于一”的意思。“养正则吉”可以引申为养阳气则吉。
刚才说到饮食中的阴阳格局,“香”代表的是饮食中阳性部分。这种阳性部分的激发,就离不开火的作用。比如古人吃小米,吃稻谷时,要经过火烤,出现了一种隐隐的味道,这种味道被归为香味,这就是“香”的起源。在古体字里香味的“香”和家乡的“乡”是互通的。所以对于家乡的思念,也是跟香的追求是有一定关联的。主要是因为香味古人在做熟食的过程中间是神秘的,似有似无,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所以让人去向往,去追求。后世的“炒”字,本身也来源于对于谷物的烘烤,只有在烘烤谷物的时候,才能产生香味。炒就是一个“火”字边,一个“少”,因为在出现炒菜这动作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齐国以后,就是离现在并不是很久远。在以前就是直接隔火炒,是不用油的。在很多古籍里,提到油脂时主要是写油脂用于点灯,用于火攻,而油在食物上的用途,并不是很彰显。而真正用食用油,是从西域文明传播过来的,也没有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人以前做饭都是直接拿到火上去直接烧烤的。所以中国人讲究要吃大羹,也就是说烧烤这种食物很难下咽,所以一定要借一些甘滑东西把它顺下去,比如羹,现在西湖牛肉羹的羹,就是些汤类。
还有老人要送一个权杖,权杖上面要雕一个斑鸠。“斑鸠者”,是“不噎之鸟也”,就不会噎着。老人最大的问题是怕噎着,古代包括家庭“家”字,下面是个猪,因为猪的脂肪很肥甘,有利于老人来下咽偏粗糙的东西。火是可以给带来香味的,但火需要些顺滑的东西,帮助把香味的再顺滑下去。
一个东西要吃得鲜美,就要跟水有关。“鲜”字实际上现在所见到的鲜字,并不是鲜的本字。“鲜”的本字,是三个鱼摞在一起,是上面一个鱼,下面两个鱼,这叫鲜。现在鱼羊合鲜的“鲜”,古代念作“xiǎn”。鱼一般产在南方,羊产在北方,这两件食物要在一块,是很少见的,鲜(xiǎn)鲜为人知的,真正好吃的鲜,三个鱼才是它的本字。
古代对于新鲜的鲜字,就三个鱼字,其解释叫作“新鱼精”,新鲜的“新”,鱼肉的“鱼”,精髓的“精”,就是新鲜的鱼所带来的味觉上精髓的感受,这才叫鲜。所以要真正的活鱼即捞即吃才鲜。对于鲜味遗失也是中国人在饮食上一大缺失。据说在江苏徐州有一个名菜叫作鱼羊和鲜,这名菜的出现,近一步诱导了人对于“鲜”的误解。
这名菜曾经还有个故事,说彭祖的儿子喜欢玩水。彭祖怕他在水里淹死了,所以不允许他去捕鱼。孩子偷偷地捕鱼回来,孩子的妈妈急忙抛开正在炖的羊肉,把鱼藏进去。彭祖吃了以后,觉得味道非常鲜美,所以就诞生“羊方藏鱼”这道徐州名菜。但是实际上这只是附会的信口之谈。羊为火兽,猪为水兽,比猪更接近于水的就是鱼。其实“鱼”和“羊”放在一起,是水火不容的,也不可能产生鲜味来。那“羊方藏鱼”是附会的一道菜,是根据这鲜字创造出来的,也不算是中国著名的名菜,只是为了宣传,才引进这么一个故事的。
总而言之所讲到的羊和鱼,在一起的鲜,并不是现在理解的味道鲜美的鲜的意思,而真正的那个鲜,是三个鱼垒起来,非常新鲜的三个鱼。也可以从刺参到味精的发展,来看鲜味产生的理路。
说到刺参一定要提到“脍”字,现在所见到“脍”,左边是个“月”字,右边是个“会”。实际上,脍的本字,左边是“鱼”,右边是“会”。会是切的意思,是切成的生鱼丝儿,这是鲜味的起源。鲜味的第二步发展,是商代伊尹调制出羹汤的时候,说“精妙微纤,口弗能言”的感觉。可以在《本味篇》里找到相应的记载,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里,用鲜鱼精来解释“鲜”字。鲜鱼精一直都说明了鲜都没有离开水。进一步的发展在南北朝的时候,《齐民要术》里记载,用骨头汤来提炼鲜汤,骨头汤指的是猪骨汤。猪是在五行里对应的是北方,对应是水的。
南宋的时候,把鲜味儿扩大到了笋,菌类这一类的食物。比如在林洪的《山家清供》里就有很多记载,说:“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就是指的是要通过蘑菇,来提取它的鲜味,来进行烹调的一些方法。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有三十多条对于鲜的举证,因为《随园食单》的问世标志着“鲜”价值的确立。到了近代日本人提纯出了味精,这鲜字才被固定下来。所以香不离火,鲜不离水。
现在不是吃饭的时候,遇到所有菜都跟人讲,不要放味精,这样也是不对的。它既然存在,有它存在的道理。亲水的菜,是要放味精的,要提高它的鲜味,但如果这菜要爆炒,或者说要提高其香味的时候,再放味精的话,那就画蛇添足了。
05
—
中国饮食的味之“道”
依然分享香鲜之道,刚讲到就是在中国人观念里,要一个东西好吃“香”就要用火来烤、炸、炒;如果要“鲜”,最好是炖、蒸、煮等用水的方法来做。其实在中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香和鲜也在整个中国饮食口感里,有很优长的历史。任何一个词汇,只要涉及到“道”的时候,就有深刻的意义。
味道平常只是在用,没有想到其蛮深刻的意思。味道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味指的是食物的本性,舌头能尝得到的。而“道”是接近于艺术的一种提法,是指内心的感受。味道这词平常讲起来没什么文化,细细琢磨,很有文化。味道是中国菜所独有的。当前最提倡的西餐或说是最有横盛的西餐就是法国大餐,据考证法国大餐来自于中餐。因为法国大餐的烹调,得益于意大利公主下嫁于法国,而意大利公主的饮食则得自于马可波罗在东方的往来。实际上其中是有联系的,西方人传统对于吃是带着愧意的,在《大不列颠全书》里说有愧疚的,觉得对食物实在做得不好了。西方人觉得自己对食物不够尊重。而东方人指的东方叫中土,是很注重自己脾胃,而西方属于金。比如从饮食食色里来讲,在表面上讲东方人注重的是食,西方人注重的是男女,这跟东西方的文化有关系。
实际上说到男女实际上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在养生方面男性最主要的是保护金气,并不是保护脾胃。女性养生的时候,最主要要保护脾胃。
金不独指肺,如果金是指肺的话,在《黄帝内经》里有说,说到阳明经的时候如果按照正常的推理的话,应该叫阳明造土,可是看到的却是阳明造金。这说的有点远了,回来刚才讲到东方人因为是中土,在五行里胃对应的是土,所以中国人对于肠胃尤其是胃的这种保养,是认为在饮食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源泉。而东方又带着木气,而木气要克土。
更加加重了东方人对于“土”的热爱,看皇帝衣服都土黄色的。东方人崇尚的是黄色。而西方人崇尚的是白色,结婚的时候都是白色的婚纱,白色是西方的,西方属五行中“金”,西方和白色对应的;东方和绿色相对应,而中土又是黄色,因此偏绿色/偏黄色,是东方比较崇尚的一种颜色,绿色代表“木”毕竟是克“土”的。
06
—
味道VS.营养
而从味道和营养来讲,味道是非常模糊的,是感性的,不可以定量的;而营养却可以做到很精确,很理性。因此可以大范围地推广营养,却不可以大范围地去体尝到味道。味道完全是一种身心的感受,是一种静下心来的一种“贵族”的体验。【茶道也是如此】
西方人虽然对营养有些高层次的讲究,但与中国的“味”的讲究来比,营养毕竟属于谋生层面的,而中国人对于“味”道的追求,是属于艺术层面的。谋生科学毕竟不等于艺术。【茶道也是如此】所以当在计算着有多少的卡路里,多少的什么氨基酸,多少比例蛋白质的时候,其实食物就远离了“心性”。红叶老师说随时要贯彻“我生不弃”的思想,其实中国人现在对味道存在着些遗忘的倾向。这种对“味之道”的遗忘其实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比如在《三国志》里,曹操说“鸡肋”的时候,原文记载叫“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史书上的注解:“食之无所得,弃之殊可惜”。但令人深省的是这句话后来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把“无味”和“无肉”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子就整个把饮食层面上味道的问题给打乱了。饮食的层面上除了谋生之外,还有游戏快乐和艺术享受。
这中国人讲“吃”绝不是把其当吃饱来吃,吃饭本身跟谁一起吃,在什么样氛围里去吃,然后,吃一些吃不饱的但很有意思的东西。中国人很有追求的,比如吃瓜子儿,比如吃鱼头,比如吃羊蝎子,比如吃鸡瓜子鸭脖子等等都是吃不饱,但很有嚼头的。
这些吃的东东为什么都是在中国发展出来的,其背后有一个很深刻的社会动机,就是很早很早以前中国人就把“吃”提升到了一个追求口腔快感,追求心灵快感,追求眼睛鼻子快感,而不仅仅追求吃得饱的一个境界了。上一次聊过关于苏东坡吃河豚的事儿,苏东坡盛赞河豚之美,有人问他,说,“其味如何?”苏东坡说,“值那一死!”当时记载这部书叫《能改斋漫录》。作者对苏先生的评价是,由“东坡之言,可谓知味。”
另外还有个苏东坡的轶事说:苏东坡和友人相遇于某地,俩人在路边吃汤饼,汤饼就是宋代对于面条的叫法。因为这汤饼味道,非常恶臭,友人置箸而叹,就是把筷子扔下在那叹气。苏东坡很快吃完,并且玩笑地说:“你还要去咀嚼这些食物吗?”可见苏东坡是胡乱把这面条吞下去的。跟前面例子进行对照,可以领会苏东坡吃河豚,是在赏味;吞面条是在谋生(充饥),判若两人,完全是两个层次,两种心境下的作为。
可以更明确地理会味道和谋生,味道和营养的区别。就是说苏东坡是个很明白的人,知道该享受,让自己感官享受舒服的时候,就沉下来好好去享受,就算是河豚要吃死人的,也要去享受。但是当他要吃饱的时候,他可以立刻放弃对美味的追求,直接把这很难吃的面条吞下去。
07
—
药食同源,并非“良药苦口利于病”
这也说明了苏东坡作为一个哲学家,其实真的是很明白事理,很拎得清。像《老子》里也有这样的记载,说“圣人为腹不为目”,说圣人为自己的“腹”指的是内心感受,不为“目”指的是表层感受。也就是说圣人都追求自己内心体验。还有弘一大师所谓的“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不是仅仅看到表面的象,而是要看到内部的理路。这对中医也有很多启发。比如说中医生看古代的医案的时候,把古代医案的药物,按照原来剂量和原来煎法,煮了以后,那口感非常好,不像现在中医开的药,口感是非常恶劣的。很多人说,吃了中药以后马上就吐了。
以前的中医中药,有些煎出来很好喝的,因为药食同源,确实很好喝。一个是对其病机的把握,很切合这病,当其需要这味道时,就会觉得这味道是很悦目的,很愉悦自己心灵的。另外一个其剂量的把握上。所以有句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话可能是有问题的,这话也是个教学版,是教育孩子用的。其实真正好的东西,一定是不会让其难受的。至少这良药应该对其受用者内心要产生一种亲近感。怎么样去亲近感,怎么样去亲近人的内心呢?首先就是要口感舒服。为什么堆砌药物不讲口感,让中药没有享受性的吃法,一般把它称作药奴。
对应到吃上面就是饭桶,饭奴了。“食奴者,饭桶也”。就是说吃东西只是把其塞下去而已。可以像苏东坡一样,偶尔因为肚子饿了塞一下;但是如果一辈子每一顿饭,都这么塞下去,那么是实在太可惜。偶尔也不妨去享受食物中间美妙的味道。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因为一说话精神就分散了,就享受不到食物的美味了。当内心的气不往内收敛时,就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了。
08
—
节气和饮食关系
其实很多节气对饮食和人体关系很密切,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夏至一阴生”,就是说夏至这一天,人的阳气到顶点了,阴寒之气,收敛之气开始显现。所以经常能看见的,夏至那一天有的人会莫名其妙地出现腹痛,肚子疼。或者有的人晚上做梦的时候,会梦见故去的人都是一些阴气的表现。夏至这一天应该吃些偏温热的食物,比如鹿肉、牛肉、羊肉。古人对于夏至和冬至,有两种不同饮食的指导思想提法,叫“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的时候吃馄饨,夏至的时候要吃面。吃点馄饨,不是吃点肉,带馅的东西,实际上都会伤胃的。当胃阳气足够的时候,才能吃这些容易伤胃。因为冬至那一天一元复始,阳气开始萌动了,可以消化一些难消化的东西。那为什么馄饨难消化呢?因为剁成馅以后,在口腔里停留时间不够,按照现在说法就是和唾液淀粉酶的搅拌不足够,直接掉到胃里面,会撞击胃粘膜的。所以有胃病的人是不能够吃带馅的食物。
夏至那一天表面上很热,但是夏至天其实阴气已经开始启动了。反而不能吃带馅的东西,避免不能消化。所以可见中国人的生活是太考究了!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要接触水,水是寒的。因为端午那天的阳气比较旺,不一定温度很高。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粽子是米做的,面热而米凉。如果脾胃不好的人,应该多吃面食,少吃米。红叶老师曾见过有的大夫给病人治胃病,治到一定程度以后,给病人提个要求:一年之内不动米,就能去掉根儿真能好。所以肠胃不好的人,多吃点馒头,烤馒头片更好,这阳气是比较足的。
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可以问问身边的人,很多人半夜里都会突然醒来,基本上都是因为口渴而醒。这个口渴确实是因为阳气上升了,九九重阳节,秋高气爽的日子适合登高,因为高处不胜寒。还可以把别的节气放在一块儿来看更有意义。
比如立春这一天现代人都容易上火。尤其老年人在立春这天容易心脏不舒服。因为立春阳气上升的时候,容易扰动人的心火。因为心是属火的。这时候经常让一些老年人在晚上临睡的时候,吃一丸同仁堂的安宫,牛黄清心丸,就能够避免这一年内心脏病的发生率。
还有冬至这一天,古人特别注重冬至,说“冬至如大年”,冬至又成压岁。在江南的很多地区冬至要做一些米丸,面热而米凉。宋代一些记载说冬至这一天要吃赤小豆粥。冬至煮赤小豆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气”。就说冬至这一天如果吃了赤小豆煮的粥,一家人团聚着来吃,能够避免这一年的瘟疫。因为冬至这一天,一阳升起来。要用一些偏阴寒的东西,从五行来讲,要用些入肾的东西,“豆”就是肾之谷。因为赤小豆能够贯通人的心气,把心气和肾气能够贯通起来,叫做水火既济。这样的话人就会抵御到外界一些疫气。所谓的疫气都是能量很足的东西,如果心气张扬在外的话很容易沾上疫气,瘟疫的疫气。
所以就是对于每个时间点上的饮食特别敏感。因为天地气机在这些时间节点上不同表现。立春也好,冬至也好,夏至也好,重阳也好这些时间节点是要过一个节的。
09
—
风水、节气和穴位是同一个东东
在三个不同层面上来贯通到一起的东东,就是穴位、节气、所谓的风水,这三样都是不同层面的同一个东西。
可以说“穴位”就是讲人体气血层面的风水和“山河湖泊”。“风水”讲的是山河土地层面的“穴位”。“节气”讲的是时间层面上的风水或是“穴位”。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时空一体观,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其间是可以被互相转换的。例如可以拿时间来做药,也可以拿空间来做药。
很常见比如说有很多朋友在北京时过敏性鼻炎很严重,而去了海南后,不用吃药就好了。也或者说,这个人过敏性鼻炎冬天很严重,但这季节没法给他治疗,等到特定的某天,比如到了冬至或夏至,就可以用些药物稍微推动一把就好了。
包括中医的三伏灸法,三九贴法等都是同样的概念。所以时间/空间实际上都是药物,只要善于运用。运用得当就是大药,一定是大药,但是用反了也很危险的。
10
—
酸味-胆-胆经用乌梅汤保护
说到饮食中国古人很注重酸味的,包括醋的酸味,和乌梅的酸味。南方有道名菜叫作响油鳝糊。正宗做法其里面酸味,应该是乌梅汁儿勾出来的。因为乌梅是入胆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能够保护胆囊。胆囊的胆汁能够解油腻。从中医角度来讲《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就是说对十一脏的约束都是靠胆来进行的,把胆保护好了,能够救一个人的命。从临床上来看保护好胆或保护好胆经,用好乌梅汤就能够预防很多肿瘤。梁冬同学说他的朋友中里巴人老是说要敲胆经。
如果不愿意敲胆经,可以喝乌梅汤,乌梅汤可以保护胆囊。《伤寒论》的乌梅丸就是很好的治疗胆囊病的经方名方。但是比如说乌梅也要有时间节点。腊冬梅花开,古人记载说,“梅花于冬而熟于夏”,冬天开花,夏天成熟。这果实就是得木之全气。春天对应的木,夏天草木又很繁茂,所以乌梅果实得到的木气生长的完全气息,在五行里肝胆也是属于木的。所以要用乌梅汤来保护肝胆。因为它能得到春天的整个完整春天的木气,所以它对于身体的“木”即肝和胆,尤其是胆的滋润和保护作用就很强。
乌梅汤可以治疗很多的,跟胆有关的疾病,包括胆结石的疼痛,排石不行,但是其止痛效果却特别好。但是乌梅汤的做法上也有一些诀窍的。传统的乌梅汤至少要包括乌梅,要包括甘草,要包括桂花,另外还要包括洛神花。洛神花是现在能够在茶叶店买到的叫玫瑰茄。为了口感,还要加些像柠檬,鲜柠檬汁儿,再加一些蜂蜜/冰糖。而且在做法,先后上也有区别。还要加加山楂,炒山楂。这是传统乌梅汤,保持它的口感好。而且要炖六个小时以上,才能出那种好的味道。不是老说吃火锅,要酸梅汤解油腻。
古人把调味儿品做了个排序,第一是盐,第二就是梅,叫作盐梅。所以有些梅子还有一点盐,拿盐裹着来做的。在福建就有个习俗或者说有个土办法来治疗孩子肚子疼,就含一个盐梅往往就能好。
11
—
从盐到茶再到优雅
盐的确是五味里面之首,咸味是五味之首。怪不得在中国古代,盐的生产和经营是属于政府垄断。除了贩盐以外,贩茶也是政府垄断。“茶”代表的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可以为了“茶”去打仗,茶马古道的很多战争,都是因为“茶”引起的。主要那时代的人们油腻太重了,要用茶来剐油,所以刚刚讲到似乎是信手拈来,又觉得是能够融会贯通。实际上传统的很多东西,是因为自己丢掉了。
红叶老师自己看到范增先生写的艺术方面的著作,看到一句话,非常地让人觉得有启发。范增先生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确实发现了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抛弃的地方。”这种需要抛弃的东西,就是对于儒家过度刻板化所造成一些道家思想的丧失。这种改变是需要去做的,但是“五四运动”却带来了一个不符合客观的方法,就象给孩子洗澡一样,洗完澡以后,应该把这个孩子留下,油泥倒掉。当时就是连孩子和污渍一块儿给倒掉了。这个比喻很好,现在又再把“孩子”捡回来。这就是《国学堂》节目的要诣。每一种文化尤其中国文化都有其尊严性,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为其文化尊严在战争。文化沉淀可能太厚了,一百多年来的糟蹋,很多人没有了心疼。
古代的侠客要显示手中利刃的时候,总是要把剑随手插在小溪中,自己静坐在一边或品品茶,听听笛声,看着上游下来一片树叶,经过这利刃以后,树叶被轻松地分解成两半,目睹这一切的人没人怀疑这宝剑的锋利。不会像现在老想着要拿壮汉来劈竹子,费力不讨好,除了蛮劲儿,跟美没有搭界。古代人真的是很优雅,很优美。
梁冬同学想起当年古龙在形容一个人的刀如何快而且准的时候,他说,这里放着一本书一刀切过去,把第三十五页切了出来。梁冬同学喜欢古龙,就是古龙在描述中国古代侠客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艺术性,真的叹为观止。
说回美食,传统文化实际上有其特殊的一种语言体系。一直在探讨这语言体系,来试图探讨了以后,进入其语言系统里去,达到一种美的状态。
12
—
土不及之年该注意如何饮食
从五运六气的角度上来讲,这一年【2009】是属于土不及之年。作为一个医生,医药工作者,也作为一个美食钻研者,红叶老师说所谓的土不足之年,主要反应的问题并不是说脾胃就一定要弱,只是说明脾胃可能会出现不平衡。
这样的话对中国人来讲,在选择饮食的时候,第一,因为是土年“土是克水”的,因此不能让水气太旺。一定要正确地饮水。第二,要吃些温热的东西,至少是性平的东西,不要太贪于寒凉。第三,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早餐。因为早餐是阳气萌动的时候。早餐不要太过于像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大量的奶制品,其实很多中国人身体是接受不了的,只是现在各种媒体一宣传以后,大家都在崇尚这思路,很多人早餐在愣吃奶制品。
生扛,是有害的。从动物蛋白来讲,牛肉是属土的,可以适当多吃些牛肉,可以多吃点面食。而猪肉属水的。相对来讲,多吃些牛肉,少吃猪肉,少吃海鲜。但是要吃也可以,一定要在有主食的情况下,尤其有面食的情况下来吃。少喝冷饮,尤其女青年不要穿露脐装,露背装,露腰装。露脐实际上是把丹田(神阙穴)露出来,露腰实际上是把命门露出来,这两者受寒都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子穿的话为大夫创造了无数的病人。
实际上很多科学的发展就是在创造病人。比如空调的产生容易伤皮毛,伤肺气,就伤到手太阴肺经;冰箱的产生吃了大量的冰食,容易伤到足太阴脾经。这样子人身上的两个根底都伤到了,再加上有灯泡的发明,可以晚上十一二点/一点钟都不睡觉,伤到了阴血。所以现代人很可怜的。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可以去享受现代科学给带来生活便利,但是一定要看到这些生活便利以及生活科技,给带来身体的本质性伤害。要是不明白的话,那就成为一个很可怜的现代人了。
[下一集]: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3-中国饮食文化太美
关注方法“国学文化太美”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