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起源于本能

出于生存的本能,动物也有医疗行为。一幼象受伤母象会为它敷裹,日复一日,直至痊愈;在热带丛林中的猿猴冷的发抖的时候知道去啃吃金鸡纳树皮,治疗疾病;熊吃菖蒲叶治胃病,乌龟用薄荷解蛇毒;野猪中药箭后,回自己去吃荠苨(一种草药)解毒.....

同样的,最初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自然也保留了动物自疗的本能。因此,说人类保护自身生命的本能是医药起源的最原始的动力是很自然的。

但人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人类能把原始的医疗活动发展成为医药学,动物却不能,动物的自疗行为永远只能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尽管原始人类和动物一样具有保护生命的本能,但人类却是在原始思维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再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这些经验和发现传给后代。

医药学起源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传说中医药与农业同为一个始祖。若是追溯历史,“农医同源”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医药与农业的确有密切的关系。有专家考证,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所代表的时代,大约分别为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初、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新石器时代中期。

各个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是不一样的。

伏羲时代以渔猎为主,神农时代以农耕为主,在此之前还经历了漫长的采集等过程。“人猿相揖别”后,先民们为了生存,通过采集和渔猎,获得食物。有时采集到的野果、花实、根块、茎叶,吃后就腹痛腹泻,而吃了另一种植物则腹痛停止,腹泻有所好转。

久而久之,人们逐渐积累了经验,知道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哪些植物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慢慢地找到了植物的某些药用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火的使用、工具的发明,人脑也逐渐发达起来。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植物资源减少,人类的食物链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考虑把一些能吃的植物有意识地保存下来,进行人工栽培,这便是种植业的肇端。

在长期的采集和种植、渔猎和豢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了植物药和动物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便开始了原始的医疗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医药与农业是从同一源泉里流淌出来的。

由医疗活动到医药知识,进而到医药学,这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只有零散的医疗活动和片断的医药知识,还称不上医药学。

医药学应当是包括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疗技术及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把医疗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构成医药学体系。在这里,人类的思维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创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原始人的野性思维或原始思维表现在外有集体共同趋向的特点,如在原始群中的医疗行为上,表现为互相求治、互相帮助,表现出“人类之爱”或“人类的同情心”。原始思维还表现为“神秘互渗”的特点,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支配世界万物的超自然力量。

这成了巫术发展的基础。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巫师知识高于一般人,为人所信服。

《山海经》等古籍记载了巫彭、巫抵等从事医疗、“操不死之药”的巫师。从事巫术的专职人员是巫师,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巫师是具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人。巫师将最初的医疗活动和知识加以集中,往往兼有医的职能,他们治病,有时施行巫术,有时兼用药物。

但巫师对病因的解释是鬼神致病,这种“鬼神致病”理论,在我国夏商时期成为权威思想,并统治人们的头脑。

事实上,鬼神作祟并不是真正的病因,祭祀、祈祷等巫术也不能真正治好病。巫在本质上充当人与鬼神交通的媒介,与作为科学的医学根本对立,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最终医学将摆脱巫术的桎梏而独立。

最初是人类的动物本能求生存成为医学发生的原始动力。人类在思维支配下,在大量的同自然、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把片断、零星、经验的东西,总结升华为系统的、理性的医学体系,这是医药学起源的真正源头。

同时,在医学起源过程中,一些留心医学、善于总结经验、具有创造才能的杰出人物,甚至包括一些巫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医学的起源,是动物本能、人类之爱、劳动、圣人、巫等诸种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

参考书籍:《医学史话》

点开原文链接,收听太子爷的节目吧~

(0)

相关推荐